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解說

高僧大德為法傳,循循善誘解佛說,但願世人多修學,生死無罣礙指日可待。
經文解說

經文解說

高僧大德為法傳,循循善誘解佛說,但願世人多修學,生死無罣礙指日可待。
經文解說
書籍搜尋
書籍分類
書籍分類
共找到 7 本書
排序:

  白雲禪師,是近代禪師,講解很多「般若」經典,其文簡白直述,讓看不到摸不著的 “智慧” 有一可揣摩的比喻,能夠提供很多欲求智慧的行者,把抽象且深冷的「般若」令大衆有著力的思唯之處。

下面簡介文字,摘錄自 “千佛山雜誌”

  心經頭一個 “觀"字,如何去觀?就是指深入去看,必須從「行深」開始,先去認識這個有相而後去行,依於擁有的知識經驗與佛陀的道理方法,運用想行之間的間隔去研究、分析、認識,才不會無明迷惑地去行識,其結果就是「有」的突破;突破後,還是不斷地去觀,一次又一次的調適修正後的「深行」,由粗至細慢慢地深入去認識,再突破不同的有而顯現無或不一定的結果,進入不同層次的空境。因此,在觀的過程,每一個人所表現的修養層次和境界深淺,都有所差別。

  此經當機者是大菩薩,不言自明即是有甚深密意,

  此書分一、二冊,師父慈悲解說經文,看似逐句而略解說,但到重點處,唯恐學人不解前面經文的要義,仍會以較大篇幅作統整前段經文義理,所謂 “深意” 本就不易言傳,很多時候還是要由學人智開意解,師父於文字講解上,也無冗詞贅句,所以師父對此部經解說字詞用意,更可提供大眾提示與理解,有助於智慧性經典的修學。

   古德言:「開智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既然是開智慧用的,我們應當自許以智慧來聞法,或許初初我們沒辦法理解多少,更不可能一觸及達深處而大悟,因為佛法的學習不僅只是在思維的推究,而是要由「信」、「解」、「行」、「證」等多方面的薰習,直到有心領神會才有那麼一點點智慧;而 淨心長老的慈悲,師父當下對楞嚴經的心開意解,將整經文以鉅細靡遺地展開(共分十冊),讓對佛法學理上不是很通曉的人也可閱讀,而不會感到吃力。

   這是 2004年出版,兩位作者都是心理學學者,從心理學角度切入「心經」經意解讀,因我們生活充滿著喜怒憂傷悲,時順時逆且隨時間流逝無法停止,波波相續無法止息,內心難得清淨。

   作者以心理學,剖析人類生活行為,有形、無形皆是 “心意識” 的運作,而過程卻是生滅不斷的“影現”,作者以審視的角度觀察內心,以文字提示讀者一切以 “心” 為主導,「心經」以 “空性” 為應,而其中之轉折與異、同是差在那裡侃侃而說。

或許您對自己身、心的繁雜習以為常,周遭的人不都是這樣過日子?甚而一反常態皆不應,作者就以往內觀察自己的內心與生活對待,以現代人的生活事、物為比喻,讓讀者更容易融入文中主題,留意 “心” 的作用。而「心經」所講的法,深而行之可達究竟彼岸,淺而行之也能有 “無憂之樂” 吧!

   總而言之,一切的學習,皆由自己的 “內心” 為始。

擷取自 大師 門人念安   所作敘

湛山老人應四眾之機。說心經九日。以誌勝緣。老人以八四高年。不辭辛勞。樂說無倦。聽眾踴躍。座無虛席。可謂五濁惡世僅有的一個勝會。老人談經。不拘常格。有時判教分科。有時不判教不分科。直敘經文。略談大意。本講心經。卻談法華。正說教理。又涉世緣。此何以故。以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經皆是一經。佛法不離世間法。世間法皆是佛法。徹者眼裡不染纖塵。故橫說豎說。塵說剎說。只見圓融無礙。大千甘露。粗言細語。顯第一義。無量生盲眾生聞之。盡開慧眼,反之。若一翳在眼。天花亂墜。一絲未解。手忙腳亂。縱使循規蹈矩。口若懸河。分科判教。一字不差。難免尋行數墨。翻轉葛藤。說來頭頭是道。這頭既是道。那頭也是道。結果呢。滿眼皆是道。卻又不知從那箇道入來。只見七手八腳亂做一團。古德云。盡大地是沙門一卷經。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大徹大悟的人。有時看經。卻沒有看經。有時不看經。卻是看經。所以說。老僧看經為遮眼。終日看經。終日無經看。

   以下〔目錄〕您也可將其當作是 釋性梵法師 對「佛說無量壽經」(三藏 康 僧 鎧 版)所做的〈科判〉,讓整體經文的架構更清晰,解讀佛所說的經文要義與漸次性,對大眾閱讀有絕對的提綱契領之功。

   法師所著講解甚為透徹,對經文的相關名相也都有提到,也讓初學者有梗概的認知,對整本的閱讀不會有斷續,更為經文的解讀提出〔要義〕,而不僅僅只是經文表面上的字義說明而已,真是難能可貴,歡迎大家同受法語滋潤。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