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二、喻用德自在
書籍目錄
甲一、懸談
乙五、知經力用
乙七、翻譯及弘傳
丙一、譯人及譯本
丙二、宏傳
甲二、正釋
乙一、序分
丙一、證信序
丁二、聲聞菩薩會集
戊一、聲聞衆
戊二、菩薩眾
己二、歎德
庚三、歎三祇修證
辛二、廣歎
丙二、發起序
丁三、世尊歎許說
戊二、讚歎如來
乙二、正宗分
丙一、上求
丁一、勝緣
丁二、勝行
戊一、法藏因地
戊二、至心精進 
戊三、發大誓願
己三、立誓勉求
戊四、積功累德
己二、別明積功累德
庚二、修莊嚴法身行
辛六、福慧雙修
辛七、離惡修善
十、依正殊勝
壬二、正報殊勝
丁三、勝果
戊一、法藏成佛
己一、所成佛身
戊二、國土寶嚴
己一、先明彼土所有
己二、次明彼土所無
戊三、光明無量
己一、釋尊讚歎
己二、見聞獲益
己四、重明聞光利益
戊四、壽命無量 
戊五、聖衆無量
戊六、七寶諸樹
己一、明樹體相
戊七、道場寶樹
己一、明道樹體量莊嚴
戊八、樂聲演法
戊九、堂舍樓觀
戊十、七寶浴池
己五、明池水功用
戊十一、衣食自然
戊十二、顔貌端正
戊十三、總歎莊嚴
戊十四、華光出佛
丙二、下化 〔下卷〕
丁一、會五乘同歸一乘 
戊一、三輩往生
己一、佛國攝生總示
己二、正明三輩往生
庚二、别明上輩
庚三、别明中輩
庚四、别明下輩
戊二、十方稱歎
己一、長行
己二、偈頌
庚三、頌諸佛稱歎
辛一、諸佛共歎
辛二、頌釋尊獨歎
丁二、較勝劣勸修往生
戊一、補處菩薩 
戊四、菩薩修持
己二、自行修
戊五、菩薩功德
己二、别歎
庚三、四智具足
己三、喻歎
己四、合法
戊六、勸進往生
庚三、擧癡過
辛一、擧癡相
辛二、明癡過
壬二、别明
三、勉離惡修善勸進往生
庚一、略勉徵問
戊七、勸修十善
己一、略擧五惡 
己二、詳釋十惡,勸修十善
庚一、殺生惡
辛二、明殺報
庚二、偷盜惡
辛三、明盜報 
庚三、邪淫惡
庚四、口業四惡 
辛二、明口惡報
庚五、意業衆惡 
己三、結說五惡
庚二、結說惡報
戊八、重重誨勉
己三、示佛悲懷
丁三、見彌陀示當明信 
丁四、說疑城誡勿生疑 
丁五、示化益十方往生
戊一、先明此土菩薩往生
乙三、流通分
丙一、歎經勸學
丙二、彰說利益 
丁二、得果益 
庚二、喻用德自在

庚二、喻用德自在


   猶如大乘,運載群萌,出生死故。猶如重雲,震大法雷,覺未覺故。猶如大雨,雨甘露法,潤衆生故。如金剛山,衆魔外道,不能動故。如梵天王,於諸善法,最上首故。如尼拘類樹,普覆一切故。如優曇鉢華,希有難遇故。如金翅鳥,威伏外道故。如衆遊禽,無所藏積故。猶如牛王,無能勝故。猶如象王,善調伏故。如獅子王,無所畏故。

   此科共有十二喻,都是借此土衆生所尊重之物,譬喻彼國菩薩的用德自在希有。茲先將十一種物簡略說明:(一)大乘,即是大車。(二)重雲,即是密雲。(三)金剛山,又名金剛圍山,即小世界最外圍繞的一重山。梵語斫迦羅,舊譯云鐵圍山,新譯云金剛山。常有光明,故亦名光明山。堅密牢固,金剛寶所成,難可破壞。另有一說,金剛山即須彌山,如《維摩經註》及《華嚴探玄記》所説。四梵天王,色界初禪天有梵衆、梵輔、大梵之三天。其大梵天,稱為梵天王,名尸棄,此云最上。以修火光定,斷欲界惑。梵者,離淫欲而清淨之謂。梵王深信正法,每逢佛出世,必最初請轉法輪,常住佛之右邊,手持白拂,非是波羅門教所説的梵天。(五)尼拘類樹,此云縱廣樹,亦云無節樹,因此樹端直無節,圓滿可愛,離地三丈餘,方有枝葉,中國無此樹。(六)優曇鉢華,此云靈瑞華,三千年一現,現則金輪王出世。此華產於喜馬拉雅山麓,樹幹高丈餘,葉有四五寸,花細隱於如拳的花托中,故誤以為無花植物。(七)金翅鳥,梵語迦樓羅,八部眾之一。翅羽金色,兩翅廣三百六十萬里,居須彌山下,常取龍為食。如《六十華嚴經卅六卷》說:「譬如金翅鳥王,飛行虛空,以清淨眼觀察大海龍王宮,奮勇猛力,以左右翅搏開海水,知龍男女有命盡者而撮取之。如來亦復如是,以佛眼觀法界一切眾生,有善根熟者,以止觀兩力,搏開生死大海,除滅一切妄想顛倒,安 立如來無碍之行。」。(八)衆遊禽,即衆鳥飛空,所謂鳥過長空,不留痕跡,故曰無所藏積。(九)牛王,牛中最勝者。《勝鬘經》曰:「如牛王,形色無比,勝一切牛。」(十)象王,象中之王,經中常以喻佛,佛為調御丈夫,故曰善調伏。(十一)獅子王,即獸中之王。吼聲達數里,群獸聞之,無不懾伏。亦喻佛,於一切法自在無畏。如《法苑珠林》說:「佛有八十種好相,進止如象王,行步如鵝王,儀容如獅王。」經中常以佛說法,如獅子吼。傳燈錄曰:「釋迦佛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大乘喻,喻度生自在。彼國菩薩,修行大乘菩薩道,既能自度,亦能度無邊衆生,由生死此岸至佛果大涅槃彼岸。好比一個最好大車,能載衆物,由此處至彼處,這是度生的功用。如《法華經譬喻品》說:「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高廣衆寶莊校,周市欄楯,四面懸鈴,又於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什寶而嚴飾之,寶繩交絡,垂諸華纓,重敷婉筵,安置丹枕,駕以白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又多僕從,而侍衛之。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財富無量 …… 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予諸子等,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予之。」再者,譬如車能運行不息,由始點至終點。以喻彼國菩薩從佛聞大乘法,即信大法,解大義,發大心,趨大果,修大行,證大道。如《法華經譬喻品》說:「若有衆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衆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是諸眾生,皆是我子,等予大乘,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彼國菩薩,亦復如是,皆以大乘法,自度度人,悉皆成佛。

   重雲、大雨兩個喻,喻説法自在。如密雲垂布,必有大雷大雨。此喻彼國菩薩,成就無量真實功德,應現十方無量世界,説法無碍,稱合衆生根性,能予衆生一切智慧,覺未覺者,度未度者,皆得同成佛道。如《法華經藥草喻品》說:「我為如來,兩足之尊,出於世間,猶如大雲,充潤一切,枯槁衆生。皆令離苦,得安隱樂,世間之樂,及涅槃樂。我為世尊,無能及者,安隱衆生,故現於世,為大衆說,甘露淨法。其法一味,解脫涅槃。常為大乘,而作因緣,恒為一切,平等說法,如為一人,衆多亦然。常演說法,曾無它事,去來坐立,終不疲厭,充足世間,如雨普潤。佛所說法,譬如大雲,以一味雨,潤於人華,各得成實。」彼國菩薩,亦復如是,說大乘妙法,名為震大法雷。啟迷歸覺,同得淨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名覺未覺故。宏宣淨土法門,即是雨甘露法。甘露為不死之藥,生西方永離生死故。三根普被,名為潤衆生故。

   金剛山,喻伏斷自在。金剛最利最堅。以喻彼國菩薩成就權實二智,明利無比,自行化他,都能斷一切煩惱惡業苦報。又能生世出世間一切善法,成就最堅實的功德。又金剛山者,巍巍不動之貌,以喻彼國菩薩,具足福慧二嚴,樹立一切智幢,高妙無比,一切衆魔外道,及世間百家異術,無能推動其分毫,皆為菩薩福慧所降伏。再者,西方淨土,依正常然,無衰無變,就好比金剛山,巍巍不動。衆魔外道,根本没有,何況要動它。就是此土的三災八風,彼國也没有,所以不為一切所動。

   梵天王,喻生善自在。梵天王離欲清淨,在我們這個多欲的穢土,他是於諸善法,最上最勝的了。彼國菩薩,已證淨心,已得六通自在,五眼圓明,四智具足,能生世出世間一切善法,凡大智大悲,大願大行,自利利他的一切善法,隨意自在,要有都有。如前别歎的經文説,清白之法,具足圓滿。清白之法,即是善法,具足圓滿,那當然是最上首。

   尼拘類樹喻,喻大悲自在。尼拘類樹,能為很多熱惱衆生作覆蔭,令得清涼。此喻彼國菩薩,有大悲心,能普為十方無量生死熱惱衆生,而作救護庇蔭。如觀音菩薩,普門示現,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令其往生淨土,離苦得樂,了生脱死。

   靈瑞華喻,喻大智自在。靈瑞華,久久一現,即是喻佛智。此智乃經三祗修證才有,所以希有難遇。彼國菩薩,皆是一生補處,當然具有如佛的大智。能自覺覺人,同得成佛,這是希有難遇呀!又彼國菩薩,自行化他,皆以淨土法門,此中因果道理,唯佛智能知能說。衆生有緣,得遇淨土法門,真是有如盲龜遇浮木孔,更是希有難逢。此六七兩喻,即喻悲智希有自在,無生不度。

   金翅鳥喻,喻大力自在。金翅鳥有大威力,能撥海撮龍。此喻彼國菩薩,有大威力,能降伏一切天魔外道,能除滅一切衆生的種種妄想顛倒,令離三途六道,安立一切衆生,於西方淨土,入不退地。如《觀經》說:「大勢至菩薩,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從下方金光佛剎,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剎,於其中間,無量分身無量壽佛,分身觀世音,大勢至,皆悉雲集極樂國土,畟塞空中,坐蓮華座,演說妙法,度苦眾生。」又如《楞嚴經勢至圓通章》說:「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衆遊禽喻,喻大行自在。彼國菩薩,自行化他,皆如鳥過長空,不留痕跡。即是無我我所,離相度生,無住生心,所有大行,一切自在無碍。有如《華嚴經》說:「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衆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俗話也説:「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彼諸菩薩,證悟諸法畢竟空性,但不耽空證滅;以後得方便智,從空出假,應現十方,廣作佛事,而無住無著,無不成就。無住即無藏,無著即無積,故曰無所藏積。有如飛鳥在太空遊行,要東便東,要西便西。古人形容:鳥過長空,影沉寒水,一切如幻如影。此乃居無為之理體,作有為之佛事。

   牛王喻,喻形色自在。牛王在一切牛中,形色最勝。此喻彼國菩薩,形色無有不 同,皆同一紫磨金色,皆有卅二相,八十隨形好,在一切菩薩中,形色最勝,没有可超勝他的。就好比轉輪聖王,於世間最勝,能為衆人所敬仰。彼諸菩薩,亦復如是,於世間最勝,能為一切衆生所歸投敬仰,信受教化。經中有以佛譬喻為牛王,象王,獅子王,即是此意。

象   王喻,喻行願自在。如前總歎的經文説:究竟一切菩薩所行,具足成就無量功德,這就名為普賢之德。極樂世界菩薩,皆如普賢菩薩,具有行願自在無碍。佛為法王,是好比象中之王。一切大菩薩,好比象,所以一般稱讚佛弟子為法門龍象。佛於一切法得自在,能善巧方便調伏衆生,皆令得道,故佛又名調御丈夫。彼諸菩薩,亦復如是,相等於佛,善於調伏衆生。如《行願品》說:「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衆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彼國菩薩,皆如普賢,以十大行願,導歸極樂,圓滿菩提,故得成就行願自在,於十方世界生死苦海中,時空無盡,拔濟衆生,同生西方,同成佛道。這真如佛,最為善巧調御衆生了。

   獅子王喻,喻無畏自在。獅子一吼,百獸震驚。此喻彼國菩薩,成就佛及菩薩的四無畏(已於序分中說過),故能如獅子王,一切無所畏。華嚴三聖,文殊坐獅子,普賢坐白象,就是用來代表等覺菩薩,具有的稱性行願自在,與無畏自在。故經云:彼佛國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皆如文殊、普賢大士也。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