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一開始:「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言簡意賅,直述天理。
天、地無語,藉事開口,用現代人的名詞 “反撲”,我們對人、事、物(環境)的造作,終究會物極必反,當我們無有自覺,那就是等候時至,如俗語所講 〔人不依天理,天就不依照 “甲子”(時序)〕。
見文即思,此書流傳甚久於民間,莫不是指人性之常態,而其差別就是 “善” 與 “惡”,借文自醒思生而為 “人” 非僅是在一呼一吸間,“人” 有著別的動物所沒有的 “良知良能” ,這不就是 “人生” 的要義。
何以近代高僧倍推崇「太上感應篇」,因為為人的 “良知” 本份、“良能” 善行,是為「基」也。
內容,將兩本合一,〈直講〉與〈例證〉,希望讓大家更可以體會 “為人之本”。
道德經 – 憨山大師註,圓暘法師 講述,共一、二冊。
「老子道德經」,大家都可朗朗上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很是順口,但是真意為何?那就多數人所不解了。而老子所談的「道」,也非一般思考所能推演出,而是由修身為起點,而這也是與我們現代人常態的價值觀迥異,所以修已不易何由能解!
圓暘師父慈悲,把 憨山大師註解的文言文「道德經」再用現代白話解說,讓現今的我們可以更容易理解,更期大家有機會去開發內心的「道」,而這「道」本來是人人都有,只是我們丟失而不察,因為你、我只知道我們這輩子來當人,活在一呼一吸吃喝拉渣睡,更活在 “別人” 的價值觀中打拼,所以說你有你的道,我有我的道;事實上眞正的「道」只有一條。
哲人說世・智人論事
盪漾智慧的波瀾
潺潺心靈的低語
看古人的豁達心智,待人處世應對進退,沒有現代厚黑學心理暗潮,只有圓融、無為與人、事、物相待,不用牽強附會、阿諛奉承,看篇篇故事解人生「道」,而至 “水到渠成” 之「妙」。
「道」無語,有智慧者心中自然有 “道”,遇事處之泰然似如輕舟已過萬重山,無 “道” 則難行而易滋生煩惱,借由作者妙筆,汲取古人處事哲學而習之,他日遇人、事、物阻礙可借鏡;如人處世沒有辦法只有想法此非 “無為” ,真正心中坦蕩,自有神清氣爽的心靈。
是以佛陀言教為基礎,高僧大德講演及身教之傳承,借由書籍文字與大眾教學相長的園地;恭敬謙卑為發心學習首要;願你、我是同學,同霑法雨,同登彼岸為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