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菩薩摩訶薩由持三…
問:菩薩摩訶薩由持三…

問:菩薩摩訶薩由持三…



Bg m25

問曰:菩薩摩訶薩由持三聚淨戒,行六波羅蜜,方成佛道;

  菩薩全名就是菩提薩埵,菩提就是覺,薩埵就是有情,菩薩就是覺有情,摩訶薩就是大菩薩。宣化上人就是摩訶薩也就是大菩薩。這些菩薩摩訶薩由持三聚淨戒,這三聚就是戒、定、慧;能夠體會戒、定、慧這三聚就能讓自己清淨戒性,徹底的執行六波羅蜜到最究竟處。比如布施有一天你布施到最徹底的時候,你就參透布施對貪的障礙,你就得到布施波羅蜜。


  若愚痴,你要讓自己沒有愚痴,就要增長智慧。當你有了智慧能夠徹底通曉宇宙的一切時,那你就到達般若波羅蜜,最高的智慧,波羅蜜就已經徹底的圓滿。大乘佛法裡,六波羅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度裡,前五度為盲,般若為導。《大智度論》云:「般若為導,五度為伴;若無般若,五度如盲。」什麼叫作盲?就是沒有智慧頭腦迷迷糊糊的意思。為什麼稱前五度為盲,般若為導呢?因為在修證佛法的過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若無智慧牽引,往往會走入歧途,甚至盲修瞎鍊,不得其門而入,多費周折,始終無法證成菩提。


  布施:有的人沒智慧布施,去幫助惡緣,對不如法的你也布施,那不是助紂為虐嗎?你布施在正法道場,就可以發心。這法你就可以揀擇,可以有擇法眼。


  持戒:有人叫你持戒「喔!你要持戒哦!」當碰到必須犧牲自己能夠幫助別人的時候,你還執著要持戒嗎?若可以幫助別人的,你為什麼不開緣幫助別人?為什麼要堅持那個戒呢?那就是盲目的、沒有智慧的在持戒。你說:「我持戒了,喔!不行,在戒相上我不能拉女生的手。」但當一位女眾要摔下去時,你為了持戒而不願意拉她一把?你雖然牽了她的手,可是你卻救了她,那你還要堅持嗎?
  「持戒」,你該犧牲自己而成就別人的時候就要犧牲,這戒是可以開緣的,不是死板的,開、遮、持、犯你要把它通達,不要固執在戒相裡面,所以必須要有慧。


  忍辱:雖然對方一直來欺負,我們就一直讓他,但有一天必須要教育他的時候,也可以怎麼樣?稍微讓他知道我們是有點智慧的。
  「忍辱」,你有智慧就知道,我們給人家留餘地也就是給自己留生 路。有慧你就不會忍到自己嘔死。你有智慧之後,這忍辱就可轉成無所住;應無所住,不用忍,就不要住了,算了算了,不然你就嘔死自己,我不騙你。所以你有智慧,就不用忍,把忍辱化成應無所住,算了、算了,就無所住。你忍,忍到某個限度,就像水庫潰堤,那就很恐怖了,忍辱是權方便,之後要有智慧也就不用忍辱,該退你就退,算了算了,從別的地方再來就好。


  精進:你要精進卻讓自己盲修瞎鍊,不如法的也一直學,誤入歧途了都還不知道。在佛陀的時代有一個人,佛一罵他,他就叫自己精進,連續看一個禮拜的經,看到自己眼睛瞎了,那是精進但卻沒有中道的智慧啊!精進,要用對地方,要在去除妄想、執著上用功,你不用去盲修瞎鍊,趕快徹底解決這些識心的障礙,你的精進就有方向不會亂衝,人家講那裡有一個名師你就去,不用,你都不用出門在家裡就可以精進,就能夠解決你的盲修瞎鍊,就能夠如是而般若行。依祖師大德的書來用功而不要盲修瞎找。


  禪定:你沒有智慧就只要定,那就是死定。你有智慧之後,這禪定不是死定。什麼叫死定?小乘打坐可以禪定到最高的境界就是非非想天,用定來壓制心叫它不動叫作死定。我經常告訴來禪坐的人,眼觀鼻,鼻觀心,叫你要了然、清楚、無所求。這了然清楚無所求不是迷在定裡,而是你還有一個慧在觀照,這清楚就是觀照的心,就有般若,你就知道當下的境界,你還清楚,只是你的心不動而已。對所有的念頭來應無所住,這觀照裡面才有般若,般若你就不會落入死定。


  你們有了這個基礎之後,行住坐臥都可以定,你走路的時候觀照自己的心,雖然在走路,可是心不動;雖然在睡覺,可是心清楚了然無所求,沒有妄想,睡覺也在定;坐的時候眼睛閉起來,雖然沒有打坐的姿勢,可是心清楚了然無所求,人家在講什麼都知道。這個定就超脫物相之外,沒有相之後,行住坐臥就在定裡,這就是般若禪!所以禪堂開始慢慢的放大,從坐相慢慢地到立相,行住坐臥都在禪境 以五度為盲,要靠般若來引導,以智慧為首領。


  大乘佛教最精華在般若智慧,所以我們一真講堂就在教你般若。這般若是不客氣的,有話直說,才可以讓自己在這娑婆世界沒有執著,不會妄想。有了智慧,你這五度就可以開花結果。


  我們的宗旨為什麼在教育?就是要教導你有般若(智慧),破無明。你沒有煩惱,你都通達了解也就不會被人家牽著走啊!不管人家說哪一間廟比較興盛,你不會跟著別人跑,因為你清楚去那裏都無效,唯有要求自己的心,自己的心若可靠就不用去求,這樣就有慧了。有慧就不會到處亂跑,把心性改掉就好,其他我們都接受,過去所作的現在受,我們不怨天不尤人,因為有般若引導一切,它是首領,這六波羅蜜就可以圓滿,就可以到達般若波羅蜜的圓滿。波羅蜜就是到彼岸,到彼岸就是圓滿的意思,所以般若是一切法的根本。


問曰:今令學者唯只觀心,不修戒行,云何成佛?

  學者就是我們所有在學習佛法的人,若我們不來修這個戒行,憑什麼可以成佛呢?剛剛已經講過了,你有智慧之後就會開緣。


答曰:三聚淨戒者,即制三毒心也。制三毒成無量善聚。

  我們學這三聚淨戒也就是學戒定慧,這戒定慧能夠徹底的來制伏貪瞋癡三毒心。


聚者會也,無量善法普會於心,故名三聚淨戒。

  會即是聚在一起。我們也可以說,這「會」是你通達之後的會心。無量就是所有一切;普會就是廣大會於心;當所有的善法都能夠普會於心,你的心就可以徹底明白了解一切,就可以一切,就可以徹底的清淨所以名三聚淨戒。


六波羅蜜者,即淨六根也。

  六波羅蜜就是徹底的把六根圓滿,淨就是清淨圓滿,這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裡就不染濁,所以六度就是在破你的六根使之清淨。


胡名波羅蜜,漢名達彼岸,以六根清淨,不染六塵,即是度煩惱河,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羅蜜。

  波羅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就是圓滿了。因為眾生有六根塵的雜染,所以佛用六波羅蜜來制伏我們這六根塵的無明。度煩惱河就是要考驗你,通過一切煩惱的雜流,降伏你的六根之後就可以到達菩提岸,覺岸的意思也就是覺悟了,到覺悟的彼岸。


  心經全名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我們剛剛就是在講這五度為盲,唯有般若,你般若圓滿了才可以通達你那心識。所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觀自在菩薩也可說是「觀」自己的觀念、思想。你要能夠自在的當菩薩,你就要能觀察一切,這樣你就有覺悟力,能夠自在,你就可以行深,行深就是要讓自己的心能夠寂淨、能夠清淨,我們剛剛講要很清淨的念佛、念佛,念佛這個過程就叫做行深,行深到最徹底、到你的真如心之後就會照見五蘊皆空。你已經了解這五蘊都是空性的時候,可以度一切苦厄,就可以解決你所有的煩惱、所有的痛苦,因為你知道什麼都是假的,既然都是假的你還有痛苦嗎?


  有的人說心經可以怎麼樣 …… 怎麼樣,那都是以盲引盲。這《心經》告訴你開悟聖人的境界,你若開悟了就是這個境界,千佛萬佛都是這個境界,誰開悟誰就是這個境界,就是照見五蘊皆空。所以「行深」兩個字是最重要的。你為什麼沒有感應,就因為你沒有行深,你念佛念的不夠徹底而沒有感應,重點就在這裡。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