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體會自己的苦
第七章 體會自己的苦

第七章 體會自己的苦

Bg m91

四聖諦的三轉十二行相

  在巴利本的《轉法輪經》中,佛陀告訴五比丘:


  在漢譯《佛說三轉法輪經》中,佛陀說:


  四聖諦中每一諦各轉三次,佛陀共轉了十二次法輪;要了解四聖諦—— 不僅用理智,且更要親身體驗——我們就必須修習十二轉法輪。


  第一轉稱為「示轉」(辨識)。我們察覺到有些事不太對勁,卻又無法確切指出,於是我們努力逃避,但又逃避不了。我們試圖否認苦,苦卻揮之不去。佛陀說,受苦而不自知,這比騾子背負著無法想像的重擔還更痛苦。因此,我們首先必須意識到自己正在受苦,然後確定它的根源是物理的、生理的或心理的。我們需要先確認苦。


  辨識、確認自己的苦就如同醫生診斷疾病,醫生說:「我壓這裡,會痛嗎?」我們回答:「會,這就是我的苦,就是在我身上已產生的苦。」心的創傷成為我們禪修的對象,我們讓醫生、佛陀看到傷口,就表示也讓我們自己看到它。我們的苦就是自己,所以需要以和善與非暴力來對待它。我們要擁抱自己的恐懼、憤恨、苦惱與怒氣:「我親愛的苦,我知道你的存在。我為了你而出現在這裡,我會照顧你。」我們停止逃離自己的苦,而用所有的勇氣與溫柔來辨識、承認、確認它。


  第二轉稱為「勸轉」(鼓勵)。在辨識、確認自己的苦之後,為了解其真實本質,即它的成因,我們需要花時間好好地深入觀察它。醫生在觀察過我們的症狀後會說:「我要深入檢查,才能了解這種病。」醫生可能要花一週時間做些檢驗,並詢問我們的飲食、生活態度和作息等,他決心了解我們的病。

     │示轉:此是苦。
      │勸轉:應了解苦。
      │證轉:已了解苦。


苦生起   │示轉:導致苦非聖法存在
      │勸轉:應了解此非聖法。
      │證轉:已了解此非聖法。


苦滅盡—安樂│示轉:安樂可能出現。
      │勸轉:應獲得安樂。
      │證轉:已獲得安樂。


安樂如何生起│示轉:導致安樂聖道存在
      │勸轉:應修行此聖道。
      │證轉:已修行此聖道。


  我們需要了解自己沮喪、疾病、惡劣關係或恐懼的苦,且像醫生般下決心去了解它們。我們練習坐禪與行禪,也向朋友、老師(若有的話)尋求指引與支持。當我們這麼做時,就會明瞭自己受苦的原因是可知的,且會竭盡所能地追究其根本原因。在這階段,我們的修行仍然會「退轉」(ashrava,有漏 30)。


  法輪的第三轉是「證轉」(證悟),也可描述為「已了解此苦」。我們實現始於第二轉的努力,即醫生告訴我們病名和這種病的所有特徵。在研究、思惟及修行第一聖諦之後,我們了悟自己已不再逃避苦,此時能以特定的名字指稱它,並確認它的一切特徵。光是這點,就能帶給我們「不退轉」(anashrava,無漏 31 )的喜悅。


  成功地診斷自己的疾病後,有段時間我們依然會持續製造痛苦,透過言語、思想、行為在火上加油,且通常未意識到自己的作為。第二聖諦的初轉法輪是「示轉」:我正持續製造苦。佛陀說:「當事物已生起,我們必須識知它的存在,並深入觀察它的本質。當我們深觀時,就會發現是何種食幫助它成形,且繼續不斷地滋養它。」32 佛陀接著詳述四種導致苦、樂的食物,即粗搏食(可食用的食物)、觸食(感官印象)、思食(意志)和識食(意識)。



正念地飲食

  第一種食是粗搏食。飲食可能導致身、心的痛苦,我們必須有能力區別何者對健康是有益或有害的,在採購、烹調及飲食時,都需要修習正見。佛陀舉出以下這則譬喻:一對年輕夫婦帶著兩歲大的兒子試圖穿越沙漠,但他們的糧食都吃光了。經過深思後,這對父母了解到,為了生存必須殺了兒子,吃他的肉。他們計算若每天吃一點,並把其餘部分扛在肩上風乾,就能撐到終點。但每吃一口兒子的肉,他們就淚流不止。說完故事後,佛陀問道:「親愛的朋友們!你們認為這對年輕男女很樂意吃自己兒子的肉嗎?」「不!世尊,他們不可能樂意吃兒子的肉。」佛陀接著說:「然而,許多人正吃著自己父母、兒孫的肉而渾然不覺。」33


  我們大半的痛苦來自於未能正念地飲食,因此必須學習保持身心健康安樂的飲食法。當我們抽菸、飲酒或吸毒時,就是在吃自己的肺、肝和心;如果你有子女卻還如此做,就等於是在吃子女的肉。孩子希望我們健康且強壯。


  我們必須深入觀察,看清食物如何養成,我們的飲食法才能維持整體的安樂,將我們與其他生物的痛苦降到最低,並讓地球繼續作為大家生命的泉源。倘若因為我們吃東西而毀滅了生物或環境,我們就是在吃自己兒女的肉。我們需要共同深入地觀察,一起討論如何飲食,該吃或不該吃什麼,那將會是真正的法義探討。


以佛眼觀看,不受六塵毒害

  第二種食是觸食。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斷地接觸感官對象(六塵),這些接觸便成為意識的糧食。當我們開車行經一座城市時,我們的雙眼看到這麼多的廣告招牌,這些影像進入意識;當我們拿起一本雜誌,其中的文章、廣告也餵養著我們的意識。其中有些廣告會刺激我們對財物、性與食物的貪愛,這些廣告是有毒的;假如我們在看報紙、聽新聞或交談後感到焦慮或疲憊不堪,我們就知道自己剛剛接觸過毒素了。


  電影是眼、耳、意三根的糧食,當我們看電視時,電視節目就是我們的食物。一天花五個小時看電視的兒童正攝取種種影像,這些影像灌溉他們内在的貪愛、恐懼、憤怒與暴力等負面種子。我們暴露在這麼多有毒的形象、顏色、聲音、氣味、味道、觸覺的對象和念頭之中,它們剝奪我們身心的安樂。當你感到絕望、恐懼或沮喪時,可能是因為你經由觸食攝取了太多毒素所致。不僅孩童需要被保護,以免於暴力、有害的電影和電視節目、書刊雜誌和遊戲的侵害,我們也可能被這些媒體所摧殘。


  若能保持正念,我們就知道自己是正在「攝取」恐懼、憤恨與暴力的毒素,或正在食用助長智慧、慈悲與度人之決心的食物。藉由修習正念,我們將會知道見、聞及接觸某些事物會讓自己覺得輕快、平和,而其他一些事物則會讓自己感到焦慮、悲傷或沮喪,如此我們就會了解應該接觸或避免什麼。皮膚保護我們免於細菌入侵,抗體保護我們抵禦内在的侵略者;我們也必須運用意識中的保護層來自我防護,不讓有害的感官對象毒害我們。


  佛陀舉出以下這個極端的意象:「有頭母牛罹患一種可怕的皮膚病,全身皮膚幾乎都已脫落殆盡。當你把牠牽到古牆邊或老樹旁,藏在樹皮中的所有生物都冒了出來,緊緊地黏附在母牛身上吸血。當你把牠拉進水中也是如此,甚至只要牠暴露在空氣中,小昆蟲就會過來吸血。」佛陀接著說:「我們的處境也是如此。」


  我們遭受影像、聲音、氣味、接觸及念頭等各種不同侵襲,而它們之中有許多會滋養我們內在的貪愛、暴力、恐懼與絕望。佛陀勸導我們在自己的每個感官門戶布下正念的崗哨,以自我保護。運用你的佛眼觀看即將攝取的每一種食,若看出那是有毒的,就拒絕去見、聞、嘗試或碰觸,只攝取自己確定是安全的養分。「正念五學處」(Five Mindfulness Trainings)34 會大有助益,個人、家庭、城市和整個國家必須聚在一起,共同討論自我保護與繼續存活的對策;為了脫離我們所處的險境,大家必須共同努力地修習正念。



深入觀察意志的本質,
活在當下

  第三種食是思食——意志、意圖或意願,亦即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任何事物的欲望。意志,是我們一切行動的基礎,若認為讓自己快樂的方法是成為大企業的總裁,那麼我們所有的言行都將以實現此目標為依歸,即使在睡覺時,意識也持續為此努力。或者假設我們認為自己與家人所受的一切苦,都肇因於過去曾傷害過我們的某個人,以為唯有傷害他才會快樂,那麼我們生命的驅動力就純粹是報復的欲望,我們所說的每句話、計畫的每件事,都為了要懲罰對方,連夜裡都夢見復仇。我們認為報復會讓自己解脫憤怒與仇恨。


  每個人都想要快樂,而我們內在都有一股強大的力量,推動自己趨向以為會帶來快樂的事物,然而,這可能就是使我們受苦的原因。我們需要洞見,以明瞭地位、報復、財富、名望、錢財等通常都是快樂的障礙,我們需要培養想要脫離這些事物的願望,以享受生命中永遠唾手可得的奇蹟,例如藍天、樹木、可愛的孩子。正念地禪坐、正念地步行與正念地觀察三或六個月之後,我們對現實的深刻洞察力將會生起,而能活在當下,享受當下的生命,這種能力讓我們解脫所有的衝動,帶來真正的快樂。


  有天,正當佛陀和一群比丘同在正念中用完午飯後,有個氣急敗壞的農夫經過,詢問他們:「諸位比丘!你們有沒有看見我的母牛?發生這麼倒楣的事,我簡直快活不下去了。」佛陀問:「怎麼回事?」他回答:「諸位比丘!今天早上我所有的十二頭母牛都跑掉了,另外,我今年所種的芝麻全都讓昆蟲給吃光了!」佛陀對他說:「這位先生,我們沒看見您的牛,牠們可能朝另一個方向跑走了。」在農人朝那個方向離開後,佛陀轉頭向他的僧眾說:「親愛的朋友們!你們知道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嗎?你們沒有母牛或芝麻可以失去。」我們總是努力不斷地蓄積,以為累積這些「母牛」是生存所不可或缺的,但事實上,牠們很可能正是讓我們無法快樂的障礙。放開你的牛,做個自由人吧!釋放你的牛,好讓自己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佛陀還提出另一個極端的意象:「有兩個壯漢拖著一個人往前走,要把他丟到火坑裡,這個人無力抵抗,最後被丟進火紅的餘燼中。」佛陀說,這兩名壯漢就是我們的意志。我們不想受苦,但根深柢固的習氣卻把自己拉進痛苦的烈燄中。佛陀勸我們深入觀察自己意志的本質,以看清它正將我們推向解脫、平靜與慈悲,或苦難與不快樂;我們要有能力看出自己正在食用哪種「思食」。


意識攝入毒素,
如三百利刃刺殺自己

  第四種食是識食 35。我們自己與家庭、社會過去行為所播下的所有種子,構成了意識,我們每天的思想、言行都流入意識之海,它們創造了我們的身心和世界。我們可藉由修習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來滋養意識 36,也可用貪、瞋、癡、慢、疑來餵養它。我們的意識日以繼夜不斷地攝食,而它所吃的一切都化為生命的本體。我們必須非常小心,看自己所攝取的是哪一種食 37



  佛陀舉出另一個戲劇性的意象來闡述此點:「有個危險的殺人凶手落網後被帶到國王面前,國王處以利刃穿身的死刑:『把他帶到中庭,用三百把利刃戳穿他。』中午時分,有名侍衛回報:『陛下!犯人還活著。』於是國王宣布:『再刺他三百刀。』到了晚上,侍衛再度稟報國王:『陛下!犯人還沒死。』因此,國王三度下令:『拿全國最銳利的三百把刀刺穿他。』」然後佛陀說:「這就是我們通常對待自己意識的方式。」每當我們的意識攝入毒素,就猶如拿三百把利刃刺殺自己。我們自己受苦,而此苦流溢出去後也影響了周遭的人。


修習正念,知苦斷集

  當我們修習第一聖諦的「初轉」時,我們如實地辨識苦;假如處於惡劣的人際關係時,我們認清:「這是惡劣的關係。」我們的修行就是陪伴自己的苦,好好照顧它。當我們修習第二聖諦的「初轉」時,我們深入透視自己苦的本質,看清自己一直拿何種食來餵養它。過去幾年、幾個月來,我們以何種方式生活,才造成這樣的苦?我們得辨識、認清自己攝取的種種食,並觀察:「我這樣想、那樣說、這樣聽或那樣做時,痛苦就會增長。」在開始修習第二聖諦之前,我們往往將自己的不快樂歸咎於他人。


  深入觀察需要勇氣。在禪坐中,當你清楚地看到苦的徵兆時,願意的話,可以用鉛筆和紙寫下來,然後問自己:「我一直在攝取何種食,而讓這苦茁壯、持續?」當你開始了解自己一向攝取的是何種食時,你可能會哭。為了讓自己真正地活在當下,如慈母懷抱兒女般地擁抱著自己的苦,請整天運用正念的力量,只要正念現前,就能與困境共處。修行並不表示光憑自己的正念、專注與智慧,還必須從道友和老師的正念、專注和智慧受益。有些事就算小孩也能看出來,但自己卻未必看得見,因為我們被自己的觀念囚禁了。將你寫下的東西拿給朋友看,請教他們的觀察所得與洞見。


  若你和朋友坐在一起坦誠交談,決心要發覺自己苦的根源,那麼你最後會看清這些根源;但如果你把苦埋在心底,它有可能日益壯大。僅僅看見自己的苦因就能減輕負擔。佛陀的大弟子之一舍利弗曾說:「當事物生起時,若我們深入地看著它真正面貌的核心,看到它的根源與滋養它的食物,那麼我們就已在解脫道上了。」當我們能辨識自己的苦,並看到其根源時,我們會更為平靜、喜悅,且已踏上解脫之道。


  在第二聖諦的第二階段「勸轉」中,我們清楚地看到,若停止攝取造成苦的種種食,就有可能獲得真正的快樂。要是知道自己身體受苦,是因為飲食、睡眠或工作方式所致,那麼就應該發願改用更健康的方式來飲食、睡眠或工作,鼓勵自己終結苦因。只有憑藉堅強的意志,不再因循舊習,才能讓法輪運轉不息。


  正念是能幫助我們「停止」的能量。我們探究目前自己攝取哪種食物,並決定哪些可繼續食用,或哪些需要極力避免。我們和朋友、家人以及整個共住社群一起坐禪、觀察,可以討論的重要議題包括:如何正念地攝取食物、如何保護自我身心,以及如何保護自己的家庭、社會與環境。當我們將注意力轉向自己的苦時,就能看見自己快樂的可能性,看到苦的本質與離苦之道,所以佛陀才會將苦稱為「聖諦」。在佛教中,我們使用「苦」一詞時,意指能讓我們看到離苦之道的那種苦。


  有許多種修行方式能幫助我們面對自己的苦,包括正念地步行,正念地呼吸、禪坐、正念地飲食、正念地觀察與傾聽等。在正念中跨出的一步,能讓我們深深領會自己本身與周遭的美與喜悅。十三世紀越南大禪師陳太宗(Tran Thai Tong)38 曾說:「你每跨一步,就接觸到實相的大地。」若整天正念地步行與深度傾聽,那就是把四聖諦化為行動。當我們看清苦時,就有可能療癒;我們誓言避免攝取造成苦的食物,也誓願食用健康有益的食物。


  在第二聖諦中的第三轉「證轉」上,我們不僅發誓,且確實停止攝取製造苦的食物。有些人認為要終止苦,就得「停止」色、受、想、行、識,但這想法是錯誤的。第二聖諦的第三階段可描述為「饑來喫飯,困來即眠」39。若能體證此階段,即有某種程度的輕快與自在,你想做的一切都會完全符合「正念學處」,不會做出任何傷害自己或他人的事。


  孔子說:「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40 禪宗「十牛圖」的最後一圖稱為「入廛垂手」(空手進入市集),你可隨意地自由來去,這就是「非行動的行動」41;苦,不再生起。此階段無法模仿,你必須自己親自體證而達到。



  十九世紀末,越南的一定(Nhat Dinh)大師請求皇帝恩准辭去國家寺院方丈一職,好讓他隱居山間茅廬,侍奉年邁的母親。當時有許多官員供養大師,請求他另闢一座寺院,但他寧可在極度寧靜、喜悅中簡單度日。有天,他的母親病了,需要吃魚,於是他到市集向魚販要了一條魚提回山中。旁觀者交相詢問:「一個佛教出家人要一條魚做什麼?」但像一定大師這種已達到證悟境界的人,能隨心所欲而不違反戒律。在第二聖諦的第三階段,你只要做自己就可以了,形式並不重要。可是,要小心!你首先要有真正的洞見,真正的解脫。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