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三、勸聞法精進
書籍目錄
甲一、懸談
乙五、知經力用
乙七、翻譯及弘傳
丙一、譯人及譯本
丙二、宏傳
甲二、正釋
乙一、序分
丙一、證信序
丁二、聲聞菩薩會集
戊一、聲聞衆
戊二、菩薩眾
己二、歎德
庚三、歎三祇修證
辛二、廣歎
丙二、發起序
丁三、世尊歎許說
戊二、讚歎如來
乙二、正宗分
丙一、上求
丁一、勝緣
丁二、勝行
戊一、法藏因地
戊二、至心精進 
戊三、發大誓願
己三、立誓勉求
戊四、積功累德
己二、別明積功累德
庚二、修莊嚴法身行
辛六、福慧雙修
辛七、離惡修善
十、依正殊勝
壬二、正報殊勝
丁三、勝果
戊一、法藏成佛
己一、所成佛身
戊二、國土寶嚴
己一、先明彼土所有
己二、次明彼土所無
戊三、光明無量
己一、釋尊讚歎
己二、見聞獲益
己四、重明聞光利益
戊四、壽命無量 
戊五、聖衆無量
戊六、七寶諸樹
己一、明樹體相
戊七、道場寶樹
己一、明道樹體量莊嚴
戊八、樂聲演法
戊九、堂舍樓觀
戊十、七寶浴池
己五、明池水功用
戊十一、衣食自然
戊十二、顔貌端正
戊十三、總歎莊嚴
戊十四、華光出佛
丙二、下化 〔下卷〕
丁一、會五乘同歸一乘 
戊一、三輩往生
己一、佛國攝生總示
己二、正明三輩往生
庚二、别明上輩
庚三、别明中輩
庚四、别明下輩
戊二、十方稱歎
己一、長行
己二、偈頌
庚三、頌諸佛稱歎
辛一、諸佛共歎
辛二、頌釋尊獨歎
丁二、較勝劣勸修往生
戊一、補處菩薩 
戊四、菩薩修持
己二、自行修
戊五、菩薩功德
己二、别歎
庚三、四智具足
己三、喻歎
己四、合法
戊六、勸進往生
庚三、擧癡過
辛一、擧癡相
辛二、明癡過
壬二、别明
三、勉離惡修善勸進往生
庚一、略勉徵問
戊七、勸修十善
己一、略擧五惡 
己二、詳釋十惡,勸修十善
庚一、殺生惡
辛二、明殺報
庚二、偷盜惡
辛三、明盜報 
庚三、邪淫惡
庚四、口業四惡 
辛二、明口惡報
庚五、意業衆惡 
己三、結說五惡
庚二、結說惡報
戊八、重重誨勉
己三、示佛悲懷
丁三、見彌陀示當明信 
丁四、說疑城誡勿生疑 
丁五、示化益十方往生
戊一、先明此土菩薩往生
乙三、流通分
丙一、歎經勸學
丙二、彰說利益 
丁二、得果益 
壬三、勸聞法精進

壬三、勸聞法精進


   壽命甚難得,佛世亦難值,人有信慧難。若聞精進求,聞法能不忘,見敬得大慶,則我善親友。是故當發意,設滿世界火,必過要聞法,會當成佛道,廣度生死流。

   上來所以歎佛歎法,目的在勸衆生,要了生死,成佛果,必須見佛、依佛、聞法、依法,此即佛說淨土法門的意趣。這三個偈頌,是釋尊一面讚歐彌陀及淨土法門,是難逢難遇的。一面也勸我們:人身難得今已得,壽命無常莫遲延,佛法難聞今已遇,信心難生又已生,不可空過此生,當依此經修行,了脫生死。當知:壽命是修道的依憑。古人說:念佛宜及早,莫説身未老,死生有短長,呼吸誰能保,一失此人身,萬劫無處討。奉勸世間人,莫待臥芳草。佛與法,是最殊勝的因緣。有如法藏比丘成佛的勝緣,先值五十三佛,再聞世自在王佛説法,心懷悦豫,開始發菩提心,修淨土行,然後成佛,所以釋尊讚歎説,宿世見諸佛,樂聽如是教。信慧是修行的根本,我在解析「我聞如是」的含意,曾引《大智度論》來説明,唯信與慧,是入道根本。所謂信為能入,智為能度。我們有此善根福德,人身壽命,佛法信慧,這些難以具足的四緣都有了。又能聽聞此經,見到塑畫的無量壽佛像,或親眼見到彌陀,必然會生起至誠恭敬的心,難逢難遇的心。對本經所說的因果事理,依正莊嚴,憶念不忘,依教奉行,至心精進,求願往生極樂。這樣的話,決定能得到很大的利益,可慶可賀!什麼大利?帶業往生,與佛同壽,與佛同證,還有别的比這個利益更大嗎?釋尊還說:不但後生得益,現世你就是我(佛)最親善的眷屬朋友,這是何其榮幸之至。反過來 說,你雖然聞到《本經》,而不信不行,不發願往生極樂,那便是釋尊的惡親友,也就是佛的冤家了。因此在《寶積經》中,釋迦世尊同樣教導其父王及七萬釋種,要信淨土法門,而且授記淨飯王及七萬親屬,命終都往生極樂,可與本經互相印證。

   最後五句,是會五乘同歸一佛乘,也是釋尊代諸佛總結稱歎本經,所以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設使大千世界,都充滿了大火,五乘修道眾生,你不用怕,必當衝過這火海,要去聽聞此不可思議的妙法。何以故?因為大火縱能燒毀你們的肉身生命,不能毀滅你們的法身慧命。如能聞到諸佛稱歎的本經,不論什麼人,會當信願念佛,往生成佛,廣度沉溺生死大海中的衆生,那還有什麼可惜可怕。孔子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世間的做人處世之道,尚且勝過生命;何況得聞《無量壽佛經》無量劫,不惜身命,成就無量功德,證得無上佛果,方便攝化衆生,同生極樂成佛的不可思議法門,那是如意珠,無價寶呀!

   「是故當發意」,這句應該是全部偈頌的總評,也是十方諸佛的總勸。前面已讚頌十方菩薩,共生極樂。得蒙彌陀授記作佛,必成有如極樂的淨土。更聞十方諸佛,讚頌往生西方能得五種殊勝利益。深信此經及佛智深廣無涯,幸得人身,既離三難,具足勝緣,不可再空過此生。所以當即立下堅固的誓願:真為了生脱死,發起上求下化的無上菩提心。欣求極樂,厭離娑婆,以深信願,稱念彌陀聖號,善業及其他功德,助成往生。即一生而頓脱苦輪,盡未來而普度群萌。設滿世界火,必過聞此法,必修淨土行。立誓自勉,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能如是發意立願,能如是至心精進,有因必有果,必然:「五乘衆生咸作佛,同歸如來一佛乘。十方菩薩共聚會,同入彌陀大願海。」諸佛如是評價,如是稱歎,如是勸勉,如是叮嚀!彌陀如是攝受,如是授記,如是成就。我也隨喜讚歎:凡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本節諸佛稱歎,及十方菩薩往生興供,聞法授記。舉此以西方淨土法門,乃九法界同歸於佛法界,與法華、涅槃所説,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當成佛之旨趣相同。更增前述三輩往生之人,求生西方聞法得記之信願。亦兼示求生淨土之正修行路:乃在「覺了一切法」,以下十二句。先達法性本來空寂,才能於身心世界,看得破,放得下,心得自在;始有了生死出輪迴的分,也才得不於淨土自生違礙。次建妙願,具諸功德,才能作得主,靠得穩,修得圓融,理事無礙;則不致於入偏空涅槃。當知往生淨土,要具二緣:(一)依法性中道實理。(二)須順其真俗二諦。今勸行者,理雖無生,事必有生,二諦道理,非無因緣,一切得往生也。是故《維摩詰經》云:「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又云:「雖觀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群生。」依此而修,乃在稱性之修。由有信願念行熏淨心故,淨心中現起彌陀依正,所見所生不在淨心以外,全是淨心之相,不壞空寂,不壞緣起,非是虛妄。淨心徧一切處,確有西方淨土及彌陀聖衆。世有執唯心淨土,不信西方淨土者。不知由心有穢淨,故土有穢淨,若無淨土,應無淨心,既無淨心,衆生永無成佛之事。既不疑淨心,

   陀佛者。不知未得淨心,終不成佛,若能念佛,方能淨心。汝看十方諸菩薩衆,若已 記今記當記,尚乃從十方佛國至彌陀佛國,承事如來,嚴淨國土,汝是何人,能超於此。更有雖聞此經,而自生卑劣,無意往生者。不知至心念一佛名,能除八十億劫生 死重罪,即得往生,佛有誠言,豈可不信。當知疑根即是罪根,信力才有福力。故諸佛一再提撕,重重勸勉,大衆珍重,莫負佛恩!

   本經會五乘同歸一乘一科,自三輩往生,至十方稱歎的偈頌完,約一千二百字,乃本經血脈,蓮宗骨髓,不可等閒視之。最好能熟讀背誦,隨時受持不忘,則法味無窮,身心踴躍,信願念行,著實有力,不往生者,無有是處。是故諸佛殷懃稱歎,其歎有三:(一)歎彌陀普為十方眾生,發願修行,久經長劫,力極功純,嚴成淨土,自致成佛,分身無量,接引衆生,方便攝化,令生彼國,授記成佛,所有因果,難思難說。(二)歎本經所說九法界(五乘)衆生,同生西方,面覲彌陀,皆當圓滿普賢行,究竟 菩薩道,盡未來劫,利樂有情,稱歎其得益,勝餘佛國。三歎本經血脈,蓮宗骨髓,無非「信願念佛往生」六字。令衆生厭離娑婆,欣求淨土,信願念佛也。令衆生念佛 而得往生也。令眾生往生而得永脫眾苦(二種生死)廣受法樂也。令衆生展轉化度一切眾生,直至同成佛道而後已也。

  • 丁二、較勝劣勸修往生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