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無量壽經講義

☸內容簡介:

[ 淨空法師 如是說: ]   
   淨業三福一共有三條,佛在結論上說得很清楚,這個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句話非常的重要。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換句話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從凡夫修成佛,要依靠什麼?就是要依靠這個三福,就好像我們蓋房子一樣,三福是建基礎,是打地基。不管你蓋什麼樣的房子,不管你蓋多少層的大樓,一定要先建立非常堅固的基礎。三福就是基礎,我們要從這個地方來下手。這佛雖然是在《觀經》上所講的,淨業三福是通一切法門,無論是哪個宗派、哪個法門,統統要以三福為基礎,因為它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第一句「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看到前面這二句,要知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成佛,都從這基礎上建立的;換句話說,一開頭是孝道、師道。

作者    釋 淨空 老法師 (可點按詳閱作者資料)
文體    演講文稿
內文    目錄/不分內文分享
出版社   華藏淨宗學會
屬性    免費結緣
書況    新書.平裝
相關連結  https://tw2.hwadzan.info/newfabo/pdf/HZ03-007-03.pdf
頁數    217 頁
書本尺寸  寬14.8 x 高21(公分)

?目錄

※點按目錄大綱文字即可 開/關(收起來),點開往下開啟內文相關細項,凡以 橘色字 標示者表示有內文。

吳市長、各位長官、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

   今天我們有緣在板橋市,有這麼多單位主辦這一次佛學講座,邀我到這裡來給大家作一點佛法修學的報告。今天這樣隆重的禮節,我看了以後深深有感,在末法時代還能見到這樣如法的禮節,實在是很難得,確實不多見。法師講經的禮節是非常之隆重,在過去很平常,現在由於生活方式的轉變,意識形態的不同,許多禮節我們都已經簡化了,甚至於簡化到像一般學校老師上課一樣,僅僅有一個表示而已。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佛陀敎育與世間敎育不相同的所在。

演講目標

   今天這個講座,可以說是專題演講,也可以說是正規的講經,因為「淨業三福」是《觀無量壽經》的一段經文。為什麼選這個講題呢?在這個時代,我們看到國内、國外學佛的風氣,從形式上看很興旺,而實際上眞正能夠收到佛法修學效果的,遠不如過去。原因在什麼地方,必須要認眞去探討,把它的病根找出來,然後將它修正過來,我們的修學功夫才能夠眞正地得力,這是這一次選擇這個講題主要的原因。相信在座的善知識們可能有些是初次接觸到佛法,因此我們還要將佛法從頭說起。   

   首先要認識佛教。佛教究竟是什麼?如果對佛教產生誤會,那這一誤就誤到底了,要想得到佛法具實的利益是很難的。

   那麼佛教究竟是什麼?我們今天在全世界所看到的有四種不同形態的佛教:
   一、宗教的佛教。現在人,把佛教變成宗教,這是我們佛弟子莫大的恥辱。它怎麼會變成宗教呢?是佛弟子沒有盡到宣揚的責任,使社會、政府誤會認為佛教是宗教。諸位要知道佛教不是宗教,它本來是教育,但是現在己經變成宗教了,我們已經沒有法子否認它是宗教,這是第一種形態,最普褊的。

教育

   二、學術的佛教。佛教變成哲學,變成學術了;在海外有許多大學裡面開有佛經的哲學,這是佛教變成學術了。
   三、是最近二、三十年,我們見到的邪教的佛教;打著佛教的旗,內容確確實實是一些妖魔鬼怪,這是有害於 於人、有害於社會的,我們不能不加以辨別。
四、傳統的佛教。傳統的佛教,釋迦牟尼佛代代相傳。它是什麼,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它是教育 —- 佛陀的教育。

   這一個認知,在民國十二年,歐陽竟無先生在中山大學曾經作了 一次講演,他的題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必需」這一個講演在當時曾經引起震撼,歐陽先生舉了許許多多的證據,說明佛教的本質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這個話是真實的。世尊當年在世,與我們中國孔老夫子一生的行業非常相似,孔老夫子曾經周遊列國一生都用在教學上;世尊也是這樣,捨棄了自己的尊榮,從事於教育的工作。他老人家一生就如同經典上所說,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從來沒有休息過,而且是周遊列國,足跡徧及古印度。佛教即使從形式上來看,它也是教育,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本師是根本的老師,我們自稱為弟子,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在宗教面沒有這種稱呼的。

   世尊滅度之後一千年,我們國家派特使到西域去禮聘傳布佛法的大師到中國來,並由外交機構接待他們。漢朝的制度,主管外交的機關不叫外交部,而叫鴻臚寺。我們今天這個「寺」院怎麼來的要知道;寺」是政府辦事的機關,不是廟,鴻臚寺卿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長。法師迎請到中國來之後,與中國朝野見面,雙方談得非常地投機,希望這個教育能夠在中國發揚光大,與中國儒教育相輔相成,這就把摩騰、竺法蘭兩位大師留下來。留下來之後,當然就不能讓他們長住在鴻臚寺,因為鴻臚寺是接待外賓的,是短期招待所。於是比照皇帝下面一級單位(有九個寺)再成立、增設一個寺,這個寺稱為白馬寺。因為當年的經書、佛像是白馬千里迢迢馱到中國來,我們中國人心非常之厚道,就連白馬的功勞,我們也不能把牠忘記,於是就稱之為白馬寺。由此佛教 。由此佛教的教育機構稱之為「寺」,「寺」是政府辦事的機構。
   現在已經是民國的時代,從農業社會進步到工業社會,國家政治制度統統都已革新了,我們佛教道場名稱還保持漢朝的稱呼——寺。
…… 還有下文(請詳閱書本) ……

   那麼佛敎既然是敎育,它的敎育宗旨是什麼呢?這個我們要知道。我們曉得佛家的經典非常豐富,經典就是釋迦牟尼佛當年敎學的敎科書。我們今天問:這麼多的敎科書(現在稱為三藏經典),到底講些什麼?同修能不能答覆得出來?

   這一部《大藏經》講些什麼?

   要用佛學的名詞來說,它所講的是諸法實相;用現代話來講,它所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眞相。宇宙,是我們的生活環境;人生,是我們本人。換一句話說?佛陀

書籍學習

敎育就是講我們自己跟我們自己生活環境的眞相。你想想看,這個敎育重不重要?世界上的敎育再沒有比這個敎育對我們更為親切了,我們切身所需要的就是佛敎敎育,這是我們必須要把它認識清楚的,如此,我們才能夠得到佛法眞實的利益。

   佛敎是佛陀的敎育,敎育的宗旨我們了解了;那麼要想了解宇宙人生的眞相,這要智慧,要眞正的智慧。所以佛法所追求的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句話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個話我們聽起來還不好懂,再說得明白一點:就是對宇宙人生一種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才能夠認清宇宙人生的眞相,學佛求的就是這個。諸位要知道,如果你在佛門裡面求財、求富貴、求功名・求兒女、求平安….那是小事;能不能求得到呢?不一定能求到。可是如果你能夠求到眞正的智慧/那麼這些事情樣樣都可以求得到。為什麼呢?有了智慧/那一樣辦不到呢!所以智慧是第一,智慧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有智慧,就是佛家常講的有求必應,有求必應是建立在圓滿究竟智慧的基礎上。

   那麼現在我要問了,這個智慧怎麼個求法呢?佛敎給我們要修行。佛告訴我們每一個眾生,每一個人,都有如來智慧德相;每一個眾生,每一個人,我們的智慧是平等的/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我們的德能、才藝也跟諸佛沒兩樣。可是現在諸佛菩薩智慧・德能流露在外面,我們的智慧、德能到那裡去了呢?這就是現代人講的話——污染。我們的智慧・德能被污染了,不是沒有;有這個污染是障礙。我們今天:思想有污染、見解有污染、心地有污染。現代人常說要講求環保,要保護環境的清淨,佛法在三千年前就敎給我們要如何保護我們心地的清淨。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清淨心起作用就是萬德萬能。

   佛法宗派很多,修行的方法很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這麼多方法・門徑作什麼用的呢?都是幫助我們把精神的染污、心地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見解的染污….統統化除掉,把它斷掉,恢復自性清淨心,佛陀敎學的目的就圓滿了。所以佛法說來很簡單,也不過就是如此而已。

   那麼現在我們講到「修行」了;行就是行為,錯誤的行為就是染污,如何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這叫修行。行為不外乎三大類,就是身、口、意三業:身是身體的造作;口是言語;意是思想、見解。這三大類的行為有了錯誤,把這個錯誤修正過來。那麼到底什麼是正?什麼是錯?這個正的標準是什麼?佛實在是高明,實在是偉大,並不是說他給我們制定一個標準,要我們去遵守,那佛不值得我們尊敬,佛給我們講,標準是——自性,是你白己的自性,不是從外面來的。

變化

   那麼修正行為從那裡修起呢?佛在『觀無量壽經』裡面有一段開示,我先把這樁事情給大家做個報告:『觀無量壽經』是淨土宗三經之一,裡面給我們敘述了一個故事。就是頻婆娑羅王家庭發生變故,兒子篡奪父親的政權,這在我們中國人講是大不孝 —— 他殺父、害母。母親在這個時候遭遇到家庭、國家的變故,感到這個世間非常之苦,於是乎她就要求釋迦牟尼佛,問釋迦牟尼佛:除了這個世界之外,還有沒有更好的世界?用現代話來講,她想移民過去,不想在這個世界再住下去了。釋迦牟尼佛非常慈悲,將十方世界;不僅是我們這個地球,還有他方世界(我們今犬所謂的外太空),釋迦牟尼佛把外大空許許多多星球的狀況,以他的神力變現在韋提希夫人的面前,讓她白己看。她看了以後,選擇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教區。你看看釋迦牟尼佛教學的善巧,他不是勸她:噯呀!妳生極樂世界好!不是。他把十方世界給你看,讓你白己去選擇。選定了之後,世尊對她很讚歎;為什麼呢??她選得很正確,沒有選錯,果然選的是十方世界裡最清淨,最好的一個世界。選中之後她就要求釋迦牟尼佛:我怎麼去?這個世界很好,我用什麼方法才能到達?世尊在沒有跟她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之前,先要求她修三福 —— 淨業三福;而且佛特別為她說明,這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一句話非常重
要。 …… 書本還有下文 ……

伍、淨業三福〔修福積德造命法〕 

一、總論

   『觀經』三福為淨業正因者,共有三條,文曰: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一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我相信很多同修這一段丈都很熟悉:第一條是人天福報;第二條是小乘,就是聲聞﹑緣覺,二乘人的福報;第三條是大乘菩薩的福報。這三條一共十一句,十一句就好比十一層大樓,後面的包括前面,前面不能包括後面;就妤像這個大樓一樣,第二層一定包括第一層,第一層不見得包括第二層,因為第二層不蓋可以。這個基礎真的是非常之堅固啊!那麼你就曉得第一是根本的根本,這一條做不到,後面統統都沒有。我們要想成佛、成菩薩,假如人都沒做好,怎麼能成佛作祖呢?首先要把人做好。諸位要曉得經丈裡面每一句每一個字,它的含意深廣無邊,確確實實像佛在『華嚴』所講——周遍法,包含無遺。
…… 下文請看書本 ……

二、第一條 ——— 人天福

 (1.)孝養父母
 (2.)奉事師長
 (3.)慈心不殺

(4.)修十善業

  ① 十法界
  ② 十善業

三、第二條 ——— 二乘福

 (1.)佛的教學法——隨機而應 • 無有定法
 (2.)佛陀的教育……超越世間宗教
 (3.)佛法教學……現代化、本土化

(4.)佛法的教學……藝術化

  ① 彌勒菩薩 
  ② 四大天王

(5.)佛法教學的四大科目

  ① 孝敬
  ② 慈悲
  ③ 智慧
  ④ 實踐

(6.)受持三歸

  ① 歸依覺
  ② 歸依正
  ③ 歸依淨
  ④ 住持三寶
  ⑤ 正確的歸依

(7.)具足眾戒

  ① 戒律是凡聖的標準
  ② 持戒就是守法
  ③ 性戒(殺、盜、淫、妄)不可改
  ④ 遮戒須現代化、本土化
  ⑤戒律的精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⑥ 眾病之源—妄想・執著・分別・煩惱
  ⑦ 簡化飲食・健康長壽 

(8.)不犯威儀—–要因時因地制宜
四、第三條——大乘菩薩福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1.)發菩提心

   第一個要『發菩提心』。

   菩提心是什麼「心」呢?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具體來說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菩提心,要眞正發度眾生的心。「眾生無邊誓願度」,什麼叫度呢?度是幫助他、協助他。幫助裡面最重要的,是幫助他破迷開悟,是幫助他斷煩惱,恢復清淨心,這是最重要的。如果把這個標準放到最低,幫助他,敎他孝親,敎他尊師重道,敎給他慈心不殺,修十善,這是標準放到最低,這是接引一般眾生。沒有學佛的’ 不學佛的/要用這個方法敎他,這是人天法。已經學佛的,要敎他眞正回頭,三歸依是回頭。敎他守法,敎他守規矩,這就是「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對於老修行,那就是要勸他「發菩提心」,一定要自行化他。

① 要先斷煩惱

   四弘誓願裡面,第一個是願,菩薩願;第二、第三是菩薩行;第四個是菩薩果位。願發了,從那裡做起?從斷煩惱做起。煩惱不斷,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夠度化眾生。煩惱斷了之後,才學法門。所以現在學佛,學了幾十年,學了 一 輩子,在佛法上/什麼成就也沒有。原因在那裡呢?他順序顚倒了。他一開頭學,就學「法門無量誓願學」,那「煩惱無盡誓願斷」那一條他不要了,所以他永遠學不成。為什麼呢?他那個器是有漏啊!好像這個茶杯底下破了 一個洞,怎麼裝都裝不滿,他有漏嘛!漏就是煩惱的代名詞。所以學佛的程序是先斷煩惱,先修清淨心,一定要按著佛的程序去做。程序是什麼?程序是戒、定、慧。

② 什麼叫發菩提心

   世尊在『觀無量壽經』裡面跟我們講了至誠心、深心、發願廻向心三個。

   所謂「至誠」是誠到了極處,這就是我們自己的眞心,就是我們自己的本性。那麼我們現在這個心誠不誠呢?眞不眞呢?也許有人説我心眞誠;自以為眞誠。這個眞誠沒有標準就很難講了。那個標準在那裡呢?前清曾國藩先生在他讀書筆記裡面/將這個誠字下了個定義,這個定義跟佛家所講的標準倒很相似。曾國藩説什麼叫做誠呢?「一念不生謂之誠」。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只要你心裡面還有念頭,還有妄想,這個心就不誠了。佛法裡面講「眞心離念」,眞心裡頭沒有念頭啊!有念頭是妄心不是眞心。所以我們一天到晚用什麼心?我們用的是妄心/從來沒有用過眞心。現在佛敎菩薩要用眞心;由此可知阿羅漢以下統統用的是妄心。眞要求我們用眞心;眞心就是眞誠之心,心裡面沒有妄念,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六祖大師所説的「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那個心是〈真心〉,那個本來無一物,連這一句也沒有,那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起作用,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

③ 發菩提心的障礙

   經論上跟我們所說的我們多少能體會到一些,可是這個心不容易發,我們很想發,發不起來。為什麼呢?佛在經論上常常講的〈二障〉,一個是煩惱障,一個是所知障。

   「大乘啟信論」就是剛剛開始,不是很深,是大乘剛剛入門。『金剛經』亦復如是,『金剛經』是大乘入門。什麼樣的根性適合呢?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人,它那個起信的標準很高,用的是大乘,這個第三福就是講的大乘。所以妄想太多了,是非人我太多了;想發發不起來,這是眞的。煩惱就是講的見思,見惑、思惑不能不斷啊!這個東西要是不斷,説老實話,往生都靠不住,修其他的法門是決定不能成就,念佛到了臨命終時,你一念情執起來,往生就去不了。有的人説,我現在還年輕,現在到往生時間還很早,現在打一點妄想,有一點情執不要緊啊!這一些觀念大錯特錯,什麼時候放下?現在就要放下。現前不能放下,臨命終時自己作不了主。我們看到許多人一生念佛,到臨終時放不下,臨終業障現前了,這個多可怕!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眞的是很少。原因絕對不是經典有錯誤,是我們自己錯解了經義,自己修行不如法,造成重大的過失。
   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妄念太多了啦!這個就是我們講的念佛間斷、夾雜。實在說,你為什麼會間斷?為什麼會夾雜?你最這個法門還沒搞清楚,還沒有真正重視它。
   無量劫來於這個法門當中,無數次的修學都沒有一次能成功,追究它的原因就在此地,情執放不下啦!佛在『楞嚴』上講:「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我們的修學就是因地不真,病在此地啊!

 ④ 無上菩提心—-一心念佛求生極樂
(2.)深信因果

  ①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3. )讀誦大乘

  ① 發弘願・修品德
  ② 捨識用根—讀誦大乘

(4. )勸進行者.

  ① 勸人念佛

五、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