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説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何不力爲善,念道之自然。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横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
《本經》從補處菩薩一科起,至彼國菩薩功德止,共有五節,都是釋尊為我們介紹,極樂淨土的勝人勝事,使五濁衆生,正飢寒而聞飽暖之鄉,處暗室而見光明之境,豈不身心踴躍,欣求往生。本節勸進往生,更明世尊悲心徹骨,恐後世業重凡夫,聞而不信,信而不修。特再略擧彼國依正殊勝,以勸欣求;並詳擧此間三毒過患,以勸厭捨。因為欣厭二門,是往生淨土的不二要訣。凡信願念行四門,都要具足欣厭;就是離苦得樂,轉凡成聖,生死與涅槃,煩惱與菩提,亦皆不離欣厭二法。若無欣厭,則不能得到彌陀本願攝受往生的利益,也就不符釋迦世尊宣說淨土法門的悲心。如《法華經》說:「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予汝。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 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白牛車。」這與《本經》舉彼國依正殊勝,以勸五濁衆生,欣求往生,同一意趣。《法華》又説:「如來則為一切世間之父,而生三界朽故火宅,為度眾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闇蔽三毒之火。見諸衆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著追求故,現受衆苦,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衆生没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 ,亦不生厭,不求解脫。雖遭大苦,不以為患。佛見此已,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勿貪粗敝色聲香味觸也,若貪著生愛,則為所燒。汝等速出三界,當得三 乘,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 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火宅,到無畏處,自惟財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 是諸衆生,皆是我子,等予大乘,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此亦與本經在下節擧此土三毒過患,以勸厭捨速出,其用意也完全相同。
「佛告彌勒及諸天人等」。這一句,是明示佛説淨土法門,是完全為後世凡夫衆生。彌勒是未來佛,故釋尊以末法眾生付囑他,要他以此欣、厭二門,勸進往生極樂普度群生。「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説。」這四句,重歎彼國菩薩功德無盡。「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這三句,重歎彼國依報種種勝妙「何不力為善」,至「壽樂無有極」。是正勸欣求往生。
「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這二句,擧因果自然,勸修念佛。力為善,是因。道自然,是果。應該努力去修善因,包括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無上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斷十惡修十善,至心回向,願生彼國。有如是善因,自然有三輩往生極樂,蓮華化生,得不退轉,一生成佛道的善果。我們人人本具的淨心,就像一湖寂靜的水。問君為何不用無量光明的彌陀佛日來照?你照你的心便有光明,你就能得極樂依正的殊勝果。我照我也有光明,我也能得。這是法爾的因果,所以説 念道之自然。反過來説,你不用佛日光明去照,而是起無明業風,吹動靜水,那必然 無窮的生老病死,種種苦惱的波浪生起來,這也是法爾的因果,自然的道理呀!此水中光明與水中波浪,都是本具;要現光明,或起波浪,必須藉日照或風吹來熏成。懂得此理,必然會努力為善,精進念佛。
「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這六句,是重勸進修,要理事無碍,至心精進。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是 指人人本具的淨心,真如實相的理體說。那是非常顯著,竪窮三際,上下古今都不會 變易的。而又如虛空的通達無碍,橫遍十方,没有邊際,世出世間一切法,該羅無外。既通達生佛平等的淨心,本來空寂、豎窮横編,無有時間相,也無空間相。依此理 體起時空無盡之事行,發時空無量之大願。這樣理事無碍,各自努力,勤修精進,不於三界朽宅而有貪著,不於極樂淨土而生違碍。那就必然能得「超絕娑婆去,往生安 樂國」的果報。
又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是指念佛行人,要很顯著的觀察繫念,極樂世界的 種種依正清淨莊嚴,没有此土三界上下的不同差别。而其國土又好此虛空的寬廣,無 有邊際,能夠容納十方無量往生的眾生。這種觀想繫念,要專一無間,著於自己的心目之間,了然洞達,如見面像。如《往生論》說:「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能夠如此用功,不論什麼人,必得横超三界,謝絕娑婆而去,上品上生安樂國土,這是重勸進修,要至心精進。
「横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這二句,是説只要能如上述從性起修,理事無碍,至心精進。必然横超斷截五惡道,毋須任何人去關閉諸惡道,而惡道自然關閉。所謂「禍福無門,唯人自召。」經中說:「心造天堂,心造地獄。」有無惡道,在人人的方寸之間啊!平常說三惡道,這裡為什麼説五惡道呢?今以娑婆五濁惡世,比對極樂清淨國土,所以此土三界之内,包括人天,也通稱為惡道,因人天仍有生死輪迴苦,故名五惡道。
「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這四句,再勸衆生要進修易行道,有願必生,不可再貪戀娑婆。昇道無窮極者,昇道是形容飛昇往生西方意。如《楞嚴經》云:「純想則飛,必生天上,若兼福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往生西方淨土法門,如虛空廣大,曰無極。如虛空永恒,曰無窮。但以衆生愚癡,樂著娑婆,不知出離,如法華火宅喻,是以日易往而無人。易往者,只要具足欣厭,有信有願,至心念佛,乃至十念一念,都可往生,這還有别的法門,比這樣更容易的嗎?無人者,少有其人修因,往生者少也。如智者大師臨終聽唱《無量壽經》題竟,而贊曰:「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能改悔者,尚得往生,況戒慧熏修,行道力故,功不唐捐,梵音聲相,實不誑人。」淨土法門,道勝行易,念佛為因,生淨土為果,有因必有果,隨汝念滿汝願,故曰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不但念佛可得生淨土,就是稱念觀音菩薩名號,也可往生極樂,與觀音菩薩同住同修,還有比這個更容易更好的嗎?
「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這四句經文,是欣羨壽樂,三勸進修。棄世事,勸我們要抛棄一切生死業,及人情面子,更要斷棄三毒十惡的世間常事。求道德,勸我們要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以世間的倫理道德,建立做人基礎。然後發菩提心,上求成佛之道,下積度生之德,以淨土法門,自行化他,願與一切眾生,求生極樂,同得成佛。這二句,上句正勸修厭,下句正勸修欣,以為淨土生因。得長生,樂無極,這二句,是明有此故有彼,法爾能得長生的涅槃果,極樂的菩提果,這是無上的佛果。
欲生淨土,必具欣厭。淨業行人,切不可有下列四種貪戀:一、持齋多年,一朝有病,便開葷食肉,希望延長壽命。二、長年念佛,臨終貪生怕死,没有欣厭之心。三、家親法眷,恩愛牽纏,難割難捨,無求出輪廻生死之心。四、無正知見,許願消災,求神算命,希望長生。此四中如有一種,那就不得往生。又切不可有三種疑惑:一、疑惑自己業障重,那能往生極樂淨土。二、疑惑自己功行淺,不能往生。三、疑惑阿彌陀佛不來接引,無法往生。如上所説四戀三疑,必須全部斷棄乾淨,才有往生之分。
本節勸具欣厭之心,求生極樂,是釋尊悲愍此土衆生,曠劫住此娑婆,貪於粗弊五欲,著於下劣依正。既無厭離之念,但增繫縛之緣。縱有熏修,鮮有克果。雖聞淨土法門,不信不修,或亦修行,貪求世福。以身居五濁,染境染心,互熏互現,諸多障碍,致修道難成。如《大集經》說:「後五百歲,億億人修行,鮮有一人得道,唯依念佛法門,得度生死。」又如《什阿含經》說:「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是故本師不厭其繁,三番四次,為大地衆生説明,極樂世界的種種殊勝,令見聞者,發起真實欣慕之心,作受生因。如前所説,人人本具法爾無漏種子,及智所熏新生種子,是得生淨土之因。吾人的真如淨心,雖然有法爾無漏清淨種子,但為無明障覆,極樂與彌陀,必依信願念行的新熏之力,熏令顯現。若無此新熏之功,終不得生淨土,見彌陀。故《觀經》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佛,即法爾無漏清淨種子。作佛,即智所熏新生種子。必須有欣求之心,才能作佛、見佛、成佛。後面經文,本師再以苦切語,説明此土的垢穢相,真是三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令衆生切實厭捨,成就出離心,若無此心,則不能横截五惡道也。所以非徹底厭離,不可能出三界。非精誠欣求,則生極樂無分。淨土三經一論,都教誡我們,必須以欣厭二門,具修往生資糧,離此别求,決不可得往生。吾人應善體佛意,在日用中,在方寸的心田中,切實栽培欣厭的種子,看破放下,提起念佛。如古德所作西方好的詞說:「娑婆苦,光影急如流,寵辱悲歡何日了,是非人我幾時休,生死路悠 悠。三界裡,水面一浮漚,縱使英雄功蓋世,祇留白骨埋荒坵,何似早回頭。西方好,我佛大慈悲,但具三心圓十念,即登九品越三祇,神力不思議。臨報盡,接引定無疑,普願眾生同繫念,金臺天樂共迎時,彈指到蓮池。」又有西方樂的歌說:「娑婆苦,娑婆苦風,娑婆之苦誰能數。無窮升降逐輪,插脚難憑多墮落;出没閻浮無法停頭顱改變成今古。何不及早念彌陀,免此娑婆苦。西方樂,西方樂,西方之樂全無作。自然生起念佛心,風吹樹網成天樂;辟支聲聞入一乘,人天善道無三惡。何不及 早念彌陀,領取西方樂。」
諸上善人!你們讀了如上的歌詞,有何感想?我想應該會有:一片歸心憑落日,萬端世事付浮雲吧!大家必須真實發起欣厭之心,立志今生必定要往生極樂,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同時要發願:盡未來際宏揚淨土法門,尤其要多多講説本經,令一切衆生,同修淨土,同生極樂,人人皆得壽樂無有極。這是釋尊再三叮嚀勸囑的,這樣做,如有不對,那是本師、彌陀及十方諸佛,乃至淨宗歷代祖師,古今宏揚淨土的大德,妄語騙衆生,誤衆生。大家想想,有這樣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