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故事能令人聞之豁然開朗、心曠神怡,啓發心智,佛說善法無有贅言,隨機逗教如沐春風,讓人心開意解。
書內文論天地之悠悠、歷往古今,滔滔江水東流逝,滾滾紅塵誰覺曉,論不盡衆生生滅相,僅在彈指間,任誰都留不住永恆,你爭我奪為那般!
作者所舉英雄非凡夫之義,喜為崢嶸頭角者是也,應用妙筆生花講述人間千百態,也有幾許陶侃,而世人看不破鏡月空花,作者心有戚戚焉,佛說之法俯拾皆是,奈何大衆難究其理,甚是可惜。而佛之所以成至聖,是因其發心與行徑為難行能行,作者覺察人心變異甚大,佛法亦發難聞。
菩薩渡衆生是悲心,不忍衆生苦,而佛家是不標榜神跡,所以書內所引證的人事物皆非偶然成事,當事者皆是經過長時的堅心,不改其志,感得菩薩的應現伸予援手,而文中也不乏因緣所成而超脫者,而這些看似別人的故事,事實上皆透露著人世間的苦是說不盡,遇苦知苦而由內心升起善念,不怨天尤人而生起對觀世音菩薩的信願卻不可思議,這就是多生多世曾與菩薩結過緣。
本書共分三大篇,提綱分類清楚,閱讀起來好似中國古典文學;第二篇是演培法師白話解釋,言事、理中有意趣,就看閱讀者如何去切入,感應不是無中生有,作者們更是小心翼翼,唯恐造下妄語業,大家更應珍惜,高僧大德莫不念茲在茲如菩薩心腸。
『菩提道次第』於現代時空學習佛法上之所以重要,因為有心修學者是需要一個有次第的修學方法,而不是遍覽群書卻理不出下手之處。所以很多高僧大德莫不以此為基準提出多樣的解讀,而『安樂道論』內容多,而譯者 法音法師初初看到此書,即覺得 “行者若能隨文作觀,運心緣想,對心趣入法,心法結合當極有助益。” ,雖然此譯作內容著重在密乘的觀法,但『菩提道次第』所依循的次第項目是一樣的,然而如果行者在反覆薰習『菩提道』的次第受學,而在修證上而有心得,心開意解;那即是佛法無門,唯心能入。
現代人學佛不是時髦,因為趕時尚很難學佛到入味;佛說法是應機,一展開就是三藏十二部,如果您是半路入門,您就要會速讀,還不一定讀得完,即使讀完也要懂得理趣,否則可能只是跟佛結個善緣罷了!所以佛法的學習是講次第;淨空老法師講述此部經旨甚明,學佛首要有自省能力,於文中老法師講 “學佛犯了嚴重的過失,自己不曉得,還以為將來一定能往生。若臨命終時,業障現前,問題就非常嚴重。” ,所以最基本的學佛態度就是時時反觀自照 。
兜率淨土離我們最近,佛菩薩的悲心是應衆生根性說法,權巧方便是必然的,希望大衆先從佛經為下手處。個人管見,祖師無有偏頗,論自己實修實證之理,大家如果相應於彌陀淨土 ── 信願行念念感得佛恩加持,無由不向大家推薦,這不也是祖師度衆之便。
在有限的生命裡,多數人無法遍閱三藏十二部經,所以只能撿擇 “可能” 比較適合自己的法門修持,而借助高僧大德著書為參考,無非就是借力使力,希望能夠暸解正法,莫讓有心修持的自己走偏。
現代人疑心重,不清淨智慧難生,師父慈悲整理、細說中國彌勒淨土,無非是令大衆有一概括的暸解,如經自我檢視,感得 彌勒菩薩較為契入,無妨當成修持的目標,信願行具足,讓自己不愧此生為人身,是機不可失也。
是以佛陀言教為基礎,高僧大德講演及身教之傳承,借由書籍文字與大眾教學相長的園地;恭敬謙卑為發心學習首要;願你、我是同學,同霑法雨,同登彼岸為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