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

淨土法門,最適現代大眾根性,化繁為簡,仰仗佛力求出離。
淨土法門

淨土法門

淨土法門,最適現代大眾根性,化繁為簡,仰仗佛力求出離。
淨土法門
書籍搜尋
書籍分類
書籍分類
共找到 13 本書
排序:

  黃念祖老居士是我們學淨土者耳熟能詳的大德,殷切勸勉大眾能真信,萬不可人云亦云自誤誤人,事理不明無法切願,信心難生何由生西;而現代人易行道不走,非得自己弄得很複雜,純心、正意的內在心念何處尋。

  然而道理雖明也看似容易,但自己可曾檢討自己是否積習難改,專做表面工夫而自欺;黃老居士甚知大眾習氣,文中指出淨土修持的人,心不真切意難發,彌陀望兒快快歸去莫遲疑,怎奈兒心心自迷。

  李老居士的慈悲,講學不挫至九十歲仍上台開講,其精神是令人敬佩的;佛、道、儒、黃帝內經,老居士皆通達,願以大家真誠念佛為最後勸勉,求生極樂方究竟解脫之道。

  在   李老居士有深有淺的諸多著作中,曾提到有很多人到蓮社去學習、念佛僅只是去 “消磨時間” ,以老居士的慈悲心一定轉而惋惜,更期大衆對求生淨土莫等閒視之,且應發起情真意切願求生淨土才是;所以在這兩篇講文裡,以簡潔明示的方法說明「淨土宗」的念佛之原由,以祈大衆莫遲疑,求生淨土為第一要務。

  這本書是編者整理了多位高僧大德的著作而成,因編者誠摯希望大家一開始有正知見,尤其當您想要尋覓一個“信仰”作為依靠時,而於今日百教齊放實難辨,而此書就是當您有心想了解佛教時,可作為初初入門嚮導,當您感同身受於書中的義理而讓自心放下,再隨著編者對〈淨土宗〉發出內心的服膺,而迫切的想告知大家,是一條通往極樂的解脫道;下面列出編者所整理書目如下:

  一、認識佛教.二、歧路指歸.三、當生成就之佛法.四、兩個世界的味道.五、心聲錄.六、重訂念佛三要、七、學佛入門.八、印光大師遺教兩要.九、淨土的見證;當您有心看完整書,您應該可以感受到編者的至誠,希望大家以佛為皈依,以正信發起「念佛」信願,因為那是一條究竟之道。

  兜率淨土離我們最近,佛菩薩的悲心是應衆生根性說法,權巧方便是必然的,希望大衆先從佛經為下手處。個人管見,祖師無有偏頗,論自己實修實證之理,大家如果相應於彌陀淨土 ── 信願行念念感得佛恩加持,無由不向大家推薦,這不也是祖師度衆之便。

  在有限的生命裡,多數人無法遍閱三藏十二部經,所以只能撿擇 “可能” 比較適合自己的法門修持,而借助高僧大德著書為參考,無非就是借力使力,希望能夠暸解正法,莫讓有心修持的自己走偏。

  現代人疑心重,不清淨智慧難生,師父慈悲整理、細說中國彌勒淨土,無非是令大衆有一概括的暸解,如經自我檢視,感得 彌勒菩薩較為契入,無妨當成修持的目標,信願行具足,讓自己不愧此生為人身,是機不可失也。

  張澄基教授算是高級知識份子了,而謙虛自稱此〔淨土今說〕是感性之著作,而於文中應用「淨土三經」解說念彌陀求生西方淨土,是自己經病 “苦” 體悟淨土之所以 “殊勝” 之處,因此念彌陀之淨土宗相較於禪、密,都要切合現代人之根器。

  張教授是有非常多的翻譯或著作,於宗教類更是廣泛出版者,因此對念佛法門的講解脈絡簡潔,沒有長篇大論,提出了觀點與念佛法,對於「淨土法門」您一直以為是比較適合 “老太婆” 的見解,或許這一短文是可供您參閱,有朝一日您、我共同的歸去,在此之前可做何種修學當依靠 張教授有一切身體驗。

  本文由    常照法師作求生「淨土」的 “辟疑” 與 “比較”,引經據典解說,希望大衆借以暸解 “往生淨土” 是一大事,從中看出適合自己的修持契合點,但切勿批評實無助自身修行。

  常言道,「佛度有緣人」;修持求生淨土脫苦輪,是自己的事無關他人,我們與那一位佛、菩薩有緣,就對其通身靠倒,如能如此老實求生,佛菩薩應該不會辜負我們,如果連這一點點的自我提醒與審思都沒有,就不容易發心修持朝往生淨土前進,忽悠過日;只待時日將至欲壽終時,百感交集有何用?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