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門學佛

佛是自性清淨,過門而不入何以學佛!
Page 2

入門學佛

佛是自性清淨,過門而不入何以學佛!
Page 2
書籍搜尋
書籍分類
書籍分類
共找到 14 本書
排序:

  慧明法師是當時世人所公認的得道高僧,其開示錄流傳甚久,內文所示就為初機至老修持都適用,因為是簡明扼要的文字,以師父的通達把佛法對眾生最契機之處說出,您閱讀後思維,即有應病予藥的感覺,為何要學佛?不是求 “心安” 而已,而是欲求 “出離” 。

  對師父的行徑介紹,就是「慈悲」、「質樸」,師父所行所為就是處處皆能捨,也是法師當下智慧。

  「三歸」就是入佛門的目標,就是有心修學者入門首要;所以當我們欲授“三歸依” 時,我們清楚其意義,當下即是「正信」的起點。

  老法師於文中的開示,就是以現代時空為背景,講解「三歸」,讓大衆與諸佛菩薩結法緣,然而佛門深如海,但看個人用心,「三歸」是起點、目標、依靠,與您的人生有一點的 “交集”,而順緣受持不忘初衷更祈與大家共勉。

  「皈依」,很重要。就是把您的 “心” 穩當的放在一處。既是要把 “己心” 歸一處,怎能不慎重呢!而 “歸依” 是開啟您與「佛」、法、僧三寶之緣,所以要把 “歸依三寶” 意義看清楚,當下受皈依時即可直受其益。

  切勿盲從,道場辦皈依不是廟會,呼朋引伴好似參加聚會,台上師父開示,有聽沒有懂,事後問同伴卻是支吾其詞,就這樣把當下皈依的誠意給打折了,甚是可惜。希望您那參加「皈依三寶」,是因 “解” 而生 “信” 心,欲入其門,此舉首植善根一定俱足獲益非淺。

   受「五戒」是多數佛教徒會受的戒,然而每個人的因緣不同,有的人是完全了解「五戒」的意義後而欣然且慎重地受戒;當然也有人是在呼朋引伴之下去參加“盛會”,雖說整個半天參加受戒,師父傳戒法很是慎重,但是與會者如果事前無確切了解受戒內涵,恐怕一時之間也難把 “戒” 深植於心;然而舉凡參加者,善根已植佛緣已結,多數人心中還是會掛意曾經受戒一事;所以不管是受戒前或已受戒,皆可借此書瞭解『受戒』勝行的內涵。
   了解『戒』就是瞭解人生的方針,是厚植自己的福報,深耕福田成資糧;如果顛倒,自認為佛學通達,無視於「五戒」的重要而不守,無有是處。

   「戒」,對佛教而言是非常重要。但以凡夫粗淺的理解無非是一種拘束;然而有心向佛的在家人,那您就要好好的暸解 “受戒”,不管是參加 「五戒」、「菩薩戒」、「八關齋戒」等。師父慈悲開示,讓大家預先暸解受「戒」之意義與殊勝,當下應發何種心,事後如何受持等講解;也唯有用心才真正能令自己得一分解而獲十分利益。

   莊春江 居士,是當代的學佛者,以前看介紹方知從一開始的高雄佛教會(成功路(現在“漢神百貨)的對面),與多位有志學佛的人在一起學習,學到沒有老師教,也剩幾位同參道友還自立在學習與深入,從一開始的『阿含經』到佛法的進程,所言之處莫不引經據典,備註甚詳;且自出書印製結緣,自己也是無意間獲得書本,方知有此一位老師同處一地,平實的講解佛法,從基礎開始,不省略微細處之解說,反覆辯證,讓有心學習佛法者直接蒙受其益,併上科學與醫學比對,內容不採籠統說法,多有交叉比對與考據,真是發心於佛道上。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