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二、重教修善
書籍目錄
甲一、懸談
乙五、知經力用
乙七、翻譯及弘傳
丙一、譯人及譯本
丙二、宏傳
甲二、正釋
乙一、序分
丙一、證信序
丁二、聲聞菩薩會集
戊一、聲聞衆
戊二、菩薩眾
己二、歎德
庚三、歎三祇修證
辛二、廣歎
丙二、發起序
丁三、世尊歎許說
戊二、讚歎如來
乙二、正宗分
丙一、上求
丁一、勝緣
丁二、勝行
戊一、法藏因地
戊二、至心精進 
戊三、發大誓願
己三、立誓勉求
戊四、積功累德
己二、別明積功累德
庚二、修莊嚴法身行
辛六、福慧雙修
辛七、離惡修善
十、依正殊勝
壬二、正報殊勝
丁三、勝果
戊一、法藏成佛
己一、所成佛身
戊二、國土寶嚴
己一、先明彼土所有
己二、次明彼土所無
戊三、光明無量
己一、釋尊讚歎
己二、見聞獲益
己四、重明聞光利益
戊四、壽命無量 
戊五、聖衆無量
戊六、七寶諸樹
己一、明樹體相
戊七、道場寶樹
己一、明道樹體量莊嚴
戊八、樂聲演法
戊九、堂舍樓觀
戊十、七寶浴池
己五、明池水功用
戊十一、衣食自然
戊十二、顔貌端正
戊十三、總歎莊嚴
戊十四、華光出佛
丙二、下化 〔下卷〕
丁一、會五乘同歸一乘 
戊一、三輩往生
己一、佛國攝生總示
己二、正明三輩往生
庚二、别明上輩
庚三、别明中輩
庚四、别明下輩
戊二、十方稱歎
己一、長行
己二、偈頌
庚三、頌諸佛稱歎
辛一、諸佛共歎
辛二、頌釋尊獨歎
丁二、較勝劣勸修往生
戊一、補處菩薩 
戊四、菩薩修持
己二、自行修
戊五、菩薩功德
己二、别歎
庚三、四智具足
己三、喻歎
己四、合法
戊六、勸進往生
庚三、擧癡過
辛一、擧癡相
辛二、明癡過
壬二、别明
三、勉離惡修善勸進往生
庚一、略勉徵問
戊七、勸修十善
己一、略擧五惡 
己二、詳釋十惡,勸修十善
庚一、殺生惡
辛二、明殺報
庚二、偷盜惡
辛三、明盜報 
庚三、邪淫惡
庚四、口業四惡 
辛二、明口惡報
庚五、意業衆惡 
己三、結說五惡
庚二、結說惡報
戊八、重重誨勉
己三、示佛悲懷
丁三、見彌陀示當明信 
丁四、說疑城誡勿生疑 
丁五、示化益十方往生
戊一、先明此土菩薩往生
乙三、流通分
丙一、歎經勸學
丙二、彰說利益 
丁二、得果益 
己二、重教修善

己二、重教修善


   佛言:汝今諸天人民,及後世人,得佛經語,當熟思之,能於其中,端心正行。主上爲善,率化其下,轉相敕令,各自端守。尊聖敬善,仁慈博愛,佛語教誨,無敢虧負。當求度世,拔斷生死衆惡之本,當離三塗無量憂怖苦痛之道。汝等於是廣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轉相教化,爲德立善。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爲善百歲。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爲自然,皆積衆善,無毛髮之惡。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爲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爲善者多,爲惡者少,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唯此間多惡,無有自然,勤苦求欲,轉相欺殆,心勞形困,飲苦食毒,如是惡務,未嘗寧息。

   「得佛經語,當熟思之,能於其中,端心正行。」這四句,是佛教誡佛弟子,要以聞思修三慧,而止惡行善。得聞諸佛所說的經語,信受無疑,没有自作聰明,横生大乘經是後人寫的邪見,即是成就聞慧。既得聞法信受,又當再三熟讀文句,詳細思惟其中義理,即能成就思慧。然後法隨法行,依經教中開示行法,先從端心正行,止惡行善下手。遠離「意業」的貪、瞋、邪見及妄想、執著,此名端心。遠理「身業」的殺、盜、邪淫,「口業」的妄言、惡口、兩舌、綺語,此名正行。以此伏斷十惡,修行十善便得三業清淨,障消智朗;則可證悟淨心,自利利人,福慧圓滿,此為成就修慧。 

   「主上為善,率化其下,轉相敕令,各自端守。」這四句,是教誡我們,不可獨善其身,要兼善天下,自度度人,同出輪迴,同得成佛。在家庭為家長,在學校為校長,在社會為首長,在一國為帝王總統。隨各人為主在上的身份,自己以身作則,止惡行善;再去表率教化,你所有的部下,人民,子女,學生等。你的下輩接受了佛法教化,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然後輾轉互相勅令他的親友部屬,效法照做。這樣便能由一家而至一村,由一村而至一鄉一省,乃至全國全世界,所有的人民,各自端心正行,遠離十惡,守持十善。那便是輪王出現,天下為公,世界大同,風調雨順民安樂,萬邦齊唱太平歌的實現。也就是人間淨土,十善化世的完成。

   「尊聖敬善,仁慈博愛,佛語教誨,無敢虧負。」這四句,是說十善化世的概略。在那種共同遵行十善的世界,人人都尊崇世出世間的一切聖賢,尊守古聖先賢的寶訓。敬重善因善緣,善人善事。大家都能居仁由義,具有慈悲的心腸,博愛的精神。為善不倦,見賢思齊。施不望報,改過崇善。內修孝悌,閑邪存誠,敦倫盡分。外積功德,諸惡不作,廣行方便。有無相濟,禍福與共。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信仰三寶,奉佛經教,專精修學。如佛教誨,不敢有違,受持佛戒,不敢虧負。

   「當求度世,拔斷生死衆惡之本,當離三塗無量憂怖苦痛之道。」這三句是說十善化世的功效,此乃略説,詳論請閱我前面所説十善要義。一人止惡行善,一人當可獲得拔除一切衆惡之根本,能斷除無始生死的根源,而度脫無始以來的生死大苦。所以南山律祖說:「此之十善,戒善之宗。」戒能防非止惡,清淨三業,三業已淨,生死即了。這是説十善,能除惡因、惡緣、惡法、惡業,人人行十善,那就人人皆拔斷生死衆惡之本。推廣到一國全世界,豈不是全世界的人,人人無量壽,五濁衆生咸作佛嗎?惡因已除,自然没有惡果,當無三惡道之名,何況有三惡道的事實;更脫離了無量憂愁恐怖,五痛五燒的惡報。豈不是能與極樂世界相同,其國衆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嗎?!

   「汝等於是廣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這五句,是佛誨勉我們:珍惜人身,莫使空過,以十善為根本,六度為枝葉,乃有無上菩提的 華果。於是者,指在這娑婆世界,處於減劫的後期,那是最惡劣的時間與環境。如能修行十善業的話,那你可廣多積集,世出世間一切功德善根。為什麼?《十善業道經》不是說:「十善有如大地,一切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所以有了十善的根本,然後進修:布恩施惠的施度,三乘聖道所遮禁的戒度,以及忍辱精進,一心智慧的四度。如此十善為基,六度齊修,便可莊嚴國土,成熟衆生,能得上輩往生極樂,疾成佛道。這是世尊重教修善的究竟意趣。

   「轉相教化,為德立善。」這二句,是說淨業行人,不可自了,必須化他,與《觀經》三福的勸進行者相同。展轉互相,教導化度,有緣眾生。使共同修集,六度萬行的功德,建立十善化世,同生淨土的基礎。

   「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這四句,是世尊誨勉我們:學佛修行,以正心正意,三業清淨為根本。此與儒家的正心誠意,大致相同,此為做人處世,以及修行的要訣。如何正心正意呢?首先必須言行相符,表裡一致,即是至誠,老實。其次要親近善知識,即是良師,益友。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唯識家名為熏習。然後以聞、思、修三慧,精進專修戒、定、慧三學,或一向專念無量佛。便能去除種種煩惱妄想惡習,恢復本心的清淨無染,顯發自心的智慧光明,證入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如虛空的心性,無一切妄想攀緣分别的心意,名為正心正意。也就是親證無量光,無量壽的自性彌陀,與十方三世一切佛,同一鼻孔出氣,這才是究竟的正心正意。

   當知:所謂正心正意,其體則為「是心是佛」,乃人人本具的自性清淨心。離一切相,即一切法,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不可思議,唯證方知。其用則為「是心作佛」,妙用無量無邊,無著無礙。百千法門不離方寸,恒沙功德盡在心源。妙哉!此心善哉!佛法。

   如何清淨三業呢?簡要來説,就是齋戒清淨。受持在家出家的戒法,嚴淨毘尼,無有毀犯,則身口二業清淨。心念無邪知、邪見、雜念煩惱,此名為齋;又内心能齊等於聖賢,亦名為齋,則意業清淨。所謂: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佛在戒經中也說:「善護於口言,自淨其志意,身莫作諸惡,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是故齋戒清淨,便能清淨三業。

   誠能如上所說,正心正意,齋戒清淨,雖然時間很短,只有一日一夜,那他所得的利益受用,勝在極樂世界為善百歲。為什麼?彼國衆生,多是一生補處菩薩,具足種種善法功德,原已明心見性,生死已了,淨如蓮華,毋須齋戒清淨來對治。所有作為,無為自然,無非任運度生,而心無所得。唯有五濁惡世的衆生,心有所得,三業不淨,境緣垢惡,必須用正心正意,齋戒清淨的功行,才能了生脱死。約此土衆生,以了生死為急務來説,一日一夜能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便可超出生死輪廻,勝在極樂為善百歲,無有生死輪迴可出。再說,娑婆惡世,能得行善,極樂世界無惡,那能行善?善惡是對待之稱,無惡何來善名。又心有所得,才有勝劣可言,彼國衆生,心無所得,則無勝劣之分。是故此土行善一日,勝於極樂世界百歲者,完全就娑婆衆生說。切勿誤解經意,不求往生,自失勝益,其復尤誰?

   「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為自然,皆積衆善,無毛髮之惡。」這五句,是世尊為我們說出其所以然。彼佛是指無量壽佛,國土是指極樂世界。無為自然,是說極樂衆生,依正兩報,皆自然稱合於無為法性。正報則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依報則衣食用物,自然具足,隨意而有。如本經前面所說,彼佛國土,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故曰無為自然。所謂皆積衆善,無毛髮之惡者,即是前面較勝劣勸修往生一科,前五節所述,都是所積衆善功德,無一善不圓,無毛髮之惡不盡。像這樣具有常樂我淨的大涅槃境界,那還須要齋戒清淨,那還有善惡對待之名,又如何去比較勝劣呢?佛所以説,汝等能於娑婆惡世,行善一日一夜,勝在極樂為善百歲者。就好比,貧苦人能得一塊金錢,可以生活無憂。而富貴人,珠寶滿倉,都一無所用。又好比,在飢荒的年頭,糟糠勝過黄金,能延性命故。此土行善一日,有如貧人得金,荒年值糠,所以勝過極樂為善百歲。雖然勝彼,貧子誰不願生富貴之家,荒年誰不願有豐足之世。吾人念佛求生極樂,正如窮子生富家,荒年換盛世,何樂不為?因為此土衆惡充滿,有善可修,有惡可斷,如能止惡行善,那就難得可貴。極樂是淨水出蓮,娑婆是火中生蓮,當然是超勝希有了。娑婆衆生升墜的關頭,就在能否止惡行善,所以大悲世尊,一再勸勉我們要斷十惡修十善。佛陀誨我諄諄,佛子豈可聽之渺渺,無動於心?

   「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這二句,是比例推廣,以顯此土修十善業,最為可貴。諸佛國土,皆是富貴人家,珍寶無奇。唯有貧子得寶,真是千載難逢。

   「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為善者多,為惡者少,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這六句,正是說明富貴人家,福德自然,無有貧乏,少有惡事。

   「唯此間多惡,無有自然,勤苦求欲,轉相欺殆,心勞形困,飲苦食毒,如是惡務,未嘗寧息。」這八句,正是形容貧子的處境。唯此娑婆世界,多行十惡,少修十善,正與諸佛國土相反。諸佛世界無為自然,而此土相對的是無有自然;就是没有常樂我淨,没有善的因緣果報等十如是。這十如是,乃法爾自然因果,故曰無有自然。勤苦求欲,即是貪,也就是前説殺、盜、邪淫三惡業。轉相欺詐危害(殆),即是瞋,也就是前說妄言、惡口、兩舌、綺語四惡業。心勞形困,飲苦食毒,即是癡,也就是前說意業十一種惡相。如是惡務,是總指前説十惡業,及其五痛五燒的惡報。此土茫茫衆生,無不從生至死,皆為衣食男女作惡不休,弄得身心交瘁,此名心勞形困。飲苦即是五痛的現報,食毒即是五燒的後報。五惡五痛五燒,展轉相生,從無始以至今生,由現在又至没有終點的未來,故日未嘗寧息,即是三際流轉,生死無窮。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