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文是取自“慈悲書齋”)
廣欽老和尚講述,苦惱僧(師父)整理。本書係重新整理廣欽老和尚語錄,清楚地介紹了老和尚所指示的修行法門,次第分明,步驟詳細,讓我們一目了然:自己修行不得力的絆腳石到底在那裡?
書前提及一段廣公的軼事,在廣欽老和尚的方丈室前曾掛有一幅據出自弘一法師手筆的對聯:「有苦皆滅除,眾生得安穩」。這與常被用來說明佛教的特色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相呼應,老和尚此番特意拈出,慈能與樂,悲能拔苦-以現代口語來說,慈即給人幸福快樂,悲則為人除去痛苦煩惱。
(封面文字)
佛教徒在信仰佛教、皈依三寶之後,大多知道必須修行。然而,修行要怎樣修呢?相信這是很多佛教徒心中都有的問題;不但初學者有此疑問,久學者也有。閱讀本書後,將讓您得到有關於此的答案。
(封底文字)
針對初學及久學者,有系統的述說了修行方法,由淺入深,不怕不會修行。內容由「修行的定義」談到「戒與定慧的貫通」;從初步 坐禪時要如何「調身」、「調心」、「控制妄忘」的方法,以及參究、反聞自性。本書可以作為初學修行者之用,也可以作為老修行者參考。
一般在家人,受完「五戒」會再受「 在家菩薩戒 」是目前信奉佛教者會受的「戒」,既是「戒」就是規範自己,如怕很受束縛,那就隨業流轉;因「戒」是防患於未然,是佛陀憐憫大衆所施設,因大衆對自己身、口、意是很難設防的,如您相信因果,就容易了解我們是隨時再造善、惡業。
一般戒本或解說,都是受戒時法師現場講解,現在所鋪上網的戒本是受戒者放到寺裡流通處,不敢當作資源回收掉的,因內容簡潔鋪上網供大衆參考。因「信」自生「戒」,弄不清楚無以生信,那就「戒」不了您自己,受戒對您也僅是儀式而已,無有任何實益。而「菩薩戒」更是 “能受” 不能“捨戒”(日後自覺難發心想“捨”),所以希望大衆要受戒前先作暸解,讓您真發心受戒當下即能受益真成佛子,由「定」生「慧」一生修持得解脫。
道證法師慈悲心,深知現代人的生活習性,修學佛法不容易,如果失正知見或不明其理,則容易退失學佛真義或誤入歧途果招迂曲甚可憐;所以法師以最淺顯最貼近現代生活環境與人心講解佛法。
如果您是有心學習佛法,那您多少會感受到文中所提是自己所熟悉的學習歷程,因為您、我是凡夫,是有待琢磨的一塊璞玉,希望有朝一日脫胎換骨變美玉,這就必須學佛。「發菩提心」,這不是口頭禪,是要真發心、行道才是!師父菩薩心腸以很淺白的口吻、舉例,希望大衆既發心就要觀念清楚,下手處才容易。
“墮胎” 這是現代社會人心很容易造的惡,當道德觀念薄弱似有似無,激情又隨興在愛欲之流逐浪,問題誕生之初,可能會遲疑該如何,最後決定墮胎時,就是給自己身心有形無形的戕害,不管經過多久,對當事人而言或許是內心不能對外人言的隱晦。
宣化上人慈悲,把 “墮胎” 的前因後果說清楚,此舉一做就形成三個人的關係 —— 業果,如果於人生的旅途有糾纏,就會有「苦」, 所以上人勸戒年輕人莫於 “愛” 的追求率性而為之。
慧明法師是當時世人所公認的得道高僧,其開示錄流傳甚久,內文所示就為初機至老修持都適用,因為是簡明扼要的文字,以師父的通達把佛法對眾生最契機之處說出,您閱讀後思維,即有應病予藥的感覺,為何要學佛?不是求 “心安” 而已,而是欲求 “出離” 。
對師父的行徑介紹,就是「慈悲」、「質樸」,師父所行所為就是處處皆能捨,也是法師當下智慧。
是以佛陀言教為基礎,高僧大德講演及身教之傳承,借由書籍文字與大眾教學相長的園地;恭敬謙卑為發心學習首要;願你、我是同學,同霑法雨,同登彼岸為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