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

佛說是『法』,無有分別,適性而修,了了分明。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

佛說是『法』,無有分別,適性而修,了了分明。
藏傳佛教
書籍搜尋
書籍分類
書籍分類
共找到 8 本書
排序:

  頂果欽哲法王所傳法,經由多人的努力而成書,距今不遠;是法王的慈悲為現代人傳佛法,首要考量淺顯易懂與生活相關,更正確的講,一定要有前行的方便,目標、重點、過程指出與提示,法王於書中所言甚明。

  文雖淺顯,但閱讀者更應以省思自己為起點方能入;例如書中所指出的 “惡”,常因現代人的觀念 “大家都這樣 ……” 所以人云亦云,也不覺有什麼錯,所以高僧大德常提示 “造業者多”,多數人搞不清楚 “業” 從何來?所以只以為殺人放火才是惡,不知身、口、意皆能造惡,那何能修?修什麼!

  大師傳法是一時,自己修持是一輩子;即使可 “即生成就” 的密法,如果無基本戒受持與顯教佛法之理解,當應從何修、從何證?如未來可期是您有堅固正法、見的覺知;反之罔顧基礎修學,無由向 “道” 行。

  書中大師文簡言明幾番提醒,無非是要有心向佛者,基本修持要做好,才堪承受大法,如果光看不練、一知半解,難成辦。
  此書之言教,可為宗喀巴大師所著「菩提道次第廣論」之中、下士道行持之法要,以期大衆深入法藏,次第漸修學,對治三毒(貪、瞋、癡)過患以勉之。

   釋 開藏 法師,所解讀的『修心七要』內容,極其淺白,有別於藏傳高僧大德的深經大論,將佛法以生活法為解讀方式,給初接觸藏傳佛教的行者,有一概括性的了解藏傳佛教的精要傳承 — 『心要』。

釋 開藏 法師 〉〉〉 講經理念

佛法是 活法,是要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以解除緣於妄想而產生煩惱與問題的智慧。

老衲 開藏為暢佛陀宣說聖道以袪除眾生妄想執著的本懷;用心深經淺說,以生活語言開講,欲使人人一聽就懂,即學能用。願諸上善人跳脫愚癡迷惑的框架,深心信解,自見本身具有廣大智慧與佛無異。

※ 封面左下角寫著:七支供養即累積資量清淨罪障的功夫,這兩個道理就概括了所有的實修。   

   整本「七支供」的解說,很是平易近人,沒有高深的佛法解釋與儀軌,謹以平日的修持心為基礎,善行與資糧從何而來,身、口、意三業的造作,時而是微細難察覺的,唯有自我審視;這些的對治與自我調整方式,書中皆有提及。

   當然在藏傳佛法上,用字遣辭,方式可能與我們平日常見有些許不同,但是以恭敬心,多看一些相關書籍自然也會有所了解。

   「昂旺朗吉勘布」口授傳法嚴謹,尊法如佛臨,言之必是正本清源,傳承藏傳佛教之內函,以謹慎的態度傳承著各大師所留下的法源,言簡意賅,雖不是現在的白話文體,但行者用心閱讀也不難理解才是。

   末法五濁,只歎大衆根器淺薄,從而大師菩薩到講法法師,皆以期簡化佛法的深廣,順應現代大衆根器,而身處現代社會環境的我們,如未能覺查 ‘末法五濁’ 學法之不易,就較難體悟 ‘’修心法要‘’之要義,法有深淺,深廣者是較圓融無礙,但視個人之修學。

   此書 2002年出版,開講內容,是請法因緣的觸發,在家菩薩敦請高僧所開講的記錄,因與會者是在家眾居多,所以洛桑院長,以簡明為出發,講述了不同一般同類書籍所寫重點式的帶過,而採漸序且展開的細項說明,讓修持者有可依循的方法,不會在名相上繞圈,而不知如何切入,以及修持上表法的意義與舉例說明,讓有心的修學者,不至於自行摸索或道聽塗說中修學前進。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