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禪智解

定中生慧,智解出離;可得般若到彼岸。
般若.禪智解

般若.禪智解

定中生慧,智解出離;可得般若到彼岸。
般若.禪智解
書籍搜尋
書籍分類
書籍分類
共找到 8 本書
排序:

  此書 1977年出版,分上、下兩冊,作者 牟先生是專精於中國哲學的泰斗,而中國哲學的範疇是非常廣泛,且說自己非佛教徒,所以此書就以客觀的解析中國佛教的「佛性」與「般若」,想當然耳內容是偏重於“空宗”,書中從中國佛教思想的概念疏導為綱領、唯識、起信論與華嚴宗到天臺圓教,對其義理與系統作分析與整理,提出觀念性的關聯與梳理。

  書中不乏引經據典的論證其思辨之要點與指出失鏈的觀念與學習盲點,如對大般若經有所涉略與興趣者可供參酌,或許可讓自己在般若相關經典的學習上,對一些失鏈或迷茫不清之處可作一些釐清,掌握到『般若」的學習要點。

   昌宗法師,博學之士,深入佛法精隨;於佛教理法與實修無有偏頗,誨人修持勿走彎路速必可達,其理念與講說甚是精要沒有多餘用詞,全書從一而貫之;可讓閱讀者對師父起一種敬佩之心,言語之中對修學佛法者殷切盼望,能一門深入其功指日可待矣!

   書中側重在 “觀心” ,但也收錄了師父對大眾的提問與回覆書札;所以在當代的佛教各宗門修持,更以懇切地告知大眾,理路雖多歸處只有一條,學人當如何一開始有正確的認知、方法所依循,不偏不倚行於道上。

   不懂!不懂!真不懂;無法不思不想亦無著落;只待有朝一日月清雲散盡,佛光普照諸大衆,智開意解自性光。

   如果〔卷上〕看到“斷氣”,那可嘗試從〔卷中〕先閱讀,可免高空吊鋼索,飛來飛去摸不着(見不着性)。若再覺搔頭摸不著門,那可從〔卷三〕講解「六祖」及參「祖師西來意」舉例與解說,不妨倒吃甘蔗也是甜。

   這是一本 1965 年前後出版的禪學冊子,白聖長老是台灣法傳多位知名長老的師父,而今巧得此舊書喜作分享。

   內文雖非現今白話用語,但也非文言文,而文中用字遣詞甚為簡潔不落俗語,所以文字不多但語意涵蓋盡善。

   師父慈悲,應機請說禪學,雖說方便之談,閱者也需看出梗概不枉師父慈悲開示,所言“禪”是以「宗門」為基法脈相傳,由參話頭生大疑情而達忘〈我〉以求「悟」之,不達目標絕不罷休,山可移志不可改,堅心而“參”,書中言之鑿鑿,無非就是要學人,明事理、確立心不改志,時至自然有消息。

   海雲繼夢  師父指導,略講初機禪坐者應有的身、心準備;“坐禪” 有多種訴求因人而異,有人希望身體健康、靜心、修學增上等等面性,雖然方法有多種,但師父教的就是最穩妥且多人所用的 “觀息”,隨個人用心,當自有不同結果。

   師父慈悲,叮嚀初學者當注意事前調整身體,及久坐後起坐前的正確動作等等說明,希望大衆靜坐之餘身、心更健康,書中更有大篇幅的禪修問答,問者有深有淺,但多數皆是您我可能遇到的問題,然而更可借著不同層次問題的提出,師父的點破讓大家自我審視,避免用錯方法,免去迂迴浪費時間。

【佛光大辭典】

   永明智覺禪師『唯心訣』全一卷。略稱唯心訣。宋代僧永明延壽(904~975)著。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本書為永明延壽闡明其唯心思想之著作。延壽主張千途異說歸於一法,而萬法歸於一心;法華、般若、思益、華嚴、圓覺、楞嚴、大集等諸經亦一法之千名而已,重要者在於觀心而達一心,故於書中列舉一二O種邪宗見解,以觀心之法解其迷惑、照其暗冥,並謂觀徹此一真心,是非取舍即可俱消,豁然清淨,而達於圓融解脫之境。卷末並附定慧相資歌。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