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分 — 普眼章
正宗分 — 普眼章

正宗分 — 普眼章



Bg m47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請法威儀。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脩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

  此普眼請開漸次之行,以釋圓照清淨覺相之義也。由前文殊章直云:「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普賢章,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此乃頓悟一心,當下頓證,不涉途程,不假修行,但一『知』字而已。此是上上根人,方能了悟。奈末世眾生,上上根少,中下者多,若不脩行,則長在生死。若修行無正方便,則無門可入,若無漸次,亦難頓悟。故問思惟」,乃初心止觀下手工夫住持」乃安心之法則,總是「開悟」之方便也。


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即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

  此重請必要方便思惟者,以初心必假正方便入門,然後乃可得正思惟,且以方便為急,故結請方便也。假說者,於無方便中設方便,故為假說耳。按後答文,初依奢摩他持戒宴坐,乃「正方便」恒作是念止觀雙運乃「正思惟」非幻不滅乃「安住」垢相永滅十方清淨乃「開悟」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三展虔誠。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脩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讚許誡聽。


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當機默佇。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此總答問意也。普眼雖問脩行漸次,思惟住持等,然主意單問離幻初心方便,故佛答以脩行捷要,只是以正念為最初下手工夫,故云「應當正念」。然正念者,無念也。故凡起心動念,在圓覺體中,皆為幻化。意在一念不生,則諸妄自滅,故云「遠離諸幻」。以前云「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故須「離念」,乃得相應。論云:「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此以為最初方便也。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

  此示離念之方便也。梵語「奢摩他」,此云止也。然脩行必以止為首者,以眾生向認妄想攀緣之心,念念生滅,無暫停時。今欲一但離念,豈可得耶?故先脩止行,以為最初工夫,為入禪之方便也。所言『止』者,按天台止有三止,謂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以此三止為前導,然後可入空假中之三觀。今經之止,但是體真止也。若脩此止,先將身心內外一齊放下,放下又放下,放到無可放處,則諸想歇滅,內外一空。即此空處,便能體合真心,妄想不生,則念自離也。


  故以止為正念。若正念現前,則諸妄頓滅,故云遠離諸幻。此為入禪之切要,學者應知。「堅持禁戒」者,此正楞嚴三漸次先持四重,皎如氷霜,故曰『堅持』。「宴坐靜室」者,以行人向在動亂境中,非宴坐不能攝心。以此證之,既不動作,則單脩體真止耳。然必「安處徒眾」者,非要多人,但取同見同行為依止決擇,使行易成耳。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

  此示入觀之方,以答「漸次思惟」之問,先示假觀也。今普眼「漸次方便思惟」之問,蓋因文殊章云:「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且云:「知是空華即無輪轉」。又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是乃頓悟頓證,第恐中下根人不能頓入,故有此請。世尊先示脩止,為前方便,今示入觀,正答『思惟』之問。先示假觀之方,初教觀身,次第分析,然後觀心,此示『漸次』之方也。然觀亦有三,謂空、假、中。今依楞嚴如幻三摩提,乃示先從假入空,次從空假入中,正顯脩心之漸次。此先觀身如幻,故為假觀。三觀圓具一心,總釋前「知幻即離」一『知』字。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此示觀心之方便也。六根為內,四大為外,即所造六塵,以根塵和合,識生其中,故云『合成』。『妄有』下,示心假也。謂現前之心,乃妄想耳,非真心也。何以知之?以是六識攀緣前五塵,落謝影子,以緣氣聚積,似有假相,乃是妄想影子,「假名為心」,以眾生日用,但認此假影為心耳。今觀此心,離塵無體,苟不認假為真,則妄想自消,即妄想消處,不求真而真自復,故為假觀之方便也。


善男子,此虗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此示假觀之成功也。前云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若但知幻即離,不能頓離,故教先觀此身四大是假,各歸散滅,內根既無,則外亦無塵可對,根塵既消,則緣心亦滅,此心亦假也。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此示從假入空觀也。謂以觀照根塵識三,俱已消滅。然所觀既空,則能觀亦泯,故云「幻滅亦滅」。以前云「知虗空者即空華相」,故觀照亦不立。此則能所兩忘,對待斯絕,唯一圓明清淨真心,故云「非幻不滅」,「覺心不動」。清淨乃空之異名,故云『空觀』。鏡喻可知。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此從空假以入中道也。初云皆依圓照清淨覺相,但是一心,故名中道。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痴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此顯絕待真心,以示圓照清淨覺相之體也。「摩尼珠」喻圓照淨心。「隨現五色」喻五蘊身心。舊註云「喻五道」,此指大覺。以經云「身心自相」,乃的指五蘊,而『隨類』之言,意該五道。然正義的指五道眾生,總一五蘊身心耳。謂妙圓覺心,本無五蘊,良由無明業幻所作,全從妙心所現,故如摩尼隨現五色。眾生不了真心,但認五蘊幻相,故如痴人執珠體實有五色也。以錯認五蘊為我,以覆蔽真體,故為『幻垢』。今以觀智照破五蘊皆空,故名「菩薩」。以對待未忘猶是無明,故真體未顯;若對待一忘,能所雙絕,乃顯絕待真心耳。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

  此正顯圓照之相也。謂此妙圓心體,本自靈明廓徹,廣大虗寂,名為真空。初因一念無明,障蔽妙明,遂變真空之體,而為十方頑空。今無明既破,則十方虗空,悉皆消殞。故觀十方虛空,從覺心顯發。然虗空既消,則妙明體露,故云「顯心清淨」。此心一淨,則十法界無不清淨矣。故下文歷明聖凡身心境界,一一皆清淨,即前云「清淨覺相」。然清淨乃空之異名。從此已下,至「平等不動」,總示空觀義也。


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此顯妙覺心體圓照之相,以示空體也。此「見塵」,特指無明妄見,乃八識之見分;圓映六門,此見即是塵,非色塵也。謂十法界迷悟心境,皆依妄見而有。今無明一破,妙覺圓明,心境雙亡,能所斯絕,此見亦泯,故十法界蕩然清淨。由清淨故,則一一周遍。唯一妙明圓照法界,故下文一一歷言六凡四聖心境,一一清淨周遍也。據理即一心圓照,聖凡影絕,但開示未悟,故下文次第一一歷言,以顯圓明周遍之妙耳。且先示六凡清淨。


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

 此正言六塵清淨也。以此言六塵故,知前「見塵」非是六塵,蓋指妄見即是塵耳。


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

 此言四大清淨也。


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

  此言通示六凡心境一切清淨也。根、塵、識界乃凡夫根境。二十五有乃三界,為眾生依報之地。總而言之,則身心世界,一切悉皆清淨,此正與法華所言六根清淨義同。彼經但言持經法師乃觀行位人,即得六根清淨;此言頓悟唯心,則凡聖俱泯,故歷出世四聖,一切清淨耳。上言六凡,下言四聖。


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此歷言出世四聖境界,悉皆清淨也。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

 將顯根、身、世界圓滿清淨。此先舉正報一身以及多身,凡是眾生無不清淨。然「十方眾生圓覺清淨」,則眾生如也。


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虗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此例觀依報世界清淨,如是則眾生界空,聖凡齊泯,唯一清淨圓明寶覺矣。楞嚴云:「我以不生不滅,合如來藏。」而如來藏非世間法,非出世間法。而一切法皆如來藏矣。故下一一皆云『不動』。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以虛空世界眾生因迷覺性而有,今一切法合乎圓覺則平等。平等、寂滅無二,故云『不動』。此但顯泯一切法,當空觀義也。由攝事歸理,理徧則事亦徧,故下文云「一一周徧」。


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此歷十法界,以顯事隨理徧,當法界理事無礙門,示假觀義也。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此歷十法界,以顯事事無礙,法界周遍含容,觀當一心中道義也。此明法界一心,相在無雜,各不壞相,故成圓覺普照義也。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戒,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此示寂滅一心,平等不二,正顯清淨覺相也。以縛脫憎愛等,皆二相也。由無明妄見,故有二相。今以圓照,則一切皆覺,故無二也。「眼光」乃八識現量圓照,諸根在眼最顯,故取喻圓覺普照無二之體。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脩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脩,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此重釋上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之相,以顯究竟一心之極證也。以如來藏中,本無迷悟生死去來之相。然生死涅槃,皆無明夢中之事。今無明夢破,迴視往事,如昨夢耳。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此重示寂滅一心,究竟無二之體也。前云「圓覺性中,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諸波羅蜜」。謂迷清淨真如,而為五蘊之眾生生死法也。菩提涅槃,乃所證之果。諸波羅蜜,為能證之行。以如來藏中,本無去來迷悟生死。故生死涅槃,皆如昨夢。既如昨夢,則豈有脩證得失取捨之事耶。既無脩證,則無能所。一切影像,畢竟寂滅。如此法法皆真,常住不壞。此圓照法界清淨覺相之極則。通釋首章,皆以圓照清淨覺相之義也。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脩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此結酬請辭,指歸正行,故皆云如是。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不動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 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 猶如虗空華,
三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 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 應如是脩習。

  頌義如文可知。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