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於現代時空學習佛法上之所以重要,因為有心修學者是需要一個有次第的修學方法,而不是遍覽群書卻理不出下手之處。所以很多高僧大德莫不以此為基準提出多樣的解讀,而『安樂道論』內容多,而譯者 法音法師初初看到此書,即覺得 “行者若能隨文作觀,運心緣想,對心趣入法,心法結合當極有助益。” ,雖然此譯作內容著重在密乘的觀法,但『菩提道次第』所依循的次第項目是一樣的,然而如果行者在反覆薰習『菩提道』的次第受學,而在修證上而有心得,心開意解;那即是佛法無門,唯心能入。
兜率淨土離我們最近,佛菩薩的悲心是應衆生根性說法,權巧方便是必然的,希望大衆先從佛經為下手處。個人管見,祖師無有偏頗,論自己實修實證之理,大家如果相應於彌陀淨土 ── 信願行念念感得佛恩加持,無由不向大家推薦,這不也是祖師度衆之便。
在有限的生命裡,多數人無法遍閱三藏十二部經,所以只能撿擇 “可能” 比較適合自己的法門修持,而借助高僧大德著書為參考,無非就是借力使力,希望能夠暸解正法,莫讓有心修持的自己走偏。
現代人疑心重,不清淨智慧難生,師父慈悲整理、細說中國彌勒淨土,無非是令大衆有一概括的暸解,如經自我檢視,感得 彌勒菩薩較為契入,無妨當成修持的目標,信願行具足,讓自己不愧此生為人身,是機不可失也。
釋法音 法師,師承甚多、譯註著作也多,此書除了依「菩提道次第」的架構,詳細言明修持次第、重點提示明確,對於《菩提道次第廣論》已稍有了解者,可做為進一步的薰習,而修持方法上師父於書中做了整理。
張澄基教授算是高級知識份子了,而謙虛自稱此〔淨土今說〕是感性之著作,而於文中應用「淨土三經」解說念彌陀求生西方淨土,是自己經病 “苦” 體悟淨土之所以 “殊勝” 之處,因此念彌陀之淨土宗相較於禪、密,都要切合現代人之根器。
張教授是有非常多的翻譯或著作,於宗教類更是廣泛出版者,因此對念佛法門的講解脈絡簡潔,沒有長篇大論,提出了觀點與念佛法,對於「淨土法門」您一直以為是比較適合 “老太婆” 的見解,或許這一短文是可供您參閱,有朝一日您、我共同的歸去,在此之前可做何種修學當依靠 張教授有一切身體驗。
此書是以問、答方式為內文,佛爺回答問題簡潔明暸自不在話下,是一般想修 “密法” 者非常好的入門前行的審思或老修行的自我檢視。
佛法修持是一輩子的事,再快也要時間的琢磨,而 “密” 之所以令多數人躍躍欲試,是可「即生成佛」,但舉凡在佛法修持中沈潛者,當知修持於個人是有很多內外條件等配合,而 “密法” 也是要循序漸進,沒有取巧之徑,最好是要有宿緣可助且堅忍不拔,方能於現代的時空背景有所成。
內文是第⼗七世法王噶瑪巴 鄔⾦欽列多傑在 2010年 12月在印度的現場演講,四眾弟子齊聚很是盛大,因此法王把這《菩提道燈論》講得很是平實,處處提醒著現代人修學佛法的毛病,而以阿底峽尊者的《燈論》學習佛法是有次第且完整的,而首先一定是要行者對自己省思與修正,思維「法」的實義進而精進修持,不能偷機取巧,法王時時告誡大眾,佛法不是世間的世俗法,如果以夾雜的貪、瞋、癡三毒來學佛,是無有是處。
是以佛陀言教為基礎,高僧大德講演及身教之傳承,借由書籍文字與大眾教學相長的園地;恭敬謙卑為發心學習首要;願你、我是同學,同霑法雨,同登彼岸為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