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儒集

佛法深義,初以處世之理而行之。
佛.道.儒集

佛.道.儒集

佛法深義,初以處世之理而行之。
佛.道.儒集
書籍搜尋
書籍分類
書籍分類
共找到 9 本書
排序:

  一休禪師機智過人,是我們一般人的印象,而以自己的機智解決問題、傳法予人,卻非小聰明所能效法,需具修持有成之功德生出大智慧者方能成辦。

  文中作者把一休禪師(1481年11月圓寂,享年 88歲)的獨特、超凡行徑配合當時的動蕩不安、貧困時空,人心渙散,生活只圖一餐,一休禪師還是汲汲於人羣中隨機度化,文中沒有曲折離奇的故事,只有當頭棒喝不按邏輯的畫龍點睛之提示,另有作者加註以近代人心與環境的變遷呼應一休禪修的智慧語解讀也甚為獨到之見地;當您閱讀完整本書之後,您應該會有一個念頭 —— “平衡”,從個人到社會甚至到宇宙,失衡就是有苦受。

  原文一開始:「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言簡意賅,直述天理。
  天、地無語,藉事開口,用現代人的名詞 “反撲”,我們對人、事、物(環境)的造作,終究會物極必反,當我們無有自覺,那就是等候時至,如俗語所講 〔人不依天理,天就不依照 “甲子”(時序)〕。

  見文即思,此書流傳甚久於民間,莫不是指人性之常態,而其差別就是 “善” 與 “惡”,借文自醒思生而為 “人” 非僅是在一呼一吸間,“人” 有著別的動物所沒有的 “良知良能” ,這不就是 “人生” 的要義。
  何以近代高僧倍推崇「太上感應篇」,因為為人的 “良知” 本份、“良能” 善行,是為「基」也。

  內容,將兩本合一,〈直講〉與〈例證〉,希望讓大家更可以體會 “為人之本”。

※ 書打開,第一頁寫到:
『你的生命,就是佛的生命。』

   佛 “應機” 說法,從一開始的華嚴經,到四聖諦,莫不是『一時』之法,雖時到今日仍是『真諦』;人類因時空背景不同衍生出複雜身、心現象,事實上〔佛法〕皆有答案;但是,如果要找到門俓,卻有門檻,因為這是相對的,願者捫心自問,您真的很是暸解自己嗎?您對事、理由有明辨的能力嗎?如果不是很肯定,那麼就無法長驅直入。

   本書作者,以人們的一般常態來剖析 “苦” 的原由,且覺知自己的病根,有決心跳脫這個原框住他的桎梏,所以他自己所覺知的過程與大家分享,作者以生花妙筆所述,當大家真的有所體會時,不妨試問自己: “ 現在這個我,是誰!”。

   此書說古不古,流傳至今仍為大家所公認的精華文章匯萃,而對現代多數人而言是難窺其貌,因文言文隔閡,生活速度化,難得坐下來閱讀文章,正確的說是中國的 “古” 漸漸在消失,所以現代人沒有紮實古文閱讀能力。

   書中是集結了歷代古文精華,代表者中國人的智慧,面性是多方向的,從策略、領導、遊說、為國為民各種立論之說、情感之抒發,全部包羅其中;更是個人汲取自身學養的方便法,不落俗套的智慧展現;而閱讀可深可淺,但智慧必需有深度方能觸及;而借著 “譯注” 的閱讀,也是現代人理解古時文字智慧的好方法。

   內容文章有多類,各有主題與樣貌,可見中國文人的思想與時空背景之多樣性,時而令人抑鬱、時而機智展現洞燭機先、時而非常人之行徑、膽識過人 …… 等等,不由令讀者拍案叫絕。

   道德經 – 憨山大師註,圓暘法師 講述,共一、二冊。


   「老子道德經」,大家都可朗朗上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很是順口,但是真意為何?那就多數人所不解了。而老子所談的「道」,也非一般思考所能推演出,而是由修身為起點,而這也是與我們現代人常態的價值觀迥異,所以修已不易何由能解!

   圓暘師父慈悲,把 憨山大師註解的文言文「道德經」再用現代白話解說,讓現今的我們可以更容易理解,更期大家有機會去開發內心的「道」,而這「道」本來是人人都有,只是我們丟失而不察,因為你、我只知道我們這輩子來當人,活在一呼一吸吃喝拉渣睡,更活在 “別人” 的價值觀中打拼,所以說你有你的道,我有我的道;事實上眞正的「道」只有一條。

 哲人說世・智人論事
 盪漾智慧的波瀾
 潺潺心靈的低語

   看古人的豁達心智,待人處世應對進退,沒有現代厚黑學心理暗潮,只有圓融、無為與人、事、物相待,不用牽強附會、阿諛奉承,看篇篇故事解人生「道」,而至 “水到渠成” 之「妙」。

   「道」無語,有智慧者心中自然有 “道”,遇事處之泰然似如輕舟已過萬重山,無 “道” 則難行而易滋生煩惱,借由作者妙筆,汲取古人處事哲學而習之,他日遇人、事、物阻礙可借鏡;如人處世沒有辦法只有想法此非 “無為” ,真正心中坦蕩,自有神清氣爽的心靈。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