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無量壽經講義

?內容簡介:

   道源 長老,是僧、俗公認的長老級的近代高僧,有過早年內陸的叢林修持、參訪,行腳多處也是成就長老的修持,終其一生致力於弘法利生不遺餘力,所記錄下來的弘法內容更是目前多處道場的弘法教本,不難窺其所講正法是值得你、我的學習與遵循。
   印象中,在 道源長老的著作中,曾見 “簡介”提及在早期的台灣,學習佛法者並不很多,長老多處演講,是座無虛席,台下聞法者是笑聲此起彼落,道源長老卻一臉嚴肅,真是長者風範。
   道源 長老,於佛法思路上非常的清楚,也了解大眾的習氣,在講法上莫不是直指其“病處”,期望大家能解→ 能改→ 能修。

   希望不解 道源 長老風範者,可由下面點擊「作者」名處,了解高僧的行儀,油然升起敬佩的心,於學法上能生恭敬,自能感得與法相應。

作者    道源 長老 (可點按詳閱作者資料)
文體    演講文稿
內文    目錄/部分內文擷取分享
出版社   佛陀教育基金會
屬性    免費結緣
書況    新書.平裝本
經文連結  http://ftp.budaedu.org/publish/C1/CH11/CH113-01-01-001.PDF
頁數    110
書本尺寸  寬14.8 x 高21(公分)

?️ ——道源長老講於中和淨宗蓮社——

施旺坤 紀錄

學佛法,要先瞭解綱要,因為佛教的經典太多,你不瞭解綱要,對佛法很難瞭解。就像捕魚的網,你如果找不到魚網的綱,想把魚網拉開,很不容易。你拉開這個網孔,拉不開全網,得費很大力氣。如果你能找到魚網上面的綱繩,一拉綱繩,全部網孔都張開了,所以綱要就是要領,這是很要緊的道理。
《大藏經》裡面經文很多,所講的道理就是戒學、定學、慧學,叫三無漏學,這是佛法的三大綱要。釋迦牟尼佛出世就是為度眾生,希望一切眾生依著戒定慧三無漏學修行都能成佛。但是眾生的根機不等,一種法門不能普度眾生,所以佛就開方便。

記錄圖示

   而在開方便之前,釋迦牟尼佛說的法,是如證而說,他證得什麼法,就說什麼法。比如成佛以後說的《華嚴經》,不將就眾生的根機,佛證得什麼境界,就說什麼境界,希望眾生聽到《華嚴經》,依著來修行,大家都成佛。但是《華嚴經》的道理太高深,只有根機成熟的大菩薩,才能獲得利益。佛開華嚴法會,說的是圓頓大教一乘佛法,所謂:「有眼不見舍那身,有耳不聞圓頓教。」說《華嚴經》的是毗盧遮那佛,凡夫、二乘,有眼睛,看不見毗盧遮那佛,有耳朵,聽不到圓頓大教。就是這些二乘人,也就是小乘人,他們看見釋迦佛成了佛,先度五比丘,沒有看見華嚴法會。因為一乘佛法,凡夫、二乘不能瞭解,於是釋迦佛大慈大悲,就說三乘法: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釋迦佛從聲聞乘說起,說的是:苦、集、滅、道四諦法門。小乘人為什麼叫二乘呢?因為小乘人分二種,一種根機遲鈍,佛就跟他們說四諦法門,依著四諦法來覺悟的叫聲聞;一種根機銳利,佛就跟他們說十二因緣法門,依著十二因緣來覺悟的叫緣覺。上面這二種人,都是小乘根機,於是佛開大乘法,再跟他們說菩薩乘法,講六度法門,合起來叫三乘佛法。

   但是有些善根卑劣的眾生,佛跟他說聲聞法,也接受不了,於是佛再開方便,說人天乘法:人乘法、天乘法。人乘法說守五戒,眾生若能守持五戒,保證人身不失,來生來世還轉人。天乘法說修十善法,眾生若能修十善法,來生來世決定生天,享天福。這是佛不捨棄任何一個眾生,你夠不上學一乘佛法,給你開三乘法;你夠不上學三乘佛法,給你開人天乘法,合起來叫五乘法。但是佛有大智慧,不使眾生走冤枉路,修三乘法的,五戒、十善統統要修,並不是修三乘法,用不著修五戒、十善。

   釋迦牟尼佛出世目的,是為度眾生成佛,不能成佛,先把眾生度出三界,脫出輪迴。前面說,夠不上學三乘佛法,再開人天乘法,把你度出三惡道。因為三惡道時間長、痛苦多,一墮落下去,不曉得哪一生哪一劫才能出來。尤其墮到阿鼻地獄裡面,一晝一夜,萬死萬生,痛苦太多。佛看見眾生可憐憫,所以開人乘法、天乘法,把眾生度出三惡道。雖然人乘法,來生來世可以轉人;天乘法,來生來世可以生到天上享天福,但是不出六道輪迴。因為轉個人,縱然活到一百二十歲,來生是否還能轉人?所以轉人,不是久常之計。那麼生到天上壽命長遠,也是看你修的十善法多少?《地藏經》有明文:「捨一得萬報。」布施可以生天,你布施一塊錢,享受一萬塊錢天福,這叫一本萬利。然而還是有限度,你把一萬塊錢天福享完,還是要輪迴下來,所以生到天上享天福,也不是久常之計。

   釋迦佛進一步叫這些眾生,不要貪圖人天的快樂,要修二乘法,把三界以內的煩惱斷盡,可以出三界,脫出輪迴,就了生脫死。這是在二乘法來說,但是在大乘法上說,了生脫死只走了一半。於是佛說你們三界以內的煩惱斷掉,還有三界以外的生死沒有了,還要學大乘法。

   但是大乘是對著二乘叫大乘,實際不是真正的大乘,叫權教大乘,權是權巧方便,成的是權教的佛,不是真實的佛。實教大乘,叫一乘法,也 叫一佛乘。大乘佛法,怎麼還有最上乘呢?因為大乘是權教大乘,權教大 乘之上,還有實教大乘,真實的大乘,那是最上乘。就是說三乘法之上, 就是全部佛法的綱要。 還有一乘法;三乘法之下,還有人乘、天乘。合起來說,一乘法、五乘法,就是全部佛法的綱要。
   但是一乘法、五乘法之前,還有三皈依法。眾生為什麼不相信佛法呢?因為他信了邪魔外道,所以佛要先把眾生的信心糾正過來。

?目錄

※點按目錄大綱文字即可 開/關(收起來),點開往下開啟內文相關細項,凡以 橘色字 標示者表示有內文。

壹、三皈依

   你要眾生信仰佛教,就先勸他受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佛、法、僧三寶,好像香爐的三支腳,缺一支腳,香爐就歪了。佛、法、 僧三寶,按理性上講,叫自性三寶,又叫一體三寶,就是我們的自心自性, 具足有佛、法、僧。

   但是勸化眾生,得依著事相講住持三寶:
   第一、佛寶,就是佛像,木頭刻的,或是泥塑的、銅鑄的、鐵打的、 彩繪的,只要是佛的像,都叫佛寶。
   第二、法寶,就是白紙黑字印的經典。
   第三、僧寶,就是受比丘、比丘尼戒的比丘、比丘尼。

    要信仰佛教,先糾正你的信心,不要信邪魔外道,要信佛、法、僧三 寶,缺一不可。講到皈依三寶,有三種人,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單信佛,不信法、不信僧。這種人叫他研究經典,他不肯研究;叫他皈依出家人,他不肯皈依;他只知道燒香拜佛祖,不懂法寶的道理, 以為拜佛祖跟拜天公一樣。這種人每逢大拜拜的日子,他都要到佛祖廟裡 去拜佛祖,到天公廟裡去拜天公,到仙公廟裡去拜仙公,這樣他不算是個佛弟子,因為他神佛不分,只信佛,不信法、不信僧。
   第二、單信法寶,不信佛、不信僧。這種人把佛經當成世間的學問研究,像社會上有大學問的人,中國的學問都研究好了,他看到佛經的道理不錯,也要研究,但是你叫他拜佛,他不拜。
   第三、單信僧,不信佛、也不信法。這種人相信這位師父有個秘密的法門,可以傳授給他。甚至師父說:「法不傳六耳。」師徒二人只有四個 耳朵,不許傳第三個人,一個師父只傳授你一個徒弟,才叫真法。所以單信僧,他見了僧寶,就叫師父,不考究他師父的知見正不正?是否瞭解佛法?是不是住持佛法的師父?這種人好像信邪魔外道,得不到佛教的利益。

   現在我們講全部佛法的綱要,五乘法、一乘法,再加三皈依,這是個 總綱要。因為你最初信仰佛法,就要三皈依;一直到成佛,還是要三皈依,因此三皈依是全部佛法的總綱要。
接著講三皈依文,這是要傳授三皈依的時候,傳戒師父說一句,接受 三皈依的學著說一句,就是戒師父傳,你再接受。開始要報出你的名字, 「我某甲」,「某甲」就是冠上自己的名字,比方我受戒,就說我道源。


   「第一句:我某甲(稱自己名字),盡形壽,皈依佛。第二句:我某 甲(稱自己名字),盡形壽,皈依法。第三句:我某甲(稱自己名字), 盡形壽,皈依僧。」就是這三句,要注意「盡形壽」三字,皈依三寶要發 長遠心,不是今年皈依了,明年皈依了,或者皈依了幾年,又去信外道, 沒有注意皈依時發的誓願,是盡形壽。「形」是身形,就是我們的身體「壽」是我們的壽命。盡我的身形、我的壽命,來皈依佛。換句話說,我 的身體在世一天,我皈依一天;我的壽命在世一天,我皈依一天,盡此一 生來皈依。這就是自己對著三寶發了誓願說:我某甲,盡形壽,皈依佛, 就是皈依佛寶。盡形壽,皈依法,就是皈依法寶。盡形壽,皈依僧,就是 皈依僧寶。
   傳三皈依時,如果只有一個戒師父,三皈依文跟你說三遍。要是傳三 皈依時,有三個戒師父,一個戒師父,跟你說一遍三皈依文,實際還是說三遍。為什麼要說三遍?就是要隆重其事,給你種堅固的善根。戒師父, 跟你說三遍,你學著說三遍,頂禮三拜。戒師父說完了,三皈依傳授完,你也拜好了。


   下面還有一段三皈依結詞很重要,我先念一遍,再講解。
   第一、皈依佛寶以後的結詞:「我某甲,皈依佛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自在天魔等。歸依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慈愍故。」
   「我某甲,皈依佛竟」,「竟」就是皈依佛寶好了。「自在天魔」就 是天上的魔王。天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有六層天,欲界天 頂最高一層天叫他化自在天,就是魔王住的所在,簡稱自在天。
   欲界的眾生都貪圖五欲之樂,欲界天上享受的五欲之樂更妙,那麼他 化自在天享受的五欲之樂怎樣妙呢?欲界的第五層天叫「化樂天」,「化 樂」是自己變化出來的五欲之樂,自己來享受。但是化樂天得自己變化, 這是化樂天的福報差一點。他化自在天福報更大,他要享受什麼五欲之 樂,自己不必變化,由化樂天的天人變化出來給他享受,很自由自在,所 以叫他化自在天。
   我們歸依佛以後,要是天魔下來逼迫你說:「不皈依我,我要你的命!」 你說:「要我的命,我寧捨身命,也不皈依你。」這是歸依佛以後,寧捨身命,也不可再歸依天魔等。
   「自在天魔等」的「等」字,是等於下面五層天。像現在社會上拜天公,按佛經上來比配,這是欲界第二層天:忉利天的天主。上面他化自在 天的魔王我不皈依,下面五層天一切神、一切鬼,都是魔王的眷屬。我連 最上的魔王都不皈依,還皈依其他的鬼神嗎?
    皈依誰呢?「歸依如來至真等正覺」,「如來、至真、等正覺」,這 是佛的德號,我只皈依佛。為什麼只皈依佛?「是我世尊慈愍故」,因為 佛有大慈悲心,能憐憫我,所以我只皈依佛,不皈依自在天魔等。


   第二、皈依法寶以後的結詞:「我某甲,皈依法竟,寧捨身命,終不 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如來所說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是我所尊慈愍故。」
   「典籍」就是經典,外道的經典,我不皈依。假若有惡勢力的外道,壓迫著你說:「要是不皈依,我就殺死你!」你回答:「殺死我,我也不皈依你!」
   那麼不皈依外道典籍,你皈依誰呢?「皈依如來所說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三藏」是經藏、律藏、論藏。「十二部一切經典」,就是佛說 的一切法,總稱一切經,別稱十二部。對一切經典我都要皈依,為什麼要皈依?因為是佛所說的法,我就要皈依。「是我所尊」,我所最尊重的是 佛說的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慈愍故。」因為法寶裡面所講的道理,能 令我轉凡成聖,了脫生死,所以我只皈依佛經,不皈依外道的經典。


   第三、皈依僧寶以後的結詞:「我某甲,皈依僧竟,寧捨身命,終不 皈依外道邪眾。皈依清淨褔田僧,是我所尊慈愍故。」 「邪眾」是邪知邪見的大眾。外道有外道的師父,比方天主教有神父, 耶穌教有牧師,一貫道有點傳師。外道的師父不可以皈依,因為知見不正, 會引導你走邪路。遇到外道的師父有強大的勢力,壓迫著你說:「要是不皈依我,就要你的命!」你回答:「要我的命,我也不皈依你!」
   那麼你不皈依外道邪眾,皈依誰呢?「皈依清淨褔田僧」。佛有四重 弟子:出家二眾、在家二眾。出家二眾:比丘、比丘尼,稱為褔田僧,是 給眾生種福田的。我們出家弟子搭的袈裟叫田相衣,「田」是像種稻的田, 一塊一塊的。「相」是樣子,叫田相。你想種稻,到稻田裡去種,就可以 得到稻;你想種福,到福田裡去種,就可以得到福。因為福田就在出家人 身上,男的,比丘;女的,比丘尼,都叫「福田僧」。
   「是我所尊慈愍故。」因為僧寶是清淨福田僧,僧寶是佛的弟子,能指導我們如法修行,所以我皈依僧。
   把三皈依文講好,再講三皈依的重要,我們想信佛法,要受戒。出家 弟子,有出家弟子的戒律;在家弟子,有在家弟子的戒律。但是不能持戒 的,不能受戒,先受三皈依。你以為三皈依是最淺入門的佛法,這樣解釋就錯誤了。三皈依法,貫徹全部佛法的始終,都是皈依佛法僧三寶。

   受了三皈依,你是在家弟子,進一步受五戒,還是先要受三皈依,叫五戒三皈依。你要是進一步受在家菩薩戒,還是先要受三皈依,叫菩薩戒 三皈依。你要是發心出家,男的受沙彌戒,女的受沙彌尼戒,也是先受三 皈依,這叫四戒三皈依。再進一步男的受比丘戒,女的受比丘尼戒,也是 先受三皈依,這叫具足戒三皈依。你就知道釋迦佛定的規矩,三皈依法是 貫徹全部佛法的綱要。
   你受了三皈依,就是佛弟子,也稱為三寶弟子,因為已經皈依佛法僧 三寶。沒有受三皈依,你每天到寺院來燒香、拜佛祖,不是佛弟子,也不是三寶弟子。所以最前的規矩,必須受過三皈依,才能成為佛門三寶弟子。
   佛門四眾弟子各有其工作,出家二眾,是住持三寶;在家二眾,是護 持三寶,那是外護。有的受過三皈依,成為三寶弟子,應該護持三寶,為什麼沒有負責任護持三寶?因為他雖然受過三皈依,不瞭解護持三寶的道理,這就是傳三皈依不太如法。

貳、五乘法

   講過三皈依,接著講五乘法:一、人乘法,二、天乘法,三、聲聞乘 法,四、緣覺乘法,五、菩薩乘法。 講人乘法,就是要保持人身不失,不要墮落到三惡道去。

一、人乘法

   應該怎樣修行?持五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 不飲酒。前面殺、盜、淫、妄四種,叫四根本戒,佛有大慈悲心,眾生不 能學高深的佛法,先跟你說淺近的佛法。但是佛有大智慧,不讓我們佛弟 子用冤枉功,殺、盜、淫、妄四種,你將來學聲聞、緣覺,也得守這四條戒;學權教大乘、實教大乘,也得守這四條戒,這是一切戒律的根本。四根本戒你持得好,來生來世絕對轉人,持一條戒、二條戒,也可以保持人身不失。人怎麼有的壽命長,有的壽命短,有的富貴,有的貧賤,千差萬 別,就是持五戒多少的關係。要是五戒一條也不能持,絕對墮落三惡道,人身失掉。所以要保持人身不失,最少要持一條戒、二條戒,但是最好能持五條戒。
   下面將五戒分別說明:

   (一)、不殺生:不許殺人,殺了人犯了根本戒,失了戒體,不通懺 悔。要是殺了畜生,不失戒體,可以求懺悔。你既然不殺生,除了不殺人, 也不許殺畜生,這是隨著不殺人學習的。你本來是個五戒居士,國家的法 律制訂不許殺人,你殺了人,不但犯佛的根本戒,也犯國家的法律。
   (二)、不偷盜:不偷盜他人的財物,錢財、物品,包括詐騙盜、強 盜,都叫盜戒。這也是依據國家的法律制定的,身為佛弟子,誰會偷、搶別人財物?
   (三)、不邪淫:釋迦佛度眾生,先度眾生出家。你看釋迦佛家人, 除了老淨飯王國王位交不出去,沒有辦法出家外,全家人都出了家。足見釋迦佛度眾生,本來是要度眾生出家,但是眾生的環境不能出家,才開方便收在家弟子。出家弟子要全斷淫欲,在家弟子可以結婚,只戒邪淫,不 戒正淫。
   (四)、不妄語:有的人沒有聽過戒律,用自己的分別心解釋,認為妄語戒最難持:「我平常隨便說了一句謊話,不是就犯了戒嗎?」這是你沒有聽過戒律,戒律有輕有重。妄語戒,最不容易犯,因為佛制定的戒律, 你要是犯了大妄語戒,是不通懺悔;平常我們說的謊言,不實在的話,那叫小妄語,是可以通懺悔。
   大妄語犯了不通懺悔,什麼是大妄語呢?以凡濫聖,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先解釋「以凡濫聖」,本來你是個凡夫,你濫充聖人。比方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才決定生西方。你沒有得到一心不亂,說你已經得到一心不亂。再解釋「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比方你沒有證得聖人的果位,說 你證得了阿羅漢、菩薩,這就犯了大妄語。


   但是大妄語戒不容易犯,因為佛弟子沒有證得聖人的果位,說這些大妄語作什麼呢?犯大妄語必須具備二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你得存心騙人,有打大妄語的心。你沒有存心騙人,打 了大妄語,也不犯根本戒。比如你精進用功得了相似的功夫,自己不以為 得了真功夫,這樣說出來不算,因為你沒有騙人的心。
   第二個條件,你打大妄語,要人家相信。雖然你存心騙人,有打大妄 語的心,以凡夫濫充聖人。但是你說了半天,對方根本不相信,這樣犯戒的緣不具足,也不犯大妄語根本戒。
   我們平常解釋的妄語是,見言不見,不見言見,口與心違等,名為小 妄語。「見言不見」,你心裡知道這個事情是我看見的,但是你口裡說你 沒有看見。「不見言見」,你心裡知道沒有看見,你口裡說你有看見。「口 與心違」,口裡講出來的話,跟你心裡知道的相違反。「等」是等於耳朵 不聞言聞,聞言不聞,就是口跟你自己的心相違反,說出來這些話就是小妄語,這可以求懺悔。

   佛為在家弟子訂這五條戒,含有特別的方便,你能受幾條,受幾條; 你受一條也好、二條也好、三條也好、四條也好,最好受五條戒,跟出家戒完全不一樣。出家戒要受一起受,沒有方便;在家戒有方便,看你自己的揀擇,能受持哪幾條,先受那幾條,不能持的那條慢慢再受。
   方以殺生為業,如殺牛、殺豬的,佛對於這種人,勸他先不要受不殺生戒,先受其他幾條戒。這個人以偷盜為事業,當賊的,佛勸他先不要戒,先受其他幾條戒。這個人以邪淫為事業,是個妓女,勸他先不要受不邪淫戒,先受其他幾條戒。社會上做生意的人,不打妄語生意作 不好,勸他先不要受不妄語戒,先受其他幾條戒。有的人飲酒成了嗜好,不飲酒簡直不能活著,勸他先不要受不飲酒戒,先受其他幾條戒。這是佛的大慈悲,開方便,在家任何人都可以受戒。

   佛制定這五條戒,叫人乘法,中國孔子是人間的聖人,他所訂的為人 標準有五常法:仁、義、禮、智、信,與釋迦佛制定的五條戒相合。
   第一、仁:仁是仁慈,就是慈悲,仁就是佛定的不殺生,有仁慈之心的人,怎麼會殺生呢?
   第二、義:義是正正當當的做人,就是佛訂的不偷盜,你偷盜就不是 正當事。
   第三、禮:禮是禮節,就是佛訂的不邪淫,你犯了邪淫,就不合禮節。
   第四、智:智是智慧,就是佛訂的不飲酒,因為飲酒不能啟發智慧。
   第五、信:信是守誠信的人,就是佛訂的不妄語。不守誠信的人,沒有人願意跟你往來。
   這就是按儒教家講,一個人不守五常法,不能叫完人,因為你的人格 不完整。不守持佛訂的五戒,來生來世人身要丟掉。所以釋迦佛訂的人乘 法,和孔子的五常法一樣,都是要保持人格,保持人身的法則。


   問:你前面講保持人身不失,要持五條戒,五條戒不能全部持,至少 要持一條戒、二條戒,才可以保持人身不失。但是社會上的人不全是佛弟子,他沒有持一條戒、二條戒,怎麼能轉人呢?
   答:這個道理要瞭解,殺、盜、淫、妄這四種罪過,叫性罪,本性是 罪過法、惡法。比如社會上的人很多,只有一部分人受佛戒,哪來這麼多 人?這個人前生前世沒有殺生,或者沒有偷盜,或者沒有邪淫,或者沒有妄語,所以他今生能轉人。又現在社會上好人有的是,一生沒有殺過生命, 一生沒有偷盜人家財物,一生不犯邪淫,一生不說妄語,雖然他沒有受佛 的戒,來生來世一樣可以轉人。

   (五)不飲酒:叫遮罪,遮是遮止。在世間法上說,飲酒不算惡法,也不犯罪。但是佛認為飲酒不好,特別遮止。是佛的弟子,想修行用功, 不可以飲酒。
   第一個要義,因為酒是使人迷惑的狂藥,一個人本來好好的,很清爽,但一喝醉就糊塗了,好像喝了狂藥一樣。你學佛要開智慧,喝了酒不但不能開智慧,連現在的一點聰明都給攪亂了,所以說:酒是智慧的敵人。這就是我們的本師不讓佛弟子飲酒,因為飲酒以後智慧啟發不出來。第二個要義,為保護前面四個根本戒,遮止不許飲酒。因為飲酒以後,昏神亂性,容易犯殺、盜、淫、妄四種罪過。

   前面四個根本戒,統統是依據國家的法律制定的,因為犯了殺、盜、 淫、妄四個根本戒,也犯國家的法律。有很多佛弟子受了三皈依,再勸他 受五戒,他不敢受。因為他沒有聽過戒,他依著自己的分別心分別,怕自 己不能持,不敢受。
   再把佛法的綱要,前後連貫起來。你要受五戒,跟前面的三皈依有連 帶的關係,三皈五戒,先受三皈依,再受五戒。後面五乘法的四乘,統統以五戒為根本,你要學天乘法、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不可以不守五 戒。所以殺、盜、淫、妄是四根本戒,酒戒是特別遮止的。你受五戒不許喝酒,能叫出家人喝酒嗎?所以這五條戒,都叫根本戒。

二、天乘法

   接著講天乘法,就是十種善法,釋迦佛有大慈悲、大智慧。大慈悲,是不捨棄一個眾生,要普度一切眾生;大智慧,是不使眾生費力走冤枉路。 皈五戒修,並不是修天乘法,前面三皈五戒用不著了。這個道理要記著,統統以三皈五戒為基礎,再修十善法。

   佛教講有六道輪迴,也講五道輪迴,五道也叫五趣,趣就是道。六道輪迴就是三善道、三惡道。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三惡道:地 獄道、餓鬼道、畜生道。我們一個眾生,死此生彼,像車輪轉動一樣,不 得休息,這叫六道輪迴。五道就是把阿修羅道分開了,天有天修羅,人有人修羅,畜生有畜生修羅,餓鬼有餓鬼修羅,地獄有地獄修羅。

輪迴

   人間的修羅,像殺人的土匪、強盜都是。畜生的修羅,像老虎、獅子都是。餓鬼的 修羅,就是害餓鬼道眾生的都是。地獄的修羅,就是害地獄道眾生的都是。 總之就是把阿修羅道分開到五道去,阿修羅道沒有了,所以叫五道。
   佛教講的天分三界: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三界又詳細分九個地,欲界叫五趣雜居地,五趣就是五道,五道就是六道,講六道輪迴、五 道輪迴,都在欲界裡。上二界,就是色界、無色界,只有天道,沒有其他 的道。五趣雜居地,就是欲界,六道或五道都在欲界裡。
   天分三界,有十八層天。欲界有六層天,都是享五欲之樂的天福,人道的眾生也是享五欲之樂,但跟天上比起來,人間的樂就不算樂了。天上享受的五欲之樂叫妙五欲,不是人間可以享得到的。那眾生怎麼能生到欲 界天呢?得修十種善法。這六層天修了以後,你要是想生上二界天,再修 四禪八定。修四禪定,生色界天;修四空定,生無色界天。現在講的天乘法,就是生欲界天的十種善法。

   十種善法,是對著十種惡法講的,惡法也叫惡業,善法也叫善業。地藏經說:「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業有善業、惡業,先說惡業有十種。十種惡業怎麼造出來的呢?有三個造業的工具,就是我們的身、口、意。身體造的業,叫身業;說話造的業,叫口業;意就 是我們的心,由我們的心打的妄想,叫意業。身、口、意這三個法,會造惡業,也會造善業。

   身體造的惡業有三種:殺生、偷盜、邪淫。
   第一、殺生害命。
   第二、偷盜財物。
   第三、邪淫男女。 都是身體造的,叫身業。


   口業有四種:妄言、綺語、兩舌、惡口,都是說話造出來的惡業。
   第一、妄言:見言不見,不見言見,口與心違等。心裡知道這件事而 且看見了,但是口裡講他沒有看見,就是平常說的謊言。
   第二、綺語:說不正當的話,它不是謊言,但是話不正當。
   第三、兩舌:他口裡好像長二個舌頭,喜歡鬥構兩頭,說離間恩愛的話。譬如他見了父親,就說他兒子很不孝順;見了兒子,就說他父親不慈愛,父子本來很融洽,他挑撥是非以後變成感情不好。以此類推,或者夫婦、兄弟相處。
   第四、惡口:說些惡話,出口罵人,揭發人家短處,使人聽了很傷心。


    意業有三種:貪、瞋、癡,即貪欲心、瞋恨心、愚癡心。第一、貪欲 心,貪財、貪色,都是從我們的妄想心打的妄想;第二、瞋恨心,他看見 這個人,就動瞋恨,發脾氣。第三、愚癡心,不知道正當的因果,打些錯因果的妄想。貪、瞋、癡,就是我們的妄想心,不正當的壞思想,所以叫三種意業。  

   我們為什麼會失掉人身,墮到三惡道去呢?因為身口意造了十種惡業是因,墮到三惡道裡受苦是果,所以造如是因,得如是果。我們怎樣能保持人身不失,前面講過,一定要持五戒。身體上有三種惡業殺、盜、淫, 最粗最重。口業有四種: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把四種口業合起來, 就是妄語。殺、盜、淫、妄,四種根本惡業,再加不要飲酒,就是持五戒。
   身、口、意三業,以意業為主。所以你持五戒,能保人身不失,無法生天,因為你的意業不清淨,身、口二業容易犯。你的身體怎麼會造業呢?是由你的心想出來要造業。我們的口怎麼會說話呢?是由你的心想出來要 說話。所以修行用功最重要是清淨意業。意業不清淨,身、口二業都不會清淨。所以佛法是心法,修行用功要修我們的心,把我們的妄想心先清淨, 心裡不貪、不瞋、不癡,身、口二業自然清淨。

   十種善法,再分止惡、行善兩種: 第一種止惡,止惡即是善。我的身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我的口業,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我的意業,不貪、不瞋、不 癡。這十種惡業停止了,就是十種善業,這個善業叫止惡,是消極的善,惡事沒有做,但是好事也沒有做。我們佛弟子,無論出家或在家弟子,犯這種病的很多,他沒有作惡業,這只是消極的善,沒有利益眾生。

   第二種行善,不是停止惡業就算了,你還要去行善。
   身業三種
   第一、不殺:我不但不殺生,要行「放生業」。我不吃眾生肉,見了被殺的眾生,還要救牠的命放生,才是積極的行善。
   第二、不盜:我不但不偷盜,還要行「布施業」。我自己的財物,要布施給別人。
   第三、不淫:我不但不邪淫,還要修「梵行業」。梵是清淨的意思, 要修清淨的行門。

   口業四種: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這是止惡,不是不叫你說話,是叫你不說壞話,好話盡量說。古人有一副對聯:「世上好話佛說盡,天下名山僧佔多。」佛從成了佛就開始說話,他說的話叫法,一直說到涅槃,不是不叫你說話,要說好話。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不妄言:我不但不說妄言,還要說「誠實語」。說最誠實的話。
   第二、不綺語:我不但不說不正當的話,還要說「質直語」。說直接的話,心裡有什麼話,說什麼話。
   第三、不兩舌:我不但不搬弄是非,挑撥離間,還要說「和諍語」。 人家起了紛爭,我還要勸和。
   第四、不惡口:我不但不說傷人的話,還要說「柔軟語」。說人家愛聽的話。

   意業三種
   第一、不貪:我不但不貪,還要修「不淨觀」。為什麼要貪?因為執 著身體是我,要觀身體不淨,把不淨觀修成功了,再不會動貪心。
   第二、不瞋:我不但瞋恨心不起,還要修「慈悲觀」。慈能與樂,悲 能拔苦,看到眾生沒有得到佛法之樂,我一定要講經說法,給他得到法樂。 眾生有苦惱,我要給他拔除掉。
   第三、不癡:我不但不愚癡,還要修「因緣觀」。觀一切法從哪裡生出來呢?外道總得推一個頭,比方耶穌教說天主是上帝,上帝是從哪裡生出來的呢?不許問。因為那是真神,問了就是罪過,所以外道不講理,壓 迫人強信。佛教講一切法從因緣生,緣起則生,緣散則滅,因緣一散,這 一種法就滅了,把大乘佛教因緣生法的道理研究通達,自然就對治愚癡邪見。

   眾生根機不等,有的人不願意超出三界,了生脫死,他願意生天。佛有大慈悲,你願意生天,我有生天的法門,怎樣能生天呢?你就修這十種 善法,就能夠生天,這叫天乘法。
   這是講五乘法,人乘法,要守五戒;天乘法,要修十善。再講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現在講這些人乘法、天乘法作什麼?你念佛,要接引眾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可是有的眾生不願意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希望轉人、生天。你不要捨棄眾生,就跟這種眾生說五戒、十善。

三、聲聞乘法

   中國話應該說聞聲,因為印度話都是倒裝句, 比方中國叫張先生,外國人叫先生張,所以按印度習慣翻成聲聞,聲聞就是聞聲,聞到釋迦佛說四諦法的聲音而悟了道,叫聲聞法。四諦法,就是 苦、集、滅、道,諦是真實不虛之理,苦、集,是世間法;滅、道,是出世間法。

   第一、苦諦:苦是世間法的果。我們六道眾生,身體是苦的果報,那是世間法苦的果,決定不虛,所以叫苦諦。
   第二、集諦:集是世間的因。集就是煩惱,你要是生了煩惱造了業, 決定得苦果,那是世間法苦的因,決定不虛,所以叫集諦。
   第三、滅諦:滅是出世間的果。滅是寂滅的滅,梵語涅槃,翻成中國話叫寂滅。寂滅是湛寂不動,那是出世間的果,決定不虛,所以叫滅諦。
   第四、道諦:道是出世間的因。你要證得出世間的果,你得修道,道法是出世間的因,決定不虛,所以叫道諦。

四諦

   下面再將苦、集、滅、道四諦法詳細說明如下:
   第一、苦諦:講六道眾生都是苦果,我們得一個人身就是受苦的,苦在佛教中有許多不同的分類,比如三苦,所謂:「苦是苦苦,樂是壞苦, 不苦不樂是行苦。」這就是得一個世間的果報,決定是苦,但是眾生不知道什麼是苦,不知道什麼是樂,天天受苦不知道,叫愚癡;以苦為樂,叫顛倒。世尊見眾生愚癡顛倒,所以叫眾生為可憐憫者。《地藏經》開頭佛 就說:「知苦樂法」,你看這四個字很淺顯,以為沒有高深的道理,不知 道佛說的三藏十二部,就是說的「知苦樂法」。我們人間的眾生,是三善道的眾生,按世間法說,是苦樂夾雜的果報,分三種苦:
   (一)、苦是苦苦:人間的苦是生活不足,要吃飯沒有飯吃,要穿衣服沒有衣服穿,要住房子沒有房子住,衣食住都不充足,所以這樣受的苦 是苦苦。為什麼苦是苦苦呢?因為我們得一個人身,就是一個苦果,衣食住都不充足,苦上加苦,所以叫苦苦。
   (二)、樂是壞苦:人間有衣食住快樂的享受,但是樂不久常,等到樂事壞的時候,比貧窮的人還苦。美國的前總統尼克森,因為政治因素, 不得不辭職。辭職後記者訪問他:「辭職後感想如何?」尼克森回答:「好像從高山頂上,跌到山溝下面那麼痛苦!」所以樂事壞的時候的痛苦,比普通人遭受的還痛苦,所以樂是壞苦。
   (三)、不苦不樂是行苦:世間有不苦不樂的人,他有衣食住,雖然不是太多,也不會不夠用,過著很平常的生活。佛告訴我們這叫行苦,行是遷流不息之義,世間法沒有常住的。因為生命是無常之法,你認為不苦不樂很好,事實上沒有很好,你活了一天,生命就減少一天,所以不苦不樂是行苦。


   第二、集諦 :集是煩惱集聚起來,因為身口意三業,造的煩惱無量無 邊,集聚起來力量很大,它能招感苦果。所以你懂得集諦是世間法的因, 就知道佛說法的哲理,不同於外道,也不同於凡夫。外道說:人是上帝造的。凡夫說:人是閻羅王派來的。佛說:人是煩惱招感來的,所以集諦是世間法的因。
   第三、滅諦:就是梵語的涅槃,但不是佛的涅槃,是阿羅漢的涅槃。聲聞乘翻成四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最高四果阿羅漢,了生脫死, 超出三界,脫出輪迴,證得涅槃就是寂滅的滅,他證得生死了脫,沒有苦了,所以滅是出世間法的果。
   第四、道諦 :眾生能超出三界,了生脫死,證得寂滅的果,他修的什麼道呢?聲聞乘修三十七道品。《阿彌陀經》上提到的五根、五力、七菩 提分、八正道分,加上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合起來是三十七個法。 他修三十七道品的道,一定能證得聲聞乘的涅槃,所以道是出世間的因。

   苦、集、滅、道,是世間、出世間的二種因果。因果之法,是先有因 後有果,四諦法為什麼先說果,後說因呢?因為果法易見,因法難明。佛初轉法輪,先說四諦法,說苦是世間的果,因為人就是個苦果,凡夫容易看見。再說集是世間的因,說人是由煩惱的因招感來的,但是煩惱凡夫看 不見,不容易瞭解。說滅是出世間的果,佛證得涅槃就是個證明,大家容 見,所以為度凡夫,先說果後說因。 易看見。佛如何修成的呢?修道。說道是出世間的因,但是修道不容易看見,所以為度凡夫,先說果後說因。
   佛成道之後,最初轉法輪,就是說的四諦法門,所謂三轉法輪、度五 比丘。憍陳如、額鞞、跋提、十力迦葉、摩訶俱男,這五個就是悉達多太子離家出走要出家,他父親派這五個人去追太子,並下一道嚴厲的命令: 「你們一定要把太子追回來,如果不能追回來不要見我。」此道命令逼迫他們一定要把太子追回來,後來他們雖然追到太子,可是太子堅持出家不肯回去,所以他們也不敢回去見國王。於是這五個人跟悉達多太子一起到雪山修苦行。其中有三人因為不能受苦,離開悉達多太子,到鹿野苑修行。 另二人繼續修苦行,後來悉達多太子覺得苦行不是究竟法,離開雪山到尼連河洗澡,受牧女之供之後,坐到菩提樹下打坐。這二人以為悉達多太子退了道心,也離開悉達多太子到鹿野苑修行。所以悉達多太子成佛時,這五個人並不在身邊。

   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打坐七天,到陰曆臘月初八晨起,天將亮未亮 之時,看見東方升出一顆明星,忽然間大澈大悟,悟了佛道,這叫「夜睹明星成正覺」。悉達多太子成佛之後有神通,他觀察到這五個人的善根成熟,所以到鹿野苑要先度這五個人。這五個人看見世尊走來,前面三人因為沒有繼續與佛修苦行,生慚愧心,不敢迎接佛。另外二人以為佛沒有繼續修苦行,心裡看不起,不肯見佛。但是釋迦牟尼佛有威德勢力,這五個 人不由自主站起來迎接他。釋迦佛跟他們說:我已經得道,要度你們,現在給你們說四諦法,這叫三轉法輪。


   第一、示相轉:「示」是開示,「相」是相貌。將苦、集、滅、道的 相貌說出來。「此是苦,逼迫性。」「此」是指世間的果報法。世間的果 報法都是苦果,它能逼迫你的身心受苦,所以有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苦是從煩惱招感來的,你造了業,一定招感苦果,所以世間的集諦, 有招感的力量。「此是滅,可證性。」你想解脫苦,一定要證得寂滅,你 證得寂滅就沒有苦了,所以寂滅是可以證得的。「此是道,可修性。」要證得寂滅,你得修道,有三十七道品,那是可以修的道。
   佛度五個比丘,示相轉,第一個開悟的是憍陳如,他是善根成熟的人, 一悟,即修即證,悟了理就修道證了阿羅漢。示相轉,只有其中一個人得道,還有四個人未得道,再說第二轉。

   第二、勸行轉:「此是苦,汝應知。」佛說世間法都是苦果,你應知 道。「此是集,汝應斷。」苦果是由煩惱招感來的,你不應該起煩惱再造 業,應該把煩惱斷掉。「此是滅,汝應證。」寂滅是不生不滅之法,你應 當證得。「此是道,汝應修。」要證得寂滅之果,你應該修三十七道品。 第二勸行轉,又有二個人開悟得道,佛再說第三轉。
   第三、佛證轉:釋迦佛拿自己作證明,「此是苦,我已知。」世間法的苦果,我已經知道。「此是集,我已斷。」貪瞋癡煩惱三惡業,我都已 經斷掉。「此是滅,我已證。」寂滅之道,我已證得。「此是道,我已修。」 三十七道品我已經修,我是過來人,而且得了道。第三佛證轉,最後二人又得道,把這五個比丘都度成阿羅漢。這時候世間才三寶具足,悉達多太子成佛,是佛寶;佛說的四諦法門,是法寶;五比丘都得道出家,是僧寶。

   這是講聲聞乘法,苦、集、滅、道,把它總結起來,就是要「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第一、知苦,你不知道苦,沒有學到佛法。
第二、斷集, 你不發心斷煩惱,也沒有學到佛法。
第三、慕滅,你要仰慕寂滅之果,好發心修道。
第四、修道,你不修道,只有仰慕寂滅,也沒有用。

   再講到我們念佛,一定知道世間法是苦的,苦是由煩惱來的,所以要 斷煩惱,就得修道。聲聞乘的三十七道品,我們不容易修,所以釋迦佛開一個殊勝方便法門,你念阿彌陀佛生到極樂世界,煩惱就能斷盡,道也能修好,苦也了脫,寂滅自然證得。

四、緣覺乘法

   接著講緣覺乘法,梵語辟支佛,翻成中國話叫緣覺,「辟支」是緣,「佛」是覺。緣覺是觀想十二因緣法而覺悟。

   緣覺與聲聞有何不同呢?二種都是小乘聖人,聲聞是小乘人中的鈍根人,所以分四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證得四果才能了生死,出三界。緣覺是利根人,一悟道就了生死,出三界,所以緣覺不分四果。聲聞 觀想人身的苦果,是由三界以內的見惑、思惑,這兩種煩惱招感來的。緣覺高深一步,觀想到見惑、思惑這兩種煩惱,是由無明來的。 無明就是無始以來的煩惱,因此緣覺觀想到十二因緣法而覺悟。
   十二因緣,亦名緣起,亦名緣生,就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 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種。這十二個法為何叫因緣呢?因 為第一個法是因,第二個法是助緣,第二個法是第三個法的因,第三個法是第二個法的助緣,謂之因緣,這樣三世因果不斷。
   第一、無明:分三界以內的無明,三界以外的無明。緣覺雖然是利根, 觀想到無明是生死的本因,但是他觀想到的是三界以內的無明。下面有十 二種法,都是以無明為因。誰是無明的因呢?沒有比無明再前了,無明叫無始,無始就是沒有個開始,往前推不出個頭來,叫無明。

十二因緣

   第二、行 :由第一個「無明」,攀緣到第二個「行」。行是行動,就是造業,由無明這個煩惱,就造業,叫行。
   第三、識:由第二個「行」,緣到第三個「識」。人是由過去無明緣 行造的業,就來投胎。最初投入母胎的那個神識,叫識。
   第四、名色:由第三個「識」,緣第四個「名色」。名色,就是投到 母胎裡面有心、有身體,「名」指心,心是無形無相的法,所以只有其名。 「色」是投入母親肚子裡生了一個胎,就有了色法身體,合起來叫名色。
   第五、六入:由第四個「名色」,緣第五個「六入」。六入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受了胎,六根在母親肚子裡已經長成了,叫六入。
   第六、觸:由第五個「六入」,緣第六個「觸」。小孩子懷胎十個月圓滿出生了,由一歲、二歲、三歲到四歲為止,這時候小孩子只知道接觸外境,但是還分不太清楚哪一個境界是受苦的境界?哪一個境界是受樂的境界?所以叫觸。


   第七、受:由第六個「觸」,緣第七個「受」。受有領納外境的功能, 由五、六歲的小孩越長越大,長到十二、十三歲為止,他就能領受外面的 苦樂 第 境界,所以叫受。
   第八、愛 :由第七個「受」,緣第八個「愛」。小孩從十五歲以後到 十八、九歲,知識越來越加強,感情越來越豐富,他就生了愛著之心,苦 的境界他不要,對於樂的境界愛染不捨,所以叫愛。
   第九、取 :由第八個「愛」,緣第九個「取」。取,是要取得,因為 他愛就要取為己有,比方從二十歲以後,男的愛女的,他要把女的娶過來; 女的愛男的,她要嫁給男的。愛一切物品、錢財,由愛而取,要取為己有,所以叫取。
   第十、有 :由第九個「取」,緣第十個「有」。有,就是他要取為己 有,要行動;一發生行動,造了業就有了生、死,所以叫有。
   第十一、生 :由第十個「有」,緣第十一個「生」。你今生造了業, 來生一定來受生,所以叫生。   
   第十二、老死 :由第十一個「生」,緣第十二個「老死」。有了生, 一定要老、要死,所以叫老死。

   觀察到十二因緣,由過去的「無明」緣「行」二個因緣,是過去世的因。
   現在從最初投胎的識起,「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所以「識」、「名色」、「六入」、「觸」、「受」這五個法是現 在世的果。 「愛」緣「取」,是現在的惑,等於過去的無明一樣。因為世間法本 來沒有可愛的,他要認為可愛。既然沒有可愛的,一切世間法本來是空的, 他要取為己「有」,這就是起了迷惑,不應當愛而愛,不應當取而取,迷惑就造了業,因此「愛」、「取」、「有」這三個就是現在世的因。 由現在世的因,接未來世的果,由「愛」、「取」、「有」這三個因 緣,就有了未來世的「生」;有了未來世的「生」,就有了未來世的「老」、 「死」。「生」、「老」、「死」,就是來生來世的果。由這十二個因緣,而流轉生死,三世不絕。

   緣覺人觀想到十二因緣,流轉生死,怎樣能了生脫死呢?他要還滅,「還」是回還回來,把十二因緣「滅」掉,就了生脫死,這叫由流轉再觀 想到還滅。還滅,他想到十二因緣的生死,由無明為本因,所以要了生脫 死,先滅無明。「無明滅則行滅」,沒有無明,不起惑就不去行動、不業了。過去這二個因沒有了,誰來投胎呢?所以「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 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先把無明滅掉,往 下一個一個統統滅掉,十二因緣統統滅掉沒有了,他就了生脫死,證得緣覺。本來無名緣行,流轉下來,把它還回去,從根本上把無名滅掉,十二 因緣就沒有了。這是講緣覺乘法,是觀想十二因緣而覺悟的。
   再講到我們用功修行上,講十二因緣,過去的無明緣行,我們作不了主,那是前生前世,多生多劫的事,我們沒有辦法。今生今世,由最初一念投胎到出胎,我們也作不了主,它是由過去的因,得現在的果。

   現在能作主的,我們要注意,就是愛、取、有這三個因緣,你不要動 貪愛心。《圓覺經》上說:「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生死從哪裡來的呢? 現世就是從愛心來的。世間法哪有可愛的?一愛就是迷惑,既然一切法皆 是空的,沒有可愛的,你還取個什麼?比方你覺得錢財可愛,要取為己有。 有了二萬,還想有三萬;有了一百萬,還想有一千萬;有了一千萬,還想 有一億,沒有沒了,貪心越來越大。等你一口氣不來時,這些錢財能帶走 嗎?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縱然讓你活到一百二十歲,壽命到了,你所貪愛、所取有的東西,都拿不走。你造了一身的業,跟隨著你來生來世受報,這個地方要覺悟。
   再講到我們念佛的十二因緣,緣覺的觀想要還滅。先滅無明是生死的根本,無明滅了,下面的十一個因緣都滅了,生死了脫了。但是我們在娑 婆世界修行想了生脫死,要滅除無明,不是容易的事。所以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個大願,接引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生死。釋迦佛看到這個大的利 益,告訴我們有這個殊勝的方便法門,只要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無明自然滅掉,十二因緣自然滅掉,生死自然了脫。所以這一 句阿彌陀佛要好好地念,要念到西方極樂世界才成功。

五、菩薩乘法

   接著講菩薩乘法,菩薩,梵語菩提薩埵,略譯菩薩,翻成中國話叫覺有情。「覺」是佛的覺道,「有情」是一切眾生。
   五乘法:人乘法,想來生轉人;天乘法,想來生生天,都是自已得利 益。聲聞乘法、緣覺乘法,觀察到三界以內生死之苦,要了生脫死,超出三界,也沒有想到度眾生,所以前面四種都是屬於自利的法門,所以叫小乘法。

   菩薩乘法,則屬於利他法門,修行用功跟前面四種一樣,不同的是菩薩是為度眾生修行,發心不同,按現在說,就是出發點不同。人乘法,修菩薩乘法,修六度法門,「六」是六種法,「度」是度脫五戒;天乘法,修十善;聲聞乘法,修四諦法;緣覺乘法,修十二因緣法。 煩惱。依著這六 種法門來修行,不僅能度脫六種煩惱成就菩薩道,也能使一切眾生成佛。
   這是佛有大智慧,他觀察眾生的煩惱無量無邊,但是有六種煩惱最障礙佛道,所以就定出來這六種法門。等於一個名醫,檢查出來眾生身體上有這六種病最嚴重,就應病予藥,先把這六種病治好,其他的病也就隨著痊癒。

菩薩慈悲 (2)

   六度法門:
   第一、布施,度慳貪。布施是個法門,布施法門能度脫慳貪煩惱。眾生的煩惱很多,以貪、瞋、癡三種為根本,一切煩惱都是由這三種生出來的,所以叫根本煩惱。第一個貪煩惱,是根本中的根本,你想成佛,非得 把貪煩惱斷掉;你想度眾生,得度化眾生斷掉貪煩惱。所以貪煩惱上面加 一個慳字,叫慳貪煩惱。「慳」是慳吝不捨,自己有了錢財,不肯捨給別 人。「貪」是貪圖,不但自己的錢財,不肯捨給別人,別人的錢財還要貪 圖為己有,所以貪煩惱比慳煩惱更重。


   布施,布是普遍,施是施捨,你要把自己的錢財,普遍的施捨給一切眾生。或許你會問:「世間這麼多人,我怎麼有那麼多錢財,普遍布施呢?」 發心是這樣發,你有多少錢財,布施多少錢財。發心要平等,不要揀擇, 布施給姓張的,不布施給姓李的。菩薩心是普遍、平等布施,就是你布施 錢財的時候,要隨力隨分。人家的錢財我不貪圖,自己的錢財還要捨出去, 所以布施度了慳煩惱,也度了貪煩惱。
   釋迦佛給我們揀擇貪煩惱有五種:財、色、名、食、睡。你要是動了這五種貪心造了業,就要墮地獄。所謂:財、色、名、食、睡是地獄五條根,墮地獄是貪圖這五種墮下去的。按生死的根本是色,色是指男女之色, 淫欲是生死的根本。但是五欲為什麼把財列為第一呢?因為錢財是資生之 具,資養生命的東西,離開錢財,簡直不能活著,所以貪財的心比貪色的 心還普遍。所以斷煩惱,要先斷貪財的煩惱,這樣就應病下藥,把慳貪病 對治掉了。

   問:要錢財多,才可以布施給別人,我的錢財還不夠自己用,怎麼能 行菩薩道呢?
   答:這是你要先發心,有了錢財,就要布施;如果沒有發這個心,錢財越多越慳貪。比方這個道場要裝佛像需要錢,你的錢財雖然不寬裕,買 菜可以節省一點,出幾個錢隨喜功德。不發心的人,縱然有新台幣一千萬、 二千萬,甚至財產上億,他一文錢也不出。你懂得這個道理,就曉得如何修行。
   道源還沒出家的時候,看見一個討飯的老太太,在我的家鄉平常都吃饅頭。老太太來討飯時,大家都給她一個饅頭,每討一家給一個饅頭。這個老太太食量很小,吃一個饅頭就飽了,她討了二個饅頭,就把多的一個 給別的討飯的人,大家都說老太太是個好人。後來我學佛以後,懂得菩薩 道,才知道這個老太太就是在行布施法門。


   第二、持戒度毀犯我們眾生愚癡成性,什麼是惡法?什麼是善法? 揀擇不清楚;釋迦佛有大智慧,他給我們揀擇清楚,你要想上求佛道,下 化眾生,先不要做殺、盜、淫、妄四種惡法。不管是否受戒,你做了四種 惡法就要墮地獄,因為這四種是性罪,本性是惡法,它是順我們眾生的煩 惱性,多生多劫都有這種習氣。
   (一)、殺生害命:一個小孩子看到地上爬過來一隻小動物,那隻小動物並沒有害他,他走過去一腳就把牠踩死,這都是順煩惱性,前生帶來 的殺生習氣。
   (二)、偷盜財物:一個人如果沒有飯吃做賊,可以原諒他。其實不 然,他有飯吃,也偷東西。所以偷盜財物,也是多生多劫帶來的習氣。因 為偷屬於貪煩惱,凡夫有佔便宜的心,總想把別人的東西佔為己有,所以 犯偷盜戒。
   (三)、邪淫男女,在家弟子可以結婚,正淫不戒,但是除了正式夫 妻之外,干犯男女,都犯邪淫。他為什麼要犯邪淫呢?因為淫欲是生死的 根本,也是多生多劫的習氣,男的愛女的,女的愛男的,就犯邪淫戒。
   (四)、妄語騙人,按戒律犯大妄語,以凡濫聖,不能通懺悔;小妄語,口與心違,可以通懺悔。但是我們犯大妄語的機會很少,都是犯小妄語,這也是無始劫來的習氣,不知不覺就說出謊言騙人。
   你看國內社會新聞,或者世界的大新聞,所做的都是殺、盜、淫、妄 四種惡業。殺、盜、淫、妄是四根本戒,在家弟子還有六重、二十八輕的 菩薩戒,也是以這四種為根本;出家弟子比丘、比丘尼戒,也是以殺、盜、 淫、妄這四種為根本戒。


   第三、忍辱度瞋恚瞋是瞋恨,恚是恚怒,就是動瞋恨心發脾氣。貪瞋癡三個根本煩惱,要是講生死的根本,貪煩惱是根本的根本,但是比較起來,瞋恨煩惱的勢力最大。因為瞋恨煩惱一起來,它會把功德破壞, 所謂:「瞋恚火能燒功德林」,我們做一件功德,等於種了一棵樹,做的功德很多,就成了一片功德林,但是瞋恚一起來,像火一樣,它能燒功德林。修行用功,瞋恨煩惱要嚴格防護,因為貪煩惱起來很慢,還能控制住; 瞋恨心一起來,像猛火一下就燒起來,沒有時間讓你去控制它。

   那麼怎樣能降伏瞋恚煩惱呢?用忍辱法門,忍是一個功夫,辱是一個境界。侮辱的境界叫逆境,就是不順的境界。對方來一個人,他對不起你, 嫉妒、障礙你,甚至當面罵你、打你,這侮辱你的境界現前,一般人要報復他,心裡想:「你會嫉妒,我不會嫉妒嗎?」「你會罵人,我不會罵嗎?」 「你會打人,我不會打嗎?」這樣起報復心,是普通的凡夫,不是談修行要斷煩惱的人,因為你跟人家對罵、對打,還能用功嗎?所以辱境現前,忍耐就是你的功夫。辱境的功夫,最高的理論,一切皆空,他侮辱我,我相本空,他侮辱誰呢?根本就沒有一個我,他罵誰、打誰?我相空了,人 相也空了。對著我,才有人相,既然沒有我,侮辱我的人也是空的,總名字就是眾生相空,這是最高的理論。但是說很簡單,我們用功不到這個地 方,我相空不了,人相也空不了,還是要動瞋恚心,怎麼辦呢?還有一種 方便的方法,把自己的身份提高,你心裡作觀想:「我是發菩提心、行菩 薩道的人,不能跟眾生一樣的見識。」侮辱我的人不瞭解佛法,好像一個小孩,小孩罵我二句,我能跟小孩對罵嗎?小孩打我二下,我能跟小孩對打嗎?你把自己的身份提高,就容易忍耐。


   第四、精進度懈怠懈怠叫懶惰,也叫放逸。我們眾生對身心之相 執著得很厲害,身體稍微有一點累,就不願意再用功了;心裡稍微覺得不 舒服,就不願意再用功了。你要曉得懈怠屬於煩惱,非勇猛精進,不能行 菩薩道,菩薩道行不好,怎麼能成佛呢?所以一定要把懈怠煩惱對治掉,菩薩道才能行圓滿。
   我們行菩薩道,要說法度眾生,你看釋迦佛成了佛就說法度眾生,有人說:「我沒說法,是因為佛法難懂,自己不懂,怎麼說法度眾生呢?」 這就要問你自己,是不是精進地學?從小學開始讀書,一直到大學畢業要 十六年。你再沒有智慧,要是天天學佛法,學十六年還不會講嗎?結果從年輕就學佛,到頭髮白了還不會講,為什麼呢?因為沒有精進,一天推過 一天,一年推過一年。
   再說到我們念佛需要忍辱,諸位都是在家信徒,家庭裡不見得全家都 信佛。你要來念佛,家人不高興,說一些不好聽的話,給你一個侮辱,你不能忍,佛不要念了。你到念佛堂裡來,應該都是好人,但也是凡夫。碰巧有一位說話不順你的耳朵,覺得念佛堂裡也不清淨,不要來了,這都是不能忍辱,就要發脾氣,這樣念佛也念不好了。




   第五、禪定度散亂梵語禪那,翻成中國話叫靜慮。靜是靜下來,就是定的意思。但是靜下來用功,都要以禪定為基礎,因為我們無論修哪一種法門,先要把散亂心靜下來。古時候的大德把中國的定字帶上,這是 梵華並舉,梵是梵語,華是華言,梵語與華言並舉起來,叫禪定。
   禪定度散亂,因為散亂是修行用功最大的一個煩惱。你要用功修行, 一起散亂心無論什麼功,統統修不好。散亂就是妄想,我們最初當凡夫妄 想還單純,流轉生死的時間越長,妄想越多。你要是不用功,不知道什麼是妄想,一用功才知道什麼是妄想,而且越用功妄想越多,那真是打閒岔呢!

   禪宗在印度釋迦牟尼佛以後,第一代祖師是迦葉尊者,第二代祖師是阿難尊者,代代相傳,一直到第二十八祖是達摩祖師。因為達摩的法緣在中國,所以他在印度是禪宗的第二十八祖,到中國來就是禪宗的第一祖。 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因為當時中國佛法不明白禪宗的道理,所以他講 法沒人聽,就到河南省嵩山少林寺,面對著一塊大石頭打坐九年,叫面壁九年。這時候中國有一位慧可法師,到嵩山少林寺親近達摩祖師,但是達摩不說法只是打坐,慧可當他的侍者一直當了九年。有一天夜晚下大雪,雪越下越大,積高至腰那麼深。達摩祖師坐在那裡不覺得冷,但是慧可冷得受不了,自己生慚愧心,他心裡想:「自己為生死大事來親近師父,這 麼多年沒有學到什麼法,下大雪冷得受不了,恨自己修行沒有成就。」於 是他拿出隨身攜帶的戒刀,把左手臂斬斷,這叫斷臂求法。起先是下大雪 冷得受不了,這時候把手臂斬斷不冷了,卻疼得要死。慧可不得已求達摩祖師:「弟子心裡不安得很,求祖師給我安心。」達摩祖師看到弘法的機 緣成熟,就開口說法:「將心來,與汝安。」「將」是拿來。你把心拿來,我給你安!慧可說:「覓心了不可得!」「覓」是尋覓,「了」是究竟。 我尋覓我的心,究竟不可得,就是找不到自己的心。因為我們的心是個妄念,它沒有本體自性,怎麼能拿來給達摩祖師安。達摩祖師說:「與汝安心竟。」我已經給你安好了。慧可聽到這句開示,忽然間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接二祖的祖師位。講這個公案,是說明中國禪宗不是修禪定,叫 參禪,參是參究,有了問題,追這個問題,就是拿這個功夫歷代傳下來, 所以中國的禪宗叫參禪,不叫禪定。


   修禪定,先要坐下來修,坐下來怎樣坐?盤腿怎樣盤?手印怎樣結? 眼睛怎樣閉?鼻息怎樣調?都有一定的規矩。現在到了末法時代,懂得規矩的人太少,甚至把邪魔外道的方法,當成修定的方法,那真是害人。天 台智者大師著了一本《小止觀》,如何調身、調息,說得很清楚。還著了 一本《六妙門》,有六種修定的方法,都是不可思議的妙法。《小止觀》 和《六妙門》出版時合印在一起,薄薄一本,先研究完《小止觀》,再研 究《六妙門》,初機的人讀此書不會走錯路。調身、調息、調心調好了, 接著你修六妙門,第一個妙門名叫數息觀,數鼻息怎麼叫妙呢?從一數到十,不數十一、十二。不數雙,數單。數單,先數出,不數入,就是入氣 不算,只數出氣,默默地記數,從一數到十,一個來回的數,等你數清楚, 散亂心對治掉了,同時不會起昏沈,所以叫妙門。

   再說到我們念佛需要修禪定,你一邊念佛,一邊起散亂心,所以你初 用功念佛的時候,自己覺得怎麼越念佛,妄想越多呢?你不知道是自己的功夫進步,因為你不念佛的時候,心時時在打妄想,自己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妄想?等你念佛了才觀照出來妄想,等於屋子過去沒有點燈,滿屋的垃 圾自己看不見。等到打開電燈,才看見屋裡的垃圾真多,這不是你念佛了 以後才增加的妄想,是你原來就有那麼多的妄想。那麼你還是用念佛來對 治妄想,好不容易不打妄想了,瞌睡來了,你坐在那裡以為在念佛,實際 在睡覺。所以以禪定為基礎,修到不打妄想,不起昏沈再念佛,那念一句就念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第六、般若度愚癡般若是梵語,翻成中國話叫智慧。般若為什麼 不翻成智慧呢?因為社會上的人講智慧,是指這個人很聰明,很有學問。 佛法的智慧不是這樣解釋,過去的祖師翻譯經典有五種不翻,其中一種叫 生善不翻。因為把般若翻成智慧,恐怕與社會上所稱的智慧相混淆,不僅 使佛教的善法生不起來,還會起障礙。 世間法所稱的智慧,在佛教這種人叫世智辯聰,世間的智慧,辯才的 聰明。學佛法有八種障難,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比方社會上有學問的大學教授,到佛堂來聽講經的很少。因為認為來聽法師講經,會把他的身 份貶低,堂堂一位大學教授,怎麼還來聽法師講經呢?所以這是世間的智慧生了障礙。辯才的聰明,更是障道因緣,你說的是正理,他偏要說歪理, 他的嘴巴很流利,你講不過他,所以他永遠不會學佛法,這更是一種障礙。 佛教講的般若是度愚癡的,什麼叫做愚癡呢?在佛經上列出標準有種:第一、不明因果,第二不知佛理,這兩種都叫愚癡人。

   不明白因果,根本就不知道佛理,因果為什麼不容易瞭解?因為世間法的因果有三種,不明白三種因果,就不懂世間法的因果,反而認為講因果的人是迷信,不但自己生障礙,還要毀謗三寶。世間法的三種因果:一、 現生報,二、來生報,三、多生報。現生報,是現世造的因,現世得了果報。比如現生做了好事,現生現世得了好報應,大家認為因果應該是這樣的報應,但是看到的卻不是這樣。比如有一種人在社會上做的都是善事, 大家公認他是個好人,但是報應不好,甚至連生活都不容易維持,因此大 家就不相信有現生報,不相信善因有善果。相反的,有一種人作惡多端, 什麼壞事都做。然而卻發大財,生活很富裕,住豪宅,開名車。大家都公認這是個壞人,怎麼能享這麼大的福,哪裡有因果報應?因此認為因果報應是迷信。

   講到現生的因果因為很複雜,不是幾句話可以講清楚。我們學佛法要誠實的相信因果,不管生活好過、不好過,要推到前生前世的果報。所以要是好過,生活越來越順利,那是自己前生前世做了好事,應該得的果報,不要放逸,要上供三寶,下救眾生。得到不好的果報,那是自己前生前世 培的福報不夠,自己要安心忍受。
   再講到我們念佛,《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不可以少」就是一定要多。「善根」是念佛,屬於因;「福德」 是六度萬行,屬於緣。你們每天好好地多念佛,就是多種善根為因;隨自己的力量,多做六度萬行,能做到的就做,多培福德就是緣。那麼善根的因多了,福德的緣多了,一定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   接下文是 道源長老講因緣果報的公案,第一個是安世高法師把在廣東所欠二條人命償還清,到第三世才來中國弘揚佛法;第二個是小孩現生短命轉長命,予省略。


   我們的本師世尊成佛親證實相妙理,他要說給眾生聽。但是諸佛以平等為性,眾生的根機以差別為性,要是直接說諸法實相,怎麼說眾生也聽不懂。所以佛得權巧方便,應機說法,廣開八萬四千法門,把它歸納起來有兩種法門,一種是空門,一種是有門。為什麼要說空呢?因為眾生執著 有,佛才跟眾生說一切法空;因為眾生執著空,佛才跟眾生說一切法有。 這是說明「實相無相、無不相」之理,無相,就是空;無不相,就是有。 但是眾生執著成性,聽見佛說空,就執著佛法是空的;聽見佛說有,就執 著佛法是有的,這樣眾生沒有瞭解佛說的空,是真空,就是「實相無相」; 佛說的有,是妙有,就是「實相無不相」。《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一切有為法,如變戲法變出來的,那是如幻有。認為佛說 的有,就是眾生的有,這樣就隨著聽的法去執著,根本還是不瞭解佛法。聞見空,執著一個空;聞見有,就執著一個有。佛在《金剛經》曾經喝斥過:「不可執著法,不可執著非法。」你執著法,就執著了有;你執著非法,就執著了空。這都是淺解的人,不解佛法。 狂解的人不是執著有,是執著空。他聽說一切法空,認為沒有佛道可 成,沒有眾生道可度,以為他懂了,偏到空那一方面。這種人叫「豁達空」, 就是一切不在乎的性格,既然沒有煩惱可斷,沒有生死可了,沒有佛道可成,沒有眾生道可度,所以他不要修行。永嘉禪師證道歌說:「豁達空, 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莽莽蕩蕩」,就是冒冒失失。「招殃禍」 是要招災招難。豁達空的人,以為一切煩惱、生死都空了,菩提、涅槃也 沒有了。他把因果都給撥掉,認為沒有因、沒有果。但是因果是天然的法 律,不是你說沒有就沒有,你冒冒失失,胡作非為,是要招災招難的。

   所以古來大德說:「寧教執有如須爾,不教著空如芥子。」這句大意是說:雖然不知道妙有之理,但是他相信因果,執著有沒有大錯。「寧教 執有如須爾」,你寧可執有,執著得很厲害,像須爾山那麼大,因為你相信因果,不會走錯路。「不教著空如芥子。」「著」是執著,「芥子」是 比喻極微小的東西。就是不教你執著一點點空,因為你把因果撥掉,將來要招殃招禍。

叁、一乘法

   圓教是一乘法,在哪一部經講的呢?翻譯到中國的佛經中,有兩部經:一部是《華嚴經》,一部是《法華經》,這叫一乘法,屬於圓教的經典。

天台宗把前面這兩部經再分判,認為《法華經》最圓,所以天台宗依著《法華經》修。天台宗怎麼修一乘法呢?以諸法實相為所觀之境,以空 假中三觀為能觀之智。成佛證得諸法實相之境界,就是實相妙理。實相妙 理上面冠上「諸法」二字,是因為實相遍於一切諸法,實相就在一切諸法上證得。諸法實相是天台宗修行要證得的最高境界,怎樣證得諸法實相? 先修次第三觀,再修一心三觀。次第三觀,先修空觀,觀一切諸法皆空。 一切諸法觀空了,再修假觀,眾生眼見一切諸法,怎麼會空掉?因為這一切諸法,皆是假名假相,如幻而有,這叫假觀。修成了假觀,再會歸中道 修中觀,不偏於空,不偏於假,這叫次第三觀。次第三觀修成了,再把它 圓融起來修一心三觀,修觀想是用一個心修的,修的即空即假即中,一心具足三觀。一心三觀修成功,就證得諸法實相,成了實教的佛,那才是真實的佛,這就證得一乘法。

   再說到我們念佛,究竟是屬於權教大乘,還是實教大乘呢?是屬於菩 薩乘權教大乘。怎麼知道呢?佛經上有說過,我們生到極樂世界,要是上品上生,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這就是在娑婆世界,念佛是求生極樂世界,佛的智慧還沒有開,怎麼沒有開呢?因為沒有聞到佛乘法,佛乘就是一乘法。要等到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你說的是一乘法,你頓時開佛的智慧,就是實教的智慧。這就證明念佛法門,是權教大乘;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才能轉為實教大乘。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