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與唯識之界說 
唯心與唯識之界說 

唯心與唯識之界說 


Bg m59


  心與識在佛陀的教法中,幾乎盡攬了宇宙人生的萬事萬物,分述於藏敎中一十二大部說;所謂一切唯心,萬法唯識,便是凡所有事物法則的綱領,捨此,無有道理可論,更無從建立起事物與法則了。


  佛陀敎化弟子,獲得了生脫死的方法達八萬四千,行門雖多,但總括的說起來,不外一個「心」與「識」做基礎;就像是宇宙的道理,不離「天」與「地」一般,所以,「唯心」和「唯識」是研究「生」與「死」的基本道理;不過,這種論說雖然已成定論,可是,從事與接近這種論說的,却往往混淆成「心卽是識」和「心不異識」的說法,捨棄了佛陀爲甚麼分別「唯心」與「唯識」的論說?何以不只說以「心」或「識」的立論?爲此,這也正是撰寫本文的動機和目的。


  心的類別:楞伽經有自性清淨(汗粟駄)心、慮知(質多)心二種。大日經疏有質多心、干粟駄心(具肉團心與真實心二義)二種。止觀有質多心、汗粟駄(草木)心、矣粟駄(精集精要)心三種。法相宗的唯識述記有質多(心)、末那(意)、毘若底(識)三種。〔三藏法數〕有肉團心、緣慮心、積聚精要心、堅實心四種。佛學辭典總括爲六種心,玆分於后:


・肉團心 ── 梵語干粟駄,新譯紀哩駄耶,指吾人之心臟;密宗所說的八葉之心合蓮花,又稱草木之心,心臟爲人體(物)之中心處,故又曰處中心;是止觀之第二種心,大日經疏干粟駄心之第一義,三藏法數之第一種心。
・集起心 ── 爲第八阿賴耶識,以集諸種子又能生諸現行法;梵語爲質多,卽法相宗之萬法唯識,依此而定,是〔唯識述記〕中所說的第一種心,三藏法數的第二種心。


・思量心 ── 梵語爲 “末那”,唐言爲 “意”,是思慮的意思,爲第七識之特(專)名,屬法相宗之論說。
・緣慮心 ── 或爲慮知心,了別心,通於八識之能緣作用,一般就意識而言;天臺宗謂介爾陰妄之心,卽一心三觀之一心也。


・堅實心 ── 堅固眞實之不生不滅心,亦卽自性清淨(六祖惠能大師於壇經中所說者)心,是如來藏或真如之異名;華嚴經所標之總該萬有之一,卽是指此。
・積聚精要心 ── 積聚諸經中一切之要義者,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乃積聚大品般若六百卷之精要;梵語矣粟駄,與干粟駄之肉團心不同。


  心的作用:心的主要作用,是於心所的伴,其作用爲心王,心王乃總了別所對之境,心所對之而起貪瞋之情;《大日經》說「安住心王,等同虛空」。〔成實論〕說「處處經中說心爲王」。〔俱舍論〕說「此中心王極少,猶與五十八法爲俱有因」。《四念處經》說「心者心王,異乎木石」。《仁王經》說「無身心相,猶如虛空」。《仁王經》說「無身心相,猶如虛空」。可見心的指標所定者爲二義,卽是心所與心王,而其作用是心王總了別所對之境,而心所則因此而生起貪瞋之情;所以唯識論中說「集起名心」,而集起的過程,必定因由於「意念所動」,否則,心所便「情無從發」,心王更無有「對境了別」之能爲了!


  心對於境而了別是爲 “識”,唯識論說「識謂了別」。止觀說「對境覺智,異乎木石名爲心,次心籌量名爲意,了了別知名爲識」;所謂了別,了卽是了知,別是分(辨認)別,於境於相,於體於用,而生了別之心卽爲識。


 識的類別:有一至十一,以及無量諸識,爲使對識有深入的認識,玆詳述於后:
・一識 ── 成實宗及經部謂衆生唯有一識,此一識依於六根而緣六境;如「六窗一猿」之譬喻,密宗亦立一識,如中臺大日尊之法界體性智。


・二識 ── 起信論之法門,一爲阿梨耶識,譯義是「無沒」,如來藏與無明和合而爲阿梨耶識,藏一切諸法之種子而不沒失,且常了別自識所現之境故名。二爲分別事識,又名意識(第六根識),依阿梨耶識而生分別色聲等六境之眼耳等六識;以唯識所說之八識觀之,乃第八阿梨耶於分別事識,當爲前第六根本(意)識,故第七末那識略而不談。


・三識 ── 楞伽經中說一爲眞識,卽如來藏識,爲自性清淨之心,離生滅相之真心也!起信論中名之爲心,或名如來藏,法相宗不立此識。二爲現識,又名藏識,眞正與無明和合而生染淨法之識體;亦即是起信論中所說的阿梨耶之業轉而現三細,唯識論所說的阿賴耶識,但並不立眞妄和合之義。三爲分別事識,又名轉識,由緣現識而生之眼等六識。


・五識 ── 起信論說一爲業識,依根本無明之惑而始動本心者,業乃動作之義。二爲轉識,業識一轉而生能見之作用者。三爲現識,伴能見之作用,而現所見之妄境界者。四爲智識,向自心所現之境界而生種種之邪分別者。五爲相續識,乃苦樂之念相續不絕者,且依之起惑潤業,使生死相續者。


・六識 ── 乃六根對六境(塵)而生覺知了別作用者,是大小二乘通說之法門;於唯識所說八識中位列第一至第六,故稱前六識。
・八識 ── 指六根識與末那識及阿賴耶識合爲八識;末那爲識體意,故名意識,阿賴耶爲藏,以含藏一切諸法之種子,於有漏無漏一切有爲法之根本,恒了識種子五根器界之三境,故名爲識,是唯識法相之基本「識說」。


・九識 ── 性宗所立,於八識之外,證無爲之眞如識;九識之說,是梁代真諦大師所立,他以前六識不變,第七爲阿陀那(執持)識,第八爲阿梨耶識,第九爲菴摩羅(無垢)識;是華嚴與天臺性宗以九 識家之立義也。


・十識 ── 密敎依釋摩訶衍論而立名,前八識與唯識同,第九識爲一切一心(多一)識,乃眞如隨緣而爲有情無情,此有情無情各有一心,故說一切或多,同爲一眞性,第十識爲一一心識;前九種不緣眞理,後一種得緣眞理爲境界。


・十一識 ── 依眞諦大師所譯世親菩薩造攝論,立一爲身識,是眼 等五根。二爲身者識,是染汚之識。三爲受者識,是意根。四爲應受識,是色等六塵。五爲正受識,是眼等六識。六爲世識,是生死相續不斷絕之識。七爲數識,是一劫乃至阿僧祇數之識。八爲處識,是處器世界之識。九爲言說識,是依於見聞覺知之一切言說也。十爲自他差別識,是自身他身依止之差別也。十一爲善惡兩道差別識,是生死多種之差別;是以爲有情周偏於一切法,而分十一識。


・無量識 ── 密宗雖然依「釋論」所立十識,其實已立無量之心識;因密敎眞言立心卽智,智卽是佛,爲佛有無量,故心識亦無量,能攝一切之心數也!除此,《華嚴經》中也說:「此菩薩摩訶薩知心意識非卽如來,知如來智無量,故心亦無量。


  讀《華嚴》、《法華》、《楞伽》諸經而知「心」的玄奧,讀唯識、起信諸論而知「識」的廣博;然而,依諸經論,却最易混淆「心」與「識」而不清面目;如水之與波,於境、於相、於體、於用,誰又願意了別、 意念、思量其差異之究竟?唯識說「心」爲集起,「意」爲思量,「識」爲了別,三者去其「意」,專述心與識,不正是水與波一樣麽?心如水,識如波,是爲境的顯現。心如波,識如水,是爲相的樣子。心卽是波,識卽是水,是體的實質。心卽是水,識卽是波,是用之所在;如此,便是心識的差異。


  常言道:「起心動念」而生作爲,這生起之心,卽是本文所說之 「心」,這激動之念,卽是所說之「識」;譬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的「色即是空」,吾人爲「色」起心而動「空」念,同樣,可以產生爲「空」了別而知「色」本的結果;又如「色不異空」,設起心生「色」想,由於有「識」的了別本能,必有動「貪欲」之念及「不異空」之念等不同的認識,因而造作截然不同的後果;可見起「心」無分凡聖,動念(識——了別)智愚不同,心之與識,自然差異分明,確有其「界」限的論說。


  走筆至此,可能有人仍然異議,原因是經論中並無如此界說之證!當然,乍聽之下,似乎筆者有不識經論,自以爲「是」的嫌疑;其實,這「確然」屬「是」的事實,如果能把前文中所舉的經論,冷靜地,客觀地再審查一遍,便很容易獲得證明的;就像是人人得知「水」與「波」的差異是一樣,並非是故作標新立「異」之談,而表現個己的不凡;何況其間的眞象,早就不是「新」的發現!


  『心』與『識』的問題,在佛陀的敎法中,是開啟「智慧」的鎖匙,是探討佛理的基礎,捨此,無論是究理或行持,將永遠也不能獲得其中的奧義,或者說是佛陀的原意。


古德有語:「依文解義,三世佛寃」,就是說對佛陀的教法,如果依照文字去解釋其中的眞(第一義諦)義,那不僅是與佛結下了三世的冤仇,也委屈了(冤屈或冤枉)佛陀的智慧心得(佛陀的教法),嚴格的說來,無異是在謗佛謗法!因此,從事學佛的弟子,或研究佛學的仕女,古德的警語,當用來作爲座右銘;如此,不僅不會「誤」了自己,也不會「害」了別人!願與共勉共勵!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