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四聖諦
1
1
1
1
1
1

佛教的禪修包括兩方面——「止」(shamatha)與「觀」(vipashyana)。我們往往傾向強調 「觀」(「深入觀察」)的重要,因為它能帶來洞見,並讓我們解脫苦與煩惱;然而,修「止」(「停止」)是基礎,倘若不能停止,就無法擁有洞見。
正念分明,停止習氣
禪門中有個關於某個人和一匹馬的故事。有匹馬急馳而過,騎馬者似乎正趕往某個重要之地,有個路人朝著騎士大叫:「你要去哪裡?」騎士回答:「我不知道,你問我座下的馬吧!」這故事是我們的寫照:我們正騎著馬,不知要到哪裡去,卻也無法停止。這匹馬就是我們的習氣,正拉著我們到處跑,而我們毫無招架之力。我們總是在奔跑,這已變成了一種習慣;我們始終在掙扎,即使在睡夢中也不例外。我們與自己的內在交戰,跟別人之間的戰火也可能一觸即發。
我們必須學習「停止」的藝術,即停止自己的思考、習氣、失念,以及主宰自己的強烈情緒,當某種情緒如暴風雨般來襲時,我們就失去了寧靜。我們打開電視,然後又關掉它;拾起書本,然後又放下書。我們要如何才能停止這種躁動的狀態?要如何停止自己的恐懼、絕望、憤怒與貪愛?我們可憑藉正念地呼吸、步行、微笑以及深入觀察而停止下來,以求了解。當我們正念分明,並深深觸及當下此刻時,其結果總是了解、接納、愛,以及拔苦予樂的渴望。
然而,習氣的力量往往比意志力還強。我們總是說了本來不想說的話,做了本來不想做的事,而在事後懊悔不已;我們使自己與他人受苦,造成很大的傷害。我們或許發誓永不再犯,卻又故態復萌。為什麼?這都是因為習氣的推動。
我們需要借助正念的力量來辨識自己的習氣,並與之同在,以期能停止這毀滅的進程。有了正念,每當習氣顯現時,我們就有能力辨識出它:「嗨!我的習氣,我知道你在那裡。」若我們微笑以對,它就會失去大半的力量。正念是一股幫助我們辨識習氣,並防止它掌控自己的能量。
「失念」則正好相反。我們在喝茶,卻渾然不覺自己正在喝茶;坐在摯愛者的身邊,卻不知對方的存在;走路,卻未真正在走路。我們魂不守舍,想著過去與未來。習氣這匹馬正拖著我們到處走,我們成為自己習氣的俘虜,我們必須把馬停下來,重拾我們的自由。我們必須將正念之光普照在自己所做的每件事上,那麼失念的黑暗將會消失無蹤。「止」的第一項功能就是「停止」。
學習平息情緒的藝術
「止」的第二項功能是「平靜」。當我們有強烈的情緒時,自己知道此時採取行動可能會很危險,但又無足夠的力量或清晰的心智來阻止它。我們得學習吸氣、呼氣、停止活動,以及平息情緒的藝術;我們必須學得像橡樹般堅定與穩固,別被暴風雨吹得東倒西歪。佛陀曾教導許多技巧來幫助我們平靜身、心,並深入觀察。這方面的教導可總結為五個階段:
(一)辨識——若我們生氣,就說:「我知道自己内在有憤怒。」
(二)接納──當我們生氣時,不要否認它,而是接受現在的一切。
(三)擁抱——我們以雙臂擁抱憤怒,如同慈母抱著啼哭的嬰兒。以正念擁抱自己的情緒,光是如此就能讓自己與憤怒平靜下來。
(四)深入觀察——當我們有足夠的平靜時,就能深入觀察,以了解造成這股怒氣的原因何在,是什麼造成懷中嬰兒的不安。
(五)洞見——深入觀察的成果,就是了解導致我們的嬰兒哭泣,亦即造成我們憤怒的許多主因和助緣。也許是小寶寶餓了,也許是固定尿布的別針扎到了皮膚。當朋友以刻薄的言詞引爆我們的怒氣,而我們突然想起何以對方會情緒不佳,因為他的父親病危了。就是如此反省,直到洞見造成自己的苦因是什麼;有了洞見,就會知道什麼該做或不該做,如此就能改變情況。
讓身、心休息而獲得療癒
平靜之後,「止」的第三項功能是「休息」。假設有人站在河邊把小圓石抛到空中而落入河裡,小石頭毫不費力地慢慢沉入河床,一旦到達河底,它繼續休息,任由河水來去。我們修習坐禪時,也可讓自己像小石頭般休息著,自然且毫不費力地沉入盤坐的姿勢中休息。我們必須學習「休息」的藝術,讓自己的身、心休息。身,心若有創傷就得休息,才能讓傷口自動癒合。
平靜讓我們得到休息,而休息是痊癒的先決條件。當森林中的動物受傷時,會找個地方躺下,徹底地休息好幾天。牠們不會想要進食也不會想著其他任何東西,只是休息,就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治療。然而,人類生病時就只會憂慮!我們到處尋醫問藥,卻不停下腳步;即使到海邊或山林中度假,我們也不得休息,結果返家時比去之前更加疲憊。
我們得學習休息,躺下並非唯一的休息姿勢,坐禪或行禪時都能好好休息。禪修不是非得要辛勤勞苦不可,只要允許你的身、心如森林中的動物般休息,別過度費力,也沒有必要一定要達到任何成就。我正在寫一本書,但我並未費力,反而同時在休息,請你也用喜悅與閒適的方式來閱讀。佛陀說:「我教授的佛法是非修行的修行。」27 請以一種不會使自己筋疲力竭的方式來修行,讓身體、情緒、心識有機會休息;若能得到休息,身、心便有能力自行痊癒。
停止、平靜及休息這三者,是療癒的先決條件。若我們無法停止,毀滅的進程就會持續。世界需要療癒,個人、社群和國家同樣也需要療癒。
原註 27:《四十二章經》(《大正藏》第789 經。譯按:應為第784經。此段漢譯經文為:「吾法……修無修修。」引自蕅益大師所著的《四十二章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