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簡介內容,直接取用〔法相教理學院院長洛桑嘉措〕的〈代序〉內容。
《中觀之鑰》為達賴喇嘛所著。造論的因緣是,鑑於許多修學者雖然心喜、努力於研習中觀見行,卻因無暇深入廣大中觀論典,或是拘限於自身智力的不足,遂難了知此中意趣;乃是為讓大家易於領解,並得掌握空性的關要,而撰述的。
實則,中觀見行的修證不易,這本論著只是一個基礎,修學者應該更近一步依止極具實證經驗的善知識,聞思修互不分離地精勤修學才好。
一般介紹中觀見行的外文論著似不多見;在此除了對譯者表達隨喜與感謝外,也寄望廣大佛徒於此空性宗義,能給予高度的重視,勵予修學。
這是一本結合佛教唯識觀,作者以她的哲學素養與人生經歷解釋人生的 “真(聰)”、“假(夢)”,且以極其細膩的辨析,配合現代時空背景與人事物的情境敘述,文筆流暢解剖你、我的喜怒哀樂作用,而在一般人的眼中視之為常態甚而無感的生活,作者以心理哲學、佛教「唯識」的角度提示,您的識田已作記是您的善、惡業因,不管是好、是壞都收藏下來,在夢中或未來的因緣事相裏“丟”回給你,所以你、我的人生起伏扮隨着歲月的流逝,也只留下虛有的回憶。
佛家對人的一生解讀是「苦、集」,因為樂少苦多,書中作者旁徵博引無非是要閱讀者看透人一生的〔生老病死苦〕,而去感覺這個過程,不要呼嘯而過一輩子,最後只能落得去見閻君細說從前。
1986年印刊的冊子,寫〔序〕於民國廿二年(1933年)王季同先生共寫了23頁,可見其用心與熱誠,且能結集出版之不易。而於序文中前面一段很適切當作 “內容簡介” ,擷取如下:「見作者把百法明門論和成唯識論的大意,總括在不滿五萬字的一本小册子裏,旁通眞諦,天台、賢首、禪、淨、密、律諸宗;而且淺顯通俗,人人可懂;也認為確是唯識入門第一部好書。」,而“序”而 “序” 與文章內容是用當時社會、方言背景,以口吻的方式舖述,所以不盡相同目前時空,但無礙理解。
「唯識」是佛法的智慧部份,言之不痛不癢,觀之無色難以道,未到境界難啓齒,如您 “想” 什麼就是什麼,那你、我就是凡夫 “識” 而已。
【八識規矩頌】唐代玄奘三藏著。本書作者 醫藥學識佛瑩法師所編,以醫學的角度出發,配合人體的結構與神經系統,解說唯識、識心的巧妙作用,難以言傳的覺受與粗的身、心反應,或許多數大眾一輩子都很難覺察的自身心識現象,非有心且有智慧者所無法理解與修正的微細作用,但舉凡欲修持了脫生死輪迴苦的行者,智慧開啟之所必經。
憨山大師,對 “唯心”、“唯識” 的屬性與定義通說,所用字詞言簡意賅,條理分明,述明唯心、唯識、百法、起信論的前後與交錯關係;“識”、“思” 甚微細難覺其差異,而行善、造惡就在一 “念” 間。
初入門閱讀唯識書籍,首遇 “名相”與邏輯性,所以介紹這本〔唯識簡介〕,希望大衆對唯識有一概括性的認知方向。
佛對衆生的 “識性” 暸解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極致又精微;而世間對人類心意識活動與作用,談最多的是“心理學”,當您要認識 “自己” 或從自己的審度暸解別人,唯識學皆已含括。
是以佛陀言教為基礎,高僧大德講演及身教之傳承,借由書籍文字與大眾教學相長的園地;恭敬謙卑為發心學習首要;願你、我是同學,同霑法雨,同登彼岸為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