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佛教

依佛說法,有修有持成道種,無罣無礙得解脫。
南傳佛教

南傳佛教

依佛說法,有修有持成道種,無罣無礙得解脫。
南傳佛教
書籍搜尋
書籍分類
書籍分類
共找到 10 本書
排序:

  當我們讀經、看高僧大德的講解本且多方觸及時,內心不由自主讚嘆佛的圓滿智,有時感歎自己不能融會貫通;進而想溯源佛陀一開始的教化而讀「阿含經典」,而此書把佛的教化足跡做梳理,也是佛於人間最生活化的教化,跟著作者對佛法的真理講述,讀者可以把內容當做自己觀念與學理的疏導參考。

  佛不是高高在上不可觸及,佛生活在當下時空,同您我一樣於一呼一吸之間,但是決然不同的是佛的智慧如虛空。所要傳的法教就是「真諦」,而於歷史洪流裡,佛陀也是其中的一段時期,佛的教法,不是推翻前人,而是真切且清晰的「法教」,希望大衆依法修持脫苦輪,這就是佛陀最恢弘的慈悲。

  本書以阿含經為基礎對治我們身、心靈的貪、瞋、癡所產生的無明惑業,這些對有心要修持的人非常重要,而法師慈悲開示甚是簡潔而清晰,所用字詞義理深淺皆備,符合現代人修學。

  「阿含」是最早經典結集,是距離世尊最近的經典,也是諸多人備受推崇的原始佛典,而經文很生活化,不難看出當時佛陀在世傳法的時空背景;世尊應機說法既是當時可修可證之法,且很多人證果;而今法師再以現代的時空為背景,教導大衆於生活中修出離苦集滅道之法。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是成就菩提道的前行,作者性空長老以其修持的歷程,講解了修持的進程與重點,對一般人在修學上所容易對峙的問題與因應的方式,於文中皆做了圓融的解說。

  我們一般人是在不自覺下很愛自己,一切所思所行很容易以自己的私 “我” 為出發點,因此就會有遭遇,人生就這樣隨時間遷流,除非自己覺知道這一些感受有苦有樂,且苦多樂少,內心有疑惑或掙扎,這時才會想要進一步了解自己感受的轉折;而師父以 “慈悲” 為出發點,以經、論來講解修持法要,修得慈悲就能放下自我,既然沒有了 “私我” 何由有起伏變化不定的人生。

🖋️以下簡介內容,擷取自香光資訊網。

《大念處經》是闡述以身、受、心、法為所緣的二十一種解脫的方法,不論修習那個念處、何種方法,配合法念處的練習,都可以達到解脫。根據上座部佛教的傳統,從煩惱染污邁向解脫的過程,即是修習念處的過程。因此,《大念處經》是有志追求解脫者的修行地圖。法師具實修親證的經驗,同時對南北傳經論相當嫻熟,隨手拈來句句充滿法味。本書可提供同道修習四念處觀的參考,也是禪修者極佳的導引手冊。

  大家打從出娘胎,就是自然反應 “我要……”,長大到老是自我意識的 “我要……”,直到人生要謝幕時,就沒辦法吶喊 “我要” 了。

  阿姜 查大師在人生末後的修持橋段,還不忘為大衆開示,言語之平常如生活之常,但卻是至關重要的 “生” 起因緣。

  您因何而生?是自我覺知之始。書中勉勵修持佛法,是從自我的內觀實際去覺察,即可產生微細的覺醒,竟而循序漸進;大師就衆生的習氣與可修可證入之法,娓娓道出,讓有心修學者可具足信心依教起修,自我覺察而得正念、正知生起,因為具有正念、正知的佛法是無有邊際的。或許您可藉由大師的講解而獲點滴印證自己的心得,亦或感得自我修持的方法。

  整本書所寫是大師的修持歷程,真個是質樸,完全面對內在的自我,忽略 “外在的一切”,文中有多處是大師對自己的言語對待與內心的抉擇,這是多數人都有的經驗,是“喜”?是“厭惡”? 都有經歷過,所不同於大師的是僅守修持原則,而我們一般人所採行的會是避重就輕而取巧,更甚者還會洋洋得意。

  大家不妨借著大師的境遇,更能暸解大師之所成因,為何你我是凡夫;更祈因大師的修持心境、轉折,讓大衆更能以堅定的信力朝目標前進。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