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法傳

佛說八萬四千法,只取一瓢飲,洞見諸佛本懷,無有生滅。
Page 2

經典法傳

佛說八萬四千法,只取一瓢飲,洞見諸佛本懷,無有生滅。
Page 2
書籍搜尋
書籍分類
書籍分類
共找到 11 本書
排序:

  白雲禪師,是近代禪師,講解很多「般若」經典,其文簡白直述,讓看不到摸不著的 “智慧” 有一可揣摩的比喻,能夠提供很多欲求智慧的行者,把抽象且深冷的「般若」令大衆有著力的思唯之處。

下面簡介文字,摘錄自 “千佛山雜誌”

  心經頭一個 “觀"字,如何去觀?就是指深入去看,必須從「行深」開始,先去認識這個有相而後去行,依於擁有的知識經驗與佛陀的道理方法,運用想行之間的間隔去研究、分析、認識,才不會無明迷惑地去行識,其結果就是「有」的突破;突破後,還是不斷地去觀,一次又一次的調適修正後的「深行」,由粗至細慢慢地深入去認識,再突破不同的有而顯現無或不一定的結果,進入不同層次的空境。因此,在觀的過程,每一個人所表現的修養層次和境界深淺,都有所差別。

  此經當機者是大菩薩,不言自明即是有甚深密意,

  此書分一、二冊,師父慈悲解說經文,看似逐句而略解說,但到重點處,唯恐學人不解前面經文的要義,仍會以較大篇幅作統整前段經文義理,所謂 “深意” 本就不易言傳,很多時候還是要由學人智開意解,師父於文字講解上,也無冗詞贅句,所以師父對此部經解說字詞用意,更可提供大眾提示與理解,有助於智慧性經典的修學。

   此經是很多出家師父會請來給往生者及家屬開示用,因為經文短、文字義淺,且以佛家看人生、死,六道輪迴是苦,佛慈悲提示,人身是無常,每個人應該把握自己的當下與修身;應該更適合還活著的人看,不用輪到自己斷氣了才聽,只怕那時候自己驚恐、難捨的情執萬端無暇聽。

   古德言:「開智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既然是開智慧用的,我們應當自許以智慧來聞法,或許初初我們沒辦法理解多少,更不可能一觸及達深處而大悟,因為佛法的學習不僅只是在思維的推究,而是要由「信」、「解」、「行」、「證」等多方面的薰習,直到有心領神會才有那麼一點點智慧;而 淨心長老的慈悲,師父當下對楞嚴經的心開意解,將整經文以鉅細靡遺地展開(共分十冊),讓對佛法學理上不是很通曉的人也可閱讀,而不會感到吃力。

   不知過,無以言懺,但誰人無過,差別只在大小;當人無有反省自己就難見己過,但舉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佛家首重懺悔,因懺而能、自省不再犯,這是為人處世之基,更是修學佛法的入門法。
   慈悲三昧水懺,對為人處世之過犯羅列詳細超乎想像,讓大眾能夠了解身、心所造之惡是極其容易,只要我們的貪、瞋、癡三障不斷,而烙印在我們的識田的善、惡就會成為日後的果。所以水懺的主綱領在「禮拜諸佛→ 發露懺悔→ 發願迴向」上,希望大家依此懺法至誠懺悔,得以釋解宿世冤業。

   這是 2004年出版,兩位作者都是心理學學者,從心理學角度切入「心經」經意解讀,因我們生活充滿著喜怒憂傷悲,時順時逆且隨時間流逝無法停止,波波相續無法止息,內心難得清淨。

   作者以心理學,剖析人類生活行為,有形、無形皆是 “心意識” 的運作,而過程卻是生滅不斷的“影現”,作者以審視的角度觀察內心,以文字提示讀者一切以 “心” 為主導,「心經」以 “空性” 為應,而其中之轉折與異、同是差在那裡侃侃而說。

或許您對自己身、心的繁雜習以為常,周遭的人不都是這樣過日子?甚而一反常態皆不應,作者就以往內觀察自己的內心與生活對待,以現代人的生活事、物為比喻,讓讀者更容易融入文中主題,留意 “心” 的作用。而「心經」所講的法,深而行之可達究竟彼岸,淺而行之也能有 “無憂之樂” 吧!

   總而言之,一切的學習,皆由自己的 “內心” 為始。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