食衣住行皆佛道 –2
食衣住行皆佛道 –2

食衣住行皆佛道 –2



Bg m18

若見叢林,當願眾生,
諸天及人,所應敬禮。

  這個恐怕也是大家所不能理解的,一片樹林子,見了樹林子給它磕頭嗎?敬禮它有什麼用處呢?若見了樹林子,我們就想到一片樹林子,它是能利益衆生的,給衆生作蔭涼,它的枝葉也給衆生作火燒,它的根梗,重要的可以蓋房子,作一切的支用。樹林子,對衆生有利益的,這表示什麼呢?住到叢林,表示菩薩要行菩薩道的時候,他所修行的行門,所要做的事情,非常之多。


  衆生的根機不一樣,大家體會到的,譬如我們吃的口味就是不一樣。像南方人就要吃甜一點的,北方人要吃鹹一點的;東方人要吃辣的,西方人要吃酸的。山西人吃飯沒有醋,他是絕不能吃飯的,湖南人跟四川人沒有辣椒,他的飯是吃下不去的。像我們北方人吃的非常鹹,我們北方是離不開大醬的。吃什麽都要倒點大醬,沾點醬吃。南方人吃炒菜要加白糖,這是北方人絕對不做的。所以口味就不一樣了,不要說別的,甚至於一個省,一個地區,他的口味都不一樣,這是形容詞。一切的菩薩要行菩薩道,要隨機說法,說是一句話,做起來非常之難。例如一個法會,有的是高級的知識份子,或者博士碩士、大學畢業,有的法會當中,他們的知識見解,信仰完全不一樣。有的學佛法學很久,他能理解;有的學佛法時間並不多,他不能理解。但是佛法就是這樣子。如果不說,你很不能理解。


  《華嚴經》上講,「譬如暗室寶,無燈不能照,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佛法要是沒人說,你自己看,恐怕你不能解釋的到,恐怕還會把字念錯了。「般若」你一定念「般若」,對呀!「那摩」你一定念「南無」,對呀!「南無」是對呀!「那摩」是另有涵義。「秀才念經,笑死老僧。」就是這樣涵義不同。「不入一家門,不知一家事。」就是這個樣子。「般若」你念成「般若」,他不笑嗎?「般若」怎麼講啊?講不通。「南無」呢?就有人問我說,你們經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南邊沒有佛,非要到西邊去找佛。」像這樣解釋就離題太遠了。有人這樣問過我,他說觀自在菩薩已經照見了,怎麼還空呢?照見是有,照見了五蘊皆空,就是五蘊皆有。這就是「秀才遇見兵,有理講不清。」你跟他講,講不通的。所以說我們在叢林,菩薩願一切衆生見到叢林,能起恭敬心的意思,就是他行菩薩行的時候,修行菩薩道的時候,很不容易,滿衆生願,隨機說法,這不是一句話。因此,這裡形容叢林,能利益一切衆生,給衆生做涼蔭。


若見高山,當願眾生,
善根超出,無能至頂。

  見了高山要發願,超出三界,超出六塵,無能至頂,無人能達到頂端。這個頂說的就是成佛道。見高山的時候,就形容成佛道。


見棘刺樹,當願眾生,
疾得翦除,三毒之刺。

  毒是可厭的,那個樹棘刺扎人的,扎完了還很痛。那麼一心修學的人,就把這個貪瞋癡剪掉。我們形容這個毒刺,一般而言就是形容貪瞋癡,要立刻剪除了這個三毒之刺。


見樹葉茂,當願眾生,
以定解脫,而為蔭映。

  見那棵樹,長的很繁盛的,很茂密的,在它底下躲躲蔭涼,在夏天就非常好。下雨了你可以在樹下躲雨,但樹容易傳電,別光爲躲雨,反而受到雷電擊。


若見華開,當願眾生,
神通等法,如華開敷。

  花開,人人都喜歡,都很喜悅。同時感覺有那種氣氛,有種香味,柔和的感覺。這是表什麼呢?表因行的,在因地當中修行的時候,就像那棵樹,花開的時候一樣地。神通就像花的開敷一樣的,會心花開放,心通了。神通者,神名天心,天者就是自然,佛教講的天是形容自然意,形容天心。通,就是慧性。當我們明瞭了,明照了,內心理解了,會開出一種智慧,這叫慧性。慧性了,體性通達無礙,這叫神通。一般而言,也有報通,有修得的通。報通,像人一生下來自然就有通、有報、有感。現在我們這個世上有很多小孩子,具有特異功能,那是報得的。或者他前生當和尚、當喇嘛,沒有當好,就是還沒有到成佛,他又來了人間了,由於定力關係,他來到人間,他有通。或者有天眼通的,還有天耳通的,都不一樣,報感的不一樣,這類是有的。 


  在這段經文中說那個神通,無窮無盡的法,就像花的開敷一樣。花開的時候,各種各樣的花,不一樣的顏色,花的大小也不一樣的,種類也不一樣的。現在誰要能把花的種類、名字全說清楚了,恐怕還很難。哪一類花?哪一科的花?很多很多,一科一類的,我們是用它表法的。〈淨行品〉只是用它表法的,借事顯理,用事相的事,來表顯這個法,讓你容易入,你一看就明白了,一念就懂了。


若見樹華,當願眾生,
眾相如華,具三十二。

  「若見樹華」,前面提到的華,是指一般花朵,樹上有種樹花,像茶樹的開花,櫻桃樹上的開花,也有一種無花果樹,那是例外,一般的樹花都要結果的。「衆相」就很多,什麼衆相呢?就是莊嚴法相。莊嚴法相,圓滿究竟了,具足三十二相了,圓滿了佛位,我們是就化身佛說的。就我們人間所見的佛,人間所見的相,以佛的莊嚴相,三十二相爲最圓滿了。所以就像那樹花一樣的,願一切衆生都成佛。


若見果實,當願眾生,
獲最勝法,證菩提道。

  果實就是開花的目的,開花結果。我們最初有個因,就要有個果。結了果,就好像你修心的時候修到一定程度,果位就成就了。但是此時此刻,只從這個事,你發一個願,一切衆生從他最初發心得到利益的時候,一步一步開始,最末見了果實了,就是證了道了,成就了,得了最殊勝法。什麼是最殊勝法呢?證了覺悟之道,覺菩提道就是覺悟之道,已經成就了覺悟之道。


若見大河,當願眾生,
得預法流,入佛智海。

  一切眾生如果發心,都能成佛。如果能預法流,河水是流動的,我們把河水形容爲佛所說的一切法,你能參預這個法了,那就是入佛之海,一切水都流歸大海。你入了這個法流了,一定能歸佛的智海,就是顯了法了,就是顯一切眾生,將來一定能成佛。


  大家不要忘了「善用其心」。當願眾生都是「善用其心」,看見一個什麼,就想到衆生將來成佛,這叫「善用其心」。見一切境都歸成勝境,歸成我們將來成佛、引他人成佛,聞法、修法、證法到成佛。從世間法說,引入現在我們所說的苦,這個苦果,這個果實,是怎麼來的?是你過去起惑造業,招感集聚而來的,因爲有那個因,現在有這個果。假使說放走那個因,換一個學法之因,行法之因,將來就能夠證法,能證到佛的智海,就是藉這個事來顯理的。


若見陂澤,當願眾生,
疾悟諸佛,一味之法。

  雖然佛說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之多,甚至於不只八萬四千法門,對哪個機說哪個法,就像一片湖澤,蓄著各種的水,水還沒流入湖澤之前,各各不同,流到湖水當中了,就是一味。當水還沒有流到大海裡頭,各各河有各各水的味道,不一樣的,長江跟黃河完全不一樣的,可是,流到大海裏頭去了,等同一味,就是一樣的。所以希望衆生在煩惱知見、種種差別的因緣之中,雖然多種多類,只要一入了佛,一悟了佛的佛法了,入到佛的智海,就是一味,因此拿陂澤來形容。


若見池沼,當願眾生,
語業滿足,巧能演說。

  沼潭、池子、蓄水池,是作什麼的呢?灌溉田地,或者澆花,這是形容說我們要利益一切衆生,利益衆生就像池沼的水一樣,這是指說法的。見哪一類機說哪一類法,必須得「語業滿足」,願衆生必須「語業滿足,巧能演說。」說是善巧方便,對機說法。這個願,我們很多人做不到,我就做不到。你要我用英語說法,我說不來,我還不會說英語。不能用英語說法,怎能利益人家呢?怎麼能利益美國人啊?你的語業沒有滿足,那你就發願。發願「語業滿足」,語業無礙,身業無礙。身業無礙,能夠各地遊,能現種種身。「語業滿足」之後,會種種語言,到什麼地區會說什麼話。


  我在福建的時候,我希望學閩南話,但我年紀大了,學不了。現在台灣說的就是閩南語,但光是學會閩南話也不行,過了泉州到了惠州,到了惠安、莆田,那又是一種話。埔田一下去,到了福州,福州又是一種話。上福跟下福又不同,「語業滿足」,很難。我們大家都發這個願,因爲語業滿足無礙,佛就不可思議。「圓音一演,衆生隨類皆得解。」不論你是使用什麼種語言,包括禽獸,有些大德,能馴虎馴獅子,他久了,能懂得一切獸類的語言。衆生是普遍的衆生,包括一切衆生,這樣子才能巧能演說,有善巧方便慧。


若見汲井,當願眾生,
具足辯才,演一切法。

  「汲井」是打井,是吸收地下水位的地下水,水源很充足的。前面講語業滿足,但語業怎麼樣才能圓滿呢?這裡就舉辯才說明,辯才就是跟人家論一個道理的時候,能夠不失。不失者,人家所問你能答,不論他是外道或異見或破佛破滅佛法的,你能夠跟他辯論,能降伏他。辯才無礙就像那個汲井水似的,怎麼打也不乾的意思。願一切衆生都能夠演說一切法,利益眾生。


若見涌泉,當願眾生,
方便增長,善根無盡。

  我們的善根無盡,無盡像什麼樣子呢?像泉水往外涌流似的,永遠不斷,永遠不斷,這也是比方,像泉水涌流,永遠不斷。


若見橋道,當願眾生,
廣度一切,猶如橋樑。

  「橋道」,比喻我們自己的身心。那個「橋道」上面,人在那裡踱來踱去,踱來踱去。我們利益衆生,就像「橋道」那樣似的,沒有棄捨,沒有說這個我度,那個我不度,橋是沒有分別的。高貴人走,它也是那樣子度你;貧賤的,卑下人走,它也度你,它看著是平等平等的。所以我們度一切衆生,千萬莫要起分別心。不是要能談得攏的,或者語言通的,好度,才度。談不攏的,來問你,你感覺這個知見特別彆扭,你要有耐心給他解答,像橋樑一樣子的。


若見橋道,當願眾生,
廣度一切,猶如橋樑。

  「橋道」,比喻我們自己的身心。那個「橋道」上面,人在那裡踱來踱去,踱來踱去。我們利益衆生,就像「橋道」那樣似的,沒有棄捨,沒有說這個我度,那個我不度,橋是沒有分別的。高貴人走,它也是那樣子度你;貧賤的,卑下人走,它也度你,它看著是平等平等的。所以我們度一切衆生,千萬莫要起分別心。不是要能談得攏的,或者語言通的,好度,才度。談不攏的,來問你,你感覺這個知見特別彆扭,你要有耐心給他解答,像橋樑一樣子的。


若見流水,當願眾生,
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流水」,我們經常地洗衣服,洗什麼髒東西,都到「流水」旁邊洗的。爲什麼呢?它不腐,不腐,就沒有氣味。你一洗它就沖走了!如果你在死水的地方洗,洗完了,擱久了,你天天去洗,水都臭了。你不能到死水的地方去洗,流水才可以,這樣才能夠把你的垢染洗清淨。前面說到入法流,你看像流水似的,法是不斷的。那就是利益衆生,也利益自己,自利利他。心意、願望,都能夠很美滿,很圓滿,是善的,這樣子才能夠洗除垢染。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