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五、彌勒奉行
書籍目錄
甲一、懸談
乙五、知經力用
乙七、翻譯及弘傳
丙一、譯人及譯本
丙二、宏傳
甲二、正釋
乙一、序分
丙一、證信序
丁二、聲聞菩薩會集
戊一、聲聞衆
戊二、菩薩眾
己二、歎德
庚三、歎三祇修證
辛二、廣歎
丙二、發起序
丁三、世尊歎許說
戊二、讚歎如來
乙二、正宗分
丙一、上求
丁一、勝緣
丁二、勝行
戊一、法藏因地
戊二、至心精進 
戊三、發大誓願
己三、立誓勉求
戊四、積功累德
己二、別明積功累德
庚二、修莊嚴法身行
辛六、福慧雙修
辛七、離惡修善
十、依正殊勝
壬二、正報殊勝
丁三、勝果
戊一、法藏成佛
己一、所成佛身
戊二、國土寶嚴
己一、先明彼土所有
己二、次明彼土所無
戊三、光明無量
己一、釋尊讚歎
己二、見聞獲益
己四、重明聞光利益
戊四、壽命無量 
戊五、聖衆無量
戊六、七寶諸樹
己一、明樹體相
戊七、道場寶樹
己一、明道樹體量莊嚴
戊八、樂聲演法
戊九、堂舍樓觀
戊十、七寶浴池
己五、明池水功用
戊十一、衣食自然
戊十二、顔貌端正
戊十三、總歎莊嚴
戊十四、華光出佛
丙二、下化 〔下卷〕
丁一、會五乘同歸一乘 
戊一、三輩往生
己一、佛國攝生總示
己二、正明三輩往生
庚二、别明上輩
庚三、别明中輩
庚四、别明下輩
戊二、十方稱歎
己一、長行
己二、偈頌
庚三、頌諸佛稱歎
辛一、諸佛共歎
辛二、頌釋尊獨歎
丁二、較勝劣勸修往生
戊一、補處菩薩 
戊四、菩薩修持
己二、自行修
戊五、菩薩功德
己二、别歎
庚三、四智具足
己三、喻歎
己四、合法
戊六、勸進往生
庚三、擧癡過
辛一、擧癡相
辛二、明癡過
壬二、别明
三、勉離惡修善勸進往生
庚一、略勉徵問
戊七、勸修十善
己一、略擧五惡 
己二、詳釋十惡,勸修十善
庚一、殺生惡
辛二、明殺報
庚二、偷盜惡
辛三、明盜報 
庚三、邪淫惡
庚四、口業四惡 
辛二、明口惡報
庚五、意業衆惡 
己三、結說五惡
庚二、結說惡報
戊八、重重誨勉
己三、示佛悲懷
丁三、見彌陀示當明信 
丁四、說疑城誡勿生疑 
丁五、示化益十方往生
戊一、先明此土菩薩往生
乙三、流通分
丙一、歎經勸學
丙二、彰說利益 
丁二、得果益 
己五、彌勒奉行

己五、彌勒奉行


   於是彌勒菩薩,合掌白言:佛所説甚善,世人實爾。如來普慈哀愍,悉令度脱,受佛重誨,不敢違失。

   彌勒菩薩,是此土的後補佛。當時聽了釋迦世尊重重誨勉以後,從座而起,合掌禀白說:聽佛所說五惡五痛五燒的情形,説得太好太真實了,一點也不錯,世間的人,確實如是。又聽佛説了,念佛往生西方淨土法門,是普渡衆生的慈航,這也真實不虛,甚善甚妙,不可思議。這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的如來,格外施恩,普施衆生,大慈與樂,哀愍衆生,大悲拔苦。悉令衆生,皆能斷惡修善,念佛往生,度脫生死,同成佛道。我彌勒今天受佛這麼重重誨勉,就好像孤子奉父母遺囑,絕對不敢違背忘失。從現在一直到我將來下生成佛,龍華三會説法,都要照佛所囑,化導一切人天大衆,修行十善,憶念彌陀,求生西方,離苦得樂,究竟成佛。

   講到這裡,我非常慨嘆!今日有些佛弟子,信受弘揚彌勒淨土,而又多方詆毀西方淨土。讚説此易彼難,此近彼遠,似是而非。既不明心性,又不遵聖教。有如大顛和尚呵責韓愈的話,蜀犬吠日,潑婦罵街,實可悲憐。一般初機信士,或對西方淨土法門,未加研究,未聞《本經》的蓮友,難免受其影響,自誤誤人,為害匪淺。所以我希望大家,普徧讀誦宏揚《無量壽經》,使人人知道,彌勒菩薩,尚且奉行代表西方淨土法門的《本經》,立誓:受佛重誨,不敢違失。我是何人,豈敢違背。務使邪見消除,正法昌隆,衆生得度,諸佛歡喜!彌勒更歡喜!這是我馨香所祝禱者也。同時我要奉告求生彌勒淨土的大德,即使你生到兜率內院,拜見了彌勒菩薩,他必定勸你稱念彌陀,往生極樂。為什麼?他要你早出輪廻生死,早得阿鞞跋致,早一點成佛。不要等候再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跟他下生人間,參加龍華三會聽法,然後證果。而且彌勒菩薩,也才不致於對佛妄言:受佛重誨,不敢違失。當知《無量壽經》是十方諸佛共同護念的經。彌陀名號,是十方諸佛共同稱歎的名號。極樂世界,是十方諸大菩薩共同往生的淨土。你豈可惡意誹謗,造無間業。

   本節以明釋尊重重誨勉,可謂悲心徹骨矣!先説事理正教吾人止惡行善,精心求度。次顯佛陀出世悲懷,後懸記佛滅法衰,勉轉相教誡,共出輪廻,同生淨土。須知極樂淨土,即至善之地。求生淨土,乃止於至善之功。不入淨土之門,善不可得而圓惡不可得而盡。何以故?衆生無始積習,熏染識田,結成五濁,如不淨器,糞蛆滿中,少加洗滌,便盛美食,臭穢如故。生淨土已,見佛聞法,證無生忍,既杜惡源,亦獲善本。然後回入娑婆,宏宣正教,攝諸衆生,同生極樂,是為善與人同;可謂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也。本經下化第二科,較勝劣勸修往生,共有七節。前五節,舉彼國勝妙,教修欣求。後二節,多舉此土惡劣,教修厭捨。以欣、厭二門,為往生西方淨土之不二法門故。是以世尊苦口婆心,再三叮嚀,勸修欣、厭二門,及發菩提心為因,以至心念佛,往生極樂,得一生補處為果,以行十善業為助緣。如是三法,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乃淨土法門的心要。捨此門,五濁衆生,不易了生脫死,離苦得樂。離此法,三世諸佛,不能普度有情,皆令得道。

   問:禪宗六祖曰:不思善不思惡,與此經何以不同?答:有善乃對惡而言,不思善惡乃就真如而說。世間緣起萬法屬有善有惡,萬法之性即是空性,故善惡不立。此真如空性,乃無善之善,循周法界,寂爾無名,斯為至善。六祖指真如説,故曰不思善惡。此經就緣起有善有惡説,故須修善。假如口但説空,行在有中,惡業熾然,妄稱無有善惡,乃是行尸走肉,一闡提輩,佛所不度也。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