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 文
散花者,義亦如是;
那散花者,義也是這樣,亦如是就這樣啊。我現在就是在散花,我講法你聽,就是在散花,散智慧花呢!很多法,你一聽,會心了,你就接受到那法香的薰化,我現在講經,你們隨類各得解,那就是散花。
所謂常說正法,諸功德花,
饒益有情,散沾一切;
我講的法,你得到法的益處。那諸功德花,這些法義你們得到了,饒益有情,你就可以沾習一切法在你的心性裡。
於真如性,普施莊嚴。
真如性就是你的心性裡面,你也會得到很多人共同所施惠的莊嚴。
此功德花,佛所讚歎,
究竟常住,無彫落期。
法施是最精進的功德花,所以是佛所讚嘆的。佛就是用說法來度眾,這才是最究竟的常住。也就是無彫落期,這個法沒有凋落的一天,也就是沒有末法。宣化上人說只要他在的地方,就沒有末法。一樣的道理,你說末法,但佛菩薩也是會出現於世,這都不一定的,就不要落在時間的觀點上,你要自己把握。
若復有人散如是花,
獲福無量。
一般我們說在佛前供花,將來可以生得比較漂亮,或者說比較莊嚴。事實上這也是一種方便說法,意思是要你的心能夠柔下來,才能夠有善根,這裡是真正達摩祖師所要表的散花。事實上講經說法,讓人家改變他的思想,那顛倒的思想把 它轉化過來,轉正了之後,說法的法師就是散花,散如來光明的花,有的眾生的思想能夠改變。所以散花的真正意思就是在你要如何能夠得到正法,才能散出功德花。要是有人講經說法,講的是正法,就像在散花一樣,他就可以獲得無量的福。
若言如來令眾生,剪截繒彩,傷損草木,以為散花,無有是處。
要是眾生以為剪些花來或美的裝飾,「繒」是絲織品的總稱。以為這樣是散花,事實上他是在傷損草木,以為散花,無有是處。禪宗所表一切貴在於心,把你昇華到最根本的,直接從心來下手,而不是迷在佛教外相的形式裡面。
所以不管佛教作的法會、辦什麼活動、這一切都是方便法。真正的佛教不是那一套,真正的佛教貴在於你的心啊!你的心是一切的根源。這個觀念慢慢的拉近,你就知道一切都在表法,而不是在形相上的演繹。不是一定要做怎麼樣的法會啊!這些都是藏在裡面,要讓眾生能透過法會的形式而讀到經裡的內容。
比如說上早課的時候念〈楞嚴咒〉,那〈楞嚴咒〉一開始就稱: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 … 三稱。「南無」就是皈依,那「楞嚴會上」就是堅固的大定,慢慢的讓你能夠了解,一開始就要稱楞嚴就是表堅固的意思,所以這些都在暗示,比如說〈大佛頂首楞嚴神咒〉,這楞嚴神咒就是白淨法,什麼是白淨法呢?就是一個傘蓋,像有時候辦活動看到長老要入場,有居士拿大傘蓋撐在長老頂上。當我們持〈楞嚴咒〉,持久了之後,你的頂上就會有無形白色的傘蓋保護著你,楞嚴咒的靈驗也就在此,這就是白淨法,持念楞嚴咒就會感應。
妙湛總持不動尊,妙湛,就是我們這心啊!一開始就直接跟你講了。妙湛總持不動尊,我們裡面有一個真正不動的心,那一個很妙的、很湛然的總持。總持就是陀羅尼,代表一切的一切,所有的法都是由這不動尊的心所衍生出來的。所以首楞嚴王世希有,首就是頂首、佛的頂,就是佛的無上智慧,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個頂是世界上很少的、很稀有的,能夠懂這法的很少。
可以銷我億劫顛倒想,要是能讓我們的心不動尊的時候,就代表你已經懂這宇宙的一切實相,可以消除你過去億劫顛顛倒倒的妄想。不歷僧祇獲法身,你可以不需要經過很長時間就能得到真正法身,也就是如來藏心。所以在佛法裡,從早課到晚課處處都在暗示你這心要怎麼找回來、你要怎麼做。所有的經都是一樣透過戒定慧來找到心。本質上貴在這『心』,一切都是表法。這就是重點,禪宗直接就講這心的一切變化。
所以者何?持淨戒者,於諸天地森羅萬象,不令觸犯;誤犯者,猶獲大罪,
為什麼呢?我們前面剛剛講剪裁草木以為散花,在圓通寺是戒律道場,出家人是不割草,割草都交給居士做,所以他們戒律得圓滿。但是一般寺院開緣的部分會比較多,我們讀經要參到它真正的意義,不要只迷在表相。還是有開緣之處,也有所圓滿。有的菩薩發心,為了衆生,他願意給自己在因果上或者戒律上一些方便,就是不自私,願意布施給眾生,這也都可以開緣。有時候不要太執著在名相上,重要的是你的心性。
所以真正能夠持淨戒的,於諸天地不令觸犯法,就是盡量不要去毀犯它。那你要是為了別人,即使是有一些特殊情形的,那也可以開緣。就是我們的心一定要在行住坐臥裡,該怎麼樣就怎麼樣。只是你的心不要讓它落入到惡心、有所觸犯的心,讓自己不能觸犯。一般你若沒有到那個境界,你觸犯了還是會受因果報應。所以自己沒有那個境界,就用戒律來勸勉自己。
況復今者故毀淨戒,傷萬物求於福報,欲益返損,豈有是乎?更何況你故意去犯,那就更麻煩啊!你想要得到好處,事實上更損了自己。重點就在於這個淨戒啊,是要讓你的心清淨,不能染污它。你要是戒律、智慧還沒有通達,然後你太執著了,反而是壞了自己、傷了自己的福報。意思就是說戒律要通達、法也要通達,你在運用上就不會那麼固執,才能夠成就別人。我經常說:戒律總括一句話,你就持不自私就不會犯戒,你要「不自私」就不犯戒。定了很多法令,你都為了別人,一定有開緣處。他這裡做一個比喻,持淨戒的,在淨戒的表法上面,我們為什麼要持戒?持戒就是要淨心,讓你的心能夠清淨,一切導歸於你那心,心不動,那戒相它本來空寂。
菩薩戒也是這樣,你的心不自私,你不用怕犯戒。所以有的人怕受菩薩戒,說怎樣怎樣 …… 我說你不用怕,你怕幹什麼?可以開緣啊。戒條有開緣處,把它讀通不要怕。受菩薩戒就是要你「發心」,你這發心,你的心地就種下菩薩因,將來你就可以濟助眾生。不自私,從幫忙一個人兩個人,慢慢將來累世裡就可以幫忙一千、一萬、一億人,就從這發心開始。你現在不發心,你將來就不能成就。所以你不要怕不能成就。所以你不要怕受菩薩戒,菩薩戒是心戒,犯了改就好,你怕什麼?佛教精采就是你犯戒沒關係,懺悔,改了就好。你做了好事就迴向,一切不住心。
有罪就懺,有善就迴向,都不住,全部叫你不要住心。這善跟惡都無住。這世界都是虛妄的,你執著幹什麼?知法,我們不能說玩法,你要知法然後通達法,用心念來轉。講這個就是告訴你們,有時候學道人太執著在善裡,也不可以。犯一點錯沒關係,就改。若要求絕對的圓滿,你就會固執,不行。錯了就改,做不對,就修正修正再試試看,這修正就可以修出智慧來。精采在這裡,什麼都假的,你還執著它幹什麼?一切都是在成就你的智慧。
弟子 ……
師父:對,這樣就好,不然你會綁死死的。你為什麼要綁得死死的?大乘精采就是菩薩法,在大乘法裡男眾比丘和女眾走那麼近,一般若以小乘法南傳法師的觀點看起來怪怪的,記得我剛從池上禁足出來到宏法寺,幾位女徒弟跟我坐近一點,那比丘尼就說:「ㄟ!閃邊邊一點,法師坐那裡,你們不要靠那麼近……」她就執著在法上面,也不知道人家 是什麼關係,她就在那邊喊了,哈、哈、哈!學到綁死在那裡,執著那相。所以叫你們要通達戒理,不要一看到什麼就擾擾心動,沒那麼嚴重啦。這樣你才看得開,看得開你才會自在。
弟子 ……
師父:是,那沒有關係,他說他的,成佛是你自己成的,不是他成的,所以那沒有關係,不用罣礙。就像從前有個故事,父子牽一匹馬要去城裡,他的孩子騎在馬上,就聽人家講:「那孩子沒有照顧他的父親,沒有孝心,只顧自己。」那父親聽到了,叫孩子下來牽馬換他上去坐。接著又有人說:「那父親讓孩子牽馬而他自己坐在馬上。」他父親聽到又下來,乾脆兩個都牽馬。人家又說:「那對父子真夠笨,有馬也不坐 」你哪聽得完?聽不完。自己做什麼自己最清楚,這叫做定力,自己知道在做什麼。我如果都聽別人講,今天就不用坐在這裡,我也不用回高雄了。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經過時間的考驗,真的就是真的,真金不怕火煉。
弟子 ……
師父:草木它有生性,有性、它無情。但是我們人有情。有人說吃素也是殺生?植物有生性,但它沒有情,你殺它,它沒有情不會恨你,它不會跑。所以吃有性無情的植物非殺害生靈,沒有殺生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