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

所有好書都值得您的閱讀。

Page 5

書籍

所有好書都值得您的閱讀。

Page 5
書籍搜尋
書籍分類
書籍分類
共找到 93 本書
排序:

  1999年自日本翻譯的書籍,內文所提及了日本〔淨土真宗〕的知名祖師親鸞聖人、法然上人;配合由本師釋迦牟尼佛所宣說,「阿彌陀佛的本願」,配合「觀無量壽經」緣起為故事背景,配合插圖內文以鋪陳融入佛法作為解說,大家可由故事的人物,暸解到不變的是 “人性”;不管經過了多久,人類很難脫開人性的桎梏,是無明隨伺,聖人求法莫不竭盡心力,所以指引我們凡夫仰仗佛力求生淨土。

  內文因為配合日本淨土真宗的內容,有部分對佛教經典的解讀,與中國的解說不甚相同,希望閱讀者以經文為主。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是成就菩提道的前行,作者性空長老以其修持的歷程,講解了修持的進程與重點,對一般人在修學上所容易對峙的問題與因應的方式,於文中皆做了圓融的解說。

  我們一般人是在不自覺下很愛自己,一切所思所行很容易以自己的私 “我” 為出發點,因此就會有遭遇,人生就這樣隨時間遷流,除非自己覺知道這一些感受有苦有樂,且苦多樂少,內心有疑惑或掙扎,這時才會想要進一步了解自己感受的轉折;而師父以 “慈悲” 為出發點,以經、論來講解修持法要,修得慈悲就能放下自我,既然沒有了 “私我” 何由有起伏變化不定的人生。

  本書是實修與學理兼容並蓄,深者見深、淺者見淺,師父以他的細膩觀察與禪修漸序的進程指導修禪;學習是層層褪去而至見「真」,所以從現象界回歸到自 “我”,進而無 “我”,是需信心的投入與堅持,長期面對自己,方有機會悟入禪定的境界,師父諄諄教誨無非希望修學者循序漸進,唯有佛法的戒、定、慧修學是沒有捷徑的。

  禪 “定” 是內心力量的擴展,佛說這本是衆生所具備的,但是為何你、我卻都沒有發現這種內在強大的力量呢?這種拿不出來的所謂力量,還含括著 “智慧” ,師父慈悲見機破題指導禪修。

  書中是「蓮如上人」書札回覆弟子、信徒的形式,而最多出現的是「信心」兩字,由此可知末法大眾是 “信力” 難生!因為我們現代人眼中大部份只有自己,生活比較富裕所以多採順境生活(不用太掙扎),不用特別需要信心支撐,所以「信」之為何物?然而「信」之有「力」即是依靠,不管是內心所生或對特定對象,這種 “信力” 不可思議。

  整本書是蓮如上人用書信的方式,寫出了《御文章》,沒有大篇幅引經據典,僅用近似當時環境,人事物對話語氣,因為是日文翻譯雖是通俗的文字來寫,初初可能會有一點不習慣,多看幾頁就能暸解。為了能夠讓人人都可感受到淨土法門的平易近人;而對佛法的傳達,蓮如上人很是恭敬,於字裡行間都可感受到上人的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氣度。

  或許現代人少了一份憨勁,取而代之是更多的世智辯聰夾雜著功利心,不易靜心,所以求生「淨土」很難卯足全力,請試問自己「我能放下萬 “緣” 念佛去!」嗎?所以 蓮如上人一再提醒忍一生的平凡心,換得身後的極樂。

  慧明法師是當時世人所公認的得道高僧,其開示錄流傳甚久,內文所示就為初機至老修持都適用,因為是簡明扼要的文字,以師父的通達把佛法對眾生最契機之處說出,您閱讀後思維,即有應病予藥的感覺,為何要學佛?不是求 “心安” 而已,而是欲求 “出離” 。

  對師父的行徑介紹,就是「慈悲」、「質樸」,師父所行所為就是處處皆能捨,也是法師當下智慧。

🖋️以下簡介內容,擷取自香光資訊網。

《大念處經》是闡述以身、受、心、法為所緣的二十一種解脫的方法,不論修習那個念處、何種方法,配合法念處的練習,都可以達到解脫。根據上座部佛教的傳統,從煩惱染污邁向解脫的過程,即是修習念處的過程。因此,《大念處經》是有志追求解脫者的修行地圖。法師具實修親證的經驗,同時對南北傳經論相當嫻熟,隨手拈來句句充滿法味。本書可提供同道修習四念處觀的參考,也是禪修者極佳的導引手冊。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