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語彌勒,世間如是,佛皆哀之。以威神力,摧滅衆惡,悉令就善。棄捐所思,奉持經戒,受行道法,無所違失,終得度世泥洹之道。
上來佛已詳述因果,現再總示佛意:無非欲使衆生知因識果,止惡行善,棄捐妄想執著,奉持經戒,可得度世涅槃。此可為一般高談心性,誤解空理之輩,當頭棒喝!亦是一些只求名利,不怕因果之佛弟子,贖命神方!今日一般佛弟子(年青者為多)怕談因果,認為迂腐,不合潮流。要講哲理,才算高明。豈非佛陀亦迂腐人,也不高明呢?假使要合潮流,則追求男女欲,及一切物質享受,種種妄想執著,乃為世人所思所欲;但無非愛見煩惱,生死根本。所以佛要以威神力,令衆生棄捐所思,摧滅衆惡,悉令就善。當知因果二字,乃世出世間,澈上澈下,轉凡成聖,了生脱死之不二法門,故世尊一再提示,實救世度人之寶筏也。
「世間如是,佛皆哀之。」這二句指娑婆世界,確實是有如前面所説三毒十惡。在佛的平等大悲心中,無分彼此,皆哀愍設法救拔之。真是佛光普照,慈航普渡。
「以威神力,摧滅衆惡,悉令就善。」這三句,是指佛出現世間,成佛說法,無非令衆生斷十惡行十善。什麼是佛的威神力呢?切莫誤會,佛也像什麼王爺、天公、恩主一樣的威神,作威作福,賞罰世人?也不可誤會,像天主那樣,能下冰雹,放洪水,摧滅人類。佛教不是一神教,多神教,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信我者得救,不信者下地獄。佛教是無我而慈悲的宗教,佛不能主宰人的行為因果,也不會執掌善惡的賞罰。如《遺教經》説:「佛如良醫,知病説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佛的威神力,即是五乘佛法,其中包含經、律、論,戒、定、慧。戒以滅衆生的身口惡業,定以摧衆生的五情六欲,慧以淨衆生的妄執邪見。還有就是佛的身、口、意三業,清淨無染,有大智大悲,不可思議的力用。能知衆生的種種根性欲念,應機施教,對症下藥,恰到好處,無不起死回春。凡有見佛聞法者,都能隨分就善得益。此名以威神力,摧滅一切惡因惡業惡果,悉令成就善因善果。例如佛説:能念佛者,即是人中芬陀利華,觀音勢至,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受持三皈、五戒、十善者,則得人天益,名為世間善人。受持十善,進修出世戒定慧者,能得三乘聖果益,名為出世聖人。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者,得成無上佛果益,名為聖中聖人。又如佛在《法華經》說:「我為如來,兩足之尊,出於世間,猶如大雲,充潤一切,枯槁衆生,皆令離苦,得安隱樂,世間之樂,及涅槃樂。」因此寄語發大心的佛弟子!我們學佛,宏法利生,切不可有半點貢高我慢的心態,以威勢凌人。尤其是出家菩薩,更要晨起三摸頭,我是剃髮染衣,以乞自活的人,當效法常不輕菩薩,視一切衆生,即是如來,謙恭承事,種種隨順,不得有絲毫作威作福的言行。
「棄捐所思,奉持經戒。」這二句,是説奉持經戒,自度度人,要無有執著。《金剛經》也說:「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離相度生,無住生心,這是佛説法的本意。《金剛經》又說:「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知我説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是故應棄捐所思的我人四相,法相非法相。如《中論疏》所說:「如來凡有所説,皆為息病,病息則語盡。如雹摧草,草死而雹消,不得復守言作解,還復成病,無得解脫。」吾人學佛修行,應當善體佛意,無所執著,不住空有。奉持經戒,而無人、法二執。隨緣度生,而無衆生相。上求佛道,而無成佛相。絕非執著空相,取斷滅空,不受持經戒,不度生,不成佛。
「受行道法,無所違失,終得度世泥洹之道。」這三句,是說法性本來空寂,因果絲毫不少。佛弟子信受奉行五乘菩提正法,應先了達諸法緣起性空,性空緣起,隨順真如淨心,止惡行善。這樣不違法性空寂,不失善惡因果,自他得益。又受行道法,無所違失者。即是修行十善業道的經法,盡形壽圓滿受持,没有違犯缺失。如是因,那決定有如是了脱生死,超出三界,最終獲得三乘涅槃的果報。絕對不會因果相違,也不會有因無果,失去落空。若能以所修十善,迴向淨土,必得往生極樂,一生圓滿佛果。若能迴向眾生,則能普利群萌,離苦得樂,同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