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一、六通自在
書籍目錄
甲一、懸談
乙五、知經力用
乙七、翻譯及弘傳
丙一、譯人及譯本
丙二、宏傳
甲二、正釋
乙一、序分
丙一、證信序
丁二、聲聞菩薩會集
戊一、聲聞衆
戊二、菩薩眾
己二、歎德
庚三、歎三祇修證
辛二、廣歎
丙二、發起序
丁三、世尊歎許說
戊二、讚歎如來
乙二、正宗分
丙一、上求
丁一、勝緣
丁二、勝行
戊一、法藏因地
戊二、至心精進 
戊三、發大誓願
己三、立誓勉求
戊四、積功累德
己二、別明積功累德
庚二、修莊嚴法身行
辛六、福慧雙修
辛七、離惡修善
十、依正殊勝
壬二、正報殊勝
丁三、勝果
戊一、法藏成佛
己一、所成佛身
戊二、國土寶嚴
己一、先明彼土所有
己二、次明彼土所無
戊三、光明無量
己一、釋尊讚歎
己二、見聞獲益
己四、重明聞光利益
戊四、壽命無量 
戊五、聖衆無量
戊六、七寶諸樹
己一、明樹體相
戊七、道場寶樹
己一、明道樹體量莊嚴
戊八、樂聲演法
戊九、堂舍樓觀
戊十、七寶浴池
己五、明池水功用
戊十一、衣食自然
戊十二、顔貌端正
戊十三、總歎莊嚴
戊十四、華光出佛
丙二、下化 〔下卷〕
丁一、會五乘同歸一乘 
戊一、三輩往生
己一、佛國攝生總示
己二、正明三輩往生
庚二、别明上輩
庚三、别明中輩
庚四、别明下輩
戊二、十方稱歎
己一、長行
己二、偈頌
庚三、頌諸佛稱歎
辛一、諸佛共歎
辛二、頌釋尊獨歎
丁二、較勝劣勸修往生
戊一、補處菩薩 
戊四、菩薩修持
己二、自行修
戊五、菩薩功德
己二、别歎
庚三、四智具足
己三、喻歎
己四、合法
戊六、勸進往生
庚三、擧癡過
辛一、擧癡相
辛二、明癡過
壬二、别明
三、勉離惡修善勸進往生
庚一、略勉徵問
戊七、勸修十善
己一、略擧五惡 
己二、詳釋十惡,勸修十善
庚一、殺生惡
辛二、明殺報
庚二、偷盜惡
辛三、明盜報 
庚三、邪淫惡
庚四、口業四惡 
辛二、明口惡報
庚五、意業衆惡 
己三、結說五惡
庚二、結說惡報
戊八、重重誨勉
己三、示佛悲懷
丁三、見彌陀示當明信 
丁四、說疑城誡勿生疑 
丁五、示化益十方往生
戊一、先明此土菩薩往生
乙三、流通分
丙一、歎經勸學
丙二、彰說利益 
丁二、得果益 
庚一、六通自在

庚一、六通自在


   得深禪定,諸通明慧,遊志七覺,修心佛法。

   依智者大師在禪波羅蜜中説,菩薩修禪波羅蜜,有觀、鍊、薰、修四種,由淺入深。一、觀禪:即是八背捨為初入,八勝處為中行,十一切處為成就。通觀法相,而得滅受想定,故名觀禪。二、鍊禪:即將九次第定的四禪八定,鍊有漏成無漏,除諸間什污穢,故名鍊禪。三、薰禪:即獅子奮迅三昧,於前九次第定,使得入出皆可次第無間,如獅子能進能退,隨意自在。行者能遍薰諸禪,悉使通利,轉變自在,隨意能成,如薰皮使熟,故名薰禪。四、修禪:即超越三昧,是以前所修諸禪,皆能近遠超入超出,自在無碍,如初禪超入滅盡定。功德最深,故又名頂禪。另有一說:以八背捨總觀四念處,名觀禪。以九次第定鍊四念處,名鍊禪。以奮迅三昧薰習四念處,名薰禪。以超越三昧修四念處,名修禪。彼國菩薩得此四種,尚有首楞嚴三昧,佛華嚴三昧,法華三昧,觀佛三昧,念佛三昧等,亦皆證得,故名得深禪定。已得深定,法爾有無漏的諸通明慧,如六通三明,及得道慧見真諦,得道種慧見俗諦,得一切智智見中道第一義諦,理事圓融,真俗無碍,神通自在。如《往生論》説:「觀彼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德成就應知。一者,於一佛土身不動搖,而遍十方種種應化,如實修行常作佛事,開諸衆生淤泥華故。二者,彼應化身,一切時不前不後,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衆生,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除一切眾生苦故。三者,彼於一切世界無餘,照諸佛會大衆無餘,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讚佛諸功德,無有分别心。」

   遊志七覺者,遊是入,志是住,即入住於七菩提分法:擇法、精進、喜、輕安、念、定、捨。以智慧揀擇佛法的大小、權實、偏圓、真偽名擇法分。以勇猛心離邪惡行,修真善法名精進分。已修心得法樂名喜分。已得法樂,能除身心麤重,而得身心輕利安適,名輕安分。常使定慧均等不忘名念分。使心住一境不散亂名定分。捨所修法的一切虛妄錯謬,住於真如淨心,而不取一心之相,名行捨分。以此七分法,修行止觀,對治昏、掉二病,令定慧增進,直至成佛。

   修心佛法者,此有兩說:一、約證果說,修心圓滿,轉賴耶識為本覺智,了三界由心所起,知三世一切佛法,即自心現量。自心即佛法,故能淨一切衆生國土,能入一切古今時劫,是為修心佛法。二、約修因說,即以七菩提分法,大乘止觀法門而修其心。更以前面所說,如何修心方法,善巧修治其心,依止自性清淨心,而修六度萬行,故名修心佛法。彼國菩薩,雖有世間及二乘的禪定、神通、智慧,但不以此為滿足。能以一心萬行,萬行一心的大乘止觀,上求下化,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同依信願念行四門而修其心,依戒定慧三無漏學而治其心,能令一切眾生,同生極樂,同成佛道,人人皆得三學圓滿,六通自在。三學是體,六通是用。四門是因,成佛是果。體用因果,法爾不離。這是一切菩薩修行成佛的榜樣,是故華嚴末後,悉以十大願行,導歸極樂,圓滿菩提。當知,彼國菩薩,能得六通自在,及三學具足,是善能以佛法修心,以淨土法門自行化他,非是耽空住寂,見異思遷。更得彌陀本願第五至第十一,第卅九等願的攝受,故得成就如是功德。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