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常照法師作求生「淨土」的 “辟疑” 與 “比較”,引經據典解說,希望大衆借以暸解 “往生淨土” 是一大事,從中看出適合自己的修持契合點,但切勿批評實無助自身修行。
常言道,「佛度有緣人」;修持求生淨土脫苦輪,是自己的事無關他人,我們與那一位佛、菩薩有緣,就對其通身靠倒,如能如此老實求生,佛菩薩應該不會辜負我們,如果連這一點點的自我提醒與審思都沒有,就不容易發心修持朝往生淨土前進,忽悠過日;只待時日將至欲壽終時,百感交集有何用?
師父慈悲,把念佛為呼應人心與社會環境作很通俗的講解,循序漸進鋪陳義明理順,且就佛說、祖師開示,律航法師實證經驗心得於文中提示,就為讓大衆暸解「念佛」一門,最簡最易,擇定一法行之,而非千頭萬緒,有心有緣者 “信、願、行” 之,緣不具者種善根,但求大衆人本盡分修持己身即能脫苦輪。
有的人一生看似無風無浪得過且過,有的人順當順心少擔憂,有的人坑坑坎坎不知打那兒說起,說白了皆是凡夫像貌,終究是生滅無常苦隨身,如果未能感得其苦,發心難矣!
內文尚有清朝悟開法師〔淨土念佛百問答〕,簡明就義,舉凡念佛疑問與應對之法皆盡言,讓大衆尋得入門處,恆具信心行願成。
印光大師文鈔,是近代學佛者必看之書,何以故?因大師之身教、言教並非虛,而現代人無緣於當下與大師同時空請法,是為福報之失,現在只能以所傳法為依,所以當應珍惜。
印光大師,何以倍受推崇淨土宗,實是為因應末法衆生之根氣,大師於文抄中處處提示,末法大衆皆非利根,障力大,唯靠阿彌陀佛的慈悲力求生西方淨土最為穩妥,得脫輪迴永無餘,所以不作他法之推薦,直直一條路願信者莫遲疑,這是末法時期最後一根稲草,講多了大衆修不了甚而錯解,反成阻礙,由此可見大師之先見與慈悲。
既是由大師衆多書札所選讀,且每篇文前有提示與摘句,讓閱讀有提綱挈領之效,更祈大家把全數文鈔看過,領略大師為法傳竭盡心力回復大衆提問,點上一盞心燈。
1999年自日本翻譯的書籍,內文所提及了日本〔淨土真宗〕的知名祖師親鸞聖人、法然上人;配合由本師釋迦牟尼佛所宣說,「阿彌陀佛的本願」,配合「觀無量壽經」緣起為故事背景,配合插圖內文以鋪陳融入佛法作為解說,大家可由故事的人物,暸解到不變的是 “人性”;不管經過了多久,人類很難脫開人性的桎梏,是無明隨伺,聖人求法莫不竭盡心力,所以指引我們凡夫仰仗佛力求生淨土。
內文因為配合日本淨土真宗的內容,有部分對佛教經典的解讀,與中國的解說不甚相同,希望閱讀者以經文為主。
書中是「蓮如上人」書札回覆弟子、信徒的形式,而最多出現的是「信心」兩字,由此可知末法大眾是 “信力” 難生!因為我們現代人眼中大部份只有自己,生活比較富裕所以多採順境生活(不用太掙扎),不用特別需要信心支撐,所以「信」之為何物?然而「信」之有「力」即是依靠,不管是內心所生或對特定對象,這種 “信力” 不可思議。
整本書是蓮如上人用書信的方式,寫出了《御文章》,沒有大篇幅引經據典,僅用近似當時環境,人事物對話語氣,因為是日文翻譯雖是通俗的文字來寫,初初可能會有一點不習慣,多看幾頁就能暸解。為了能夠讓人人都可感受到淨土法門的平易近人;而對佛法的傳達,蓮如上人很是恭敬,於字裡行間都可感受到上人的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氣度。
或許現代人少了一份憨勁,取而代之是更多的世智辯聰夾雜著功利心,不易靜心,所以求生「淨土」很難卯足全力,請試問自己「我能放下萬 “緣” 念佛去!」嗎?所以 蓮如上人一再提醒忍一生的平凡心,換得身後的極樂。
書是註記 傳悔法師的修持歷程,師父是繼 廣欽老和尚之後〔承天禪寺〕的第二代住持,而這不是世間人所解讀的 ‘’光環‘’,對師父而言是一種磨練而成就佛道的助緣。
書中,以傳悔師父的出生背景而至軍旅〔經歷抗日、國共(匪)戰爭〕生涯到出家,以修持的心向為主軸舖陳內文,敘述師父的修持過程,是平凡中有轉折、遭遇,反復的疑問,而非一下子就能死心踏地的求出離,虛心承教於老和尚無有疑,而真的把 “吃苦當作吃補” 磨練自己「放下」產出 “增上緣” (善境界現前),這些過程聽師父娓娓道來,個中滋味是 傳悔師父的深植善根力,希望大衆借鏡師父的行持過程,時時審知己心,文中無有矯飾,傳悔師父正真了知「吃苦、知苦才能了苦」,修持也才得以超脫。
是以佛陀言教為基礎,高僧大德講演及身教之傳承,借由書籍文字與大眾教學相長的園地;恭敬謙卑為發心學習首要;願你、我是同學,同霑法雨,同登彼岸為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