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基本

無「本」無以為繼,佛說萬法不離其「宗」。
Page 2

佛學基本

無「本」無以為繼,佛說萬法不離其「宗」。
Page 2
書籍搜尋
書籍分類
書籍分類
共找到 29 本書
排序:

  在浩瀚的佛學裡,師父為出家眾處於現代時空,深知世間與出世間法,回答有心趣向佛道者之疑惑,舉凡生活中的待人接物、應對進退、佛法解讀的疑難等,皆慈悲與圓融回應,希望真正達到佛法生活法;因為佛法不離世間法,雖這不是學佛的最終目的,學佛就是要脫離六道輪迴苦,但只有人道最有機會修持;所以師父菩薩心希望藉由大眾提問與解答內容結集出版,令更多人從中獲解而真誠去向佛道。

  好故事能令人聞之豁然開朗、心曠神怡,啓發心智,佛說善法無有贅言,隨機逗教如沐春風,讓人心開意解。

  書內文論天地之悠悠、歷往古今,滔滔江水東流逝,滾滾紅塵誰覺曉,論不盡衆生生滅相,僅在彈指間,任誰都留不住永恆,你爭我奪為那般!

  作者所舉英雄非凡夫之義,喜為崢嶸頭角者是也,應用妙筆生花講述人間千百態,也有幾許陶侃,而世人看不破鏡月空花,作者心有戚戚焉,佛說之法俯拾皆是,奈何大衆難究其理,甚是可惜。而佛之所以成至聖,是因其發心與行徑為難行能行,作者覺察人心變異甚大,佛法亦發難聞。

(以下內文是取自“慈悲書齋”) 
  廣欽老和尚講述,苦惱僧(師父)整理。本書係重新整理廣欽老和尚語錄,清楚地介紹了老和尚所指示的修行法門,次第分明,步驟詳細,讓我們一目了然:自己修行不得力的絆腳石到底在那裡?

  書前提及一段廣公的軼事,在廣欽老和尚的方丈室前曾掛有一幅據出自弘一法師手筆的對聯:「有苦皆滅除,眾生得安穩」。這與常被用來說明佛教的特色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相呼應,老和尚此番特意拈出,慈能與樂,悲能拔苦-以現代口語來說,慈即給人幸福快樂,悲則為人除去痛苦煩惱。

(封面文字)
佛教徒在信仰佛教、皈依三寶之後,大多知道必須修行。然而,修行要怎樣修呢?相信這是很多佛教徒心中都有的問題;不但初學者有此疑問,久學者也有。閱讀本書後,將讓您得到有關於此的答案。


(封底文字)
針對初學及久學者,有系統的述說了修行方法,由淺入深,不怕不會修行。內容由「修行的定義」談到「戒與定慧的貫通」;從初步 坐禪時要如何「調身」、「調心」、「控制妄忘」的方法,以及參究、反聞自性。本書可以作為初學修行者之用,也可以作為老修行者參考。

  一般在家人,受完「五戒」會再受「 在家菩薩戒 」是目前信奉佛教者會受的「戒」,既是「戒」就是規範自己,如怕很受束縛,那就隨業流轉;因「戒」是防患於未然,是佛陀憐憫大衆所施設,因大衆對自己身、口、意是很難設防的,如您相信因果,就容易了解我們是隨時再造善、惡業。

  一般戒本或解說,都是受戒時法師現場講解,現在所鋪上網的戒本是受戒者放到寺裡流通處,不敢當作資源回收掉的,因內容簡潔鋪上網供大衆參考。因「信」自生「戒」,弄不清楚無以生信,那就「戒」不了您自己,受戒對您也僅是儀式而已,無有任何實益。而「菩薩戒」更是 “能受” 不能“捨戒”(日後自覺難發心想“捨”),所以希望大衆要受戒前先作暸解,讓您真發心受戒當下即能受益真成佛子,由「定」生「慧」一生修持得解脫。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