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一切法,而得自在。
法藏菩薩,修菩薩行,積功累德,無量無邊,位鄰佛地,所以能如法王,於一切 法,而得自在,所有智慧,不可思議。
以上彌陀因地,勝行一科,已全部講好。其他大乘經尚有介紹:如《悲華經》說:往昔過恒河沙阿僧祇劫,有世界名删提嵐,劫名善持。有轉輪王名無諍念,於寶薩如來所,發菩提心,願取淨土。佛即為授記,西方過百千萬億佛土,有尊音王如來世界,過一恒河沙阿僧祇劫,入第二恒河沙阿僧祇劫,是時世界,轉名安樂,汝於是時當得作佛,號無量壽如來。無諍念王,即是彌陀前身。又如一向《出生菩薩經》說:阿彌陀佛於無量阿僧祇劫前,為輪王太子,名不思議勝功德。生年十六,從寶功德星宿劫王如來所,聞法本陀羅尼。於七萬歲中,精勤修習,未曾睡眠,亦不坐臥,得值九十億百千那由他佛,諸佛説法,盡能聞持修習。落髮出家,復於九萬歲中,修習此陀羅尼,復為衆生分别顯示,一生之中,力精教化,令八十億那由他衆生,得發道心,積功累德,至不退地。再如《法華經》說:過去無量劫,有大通智勝如來,未出家時,有十六王子,彌陀是其中之一。皆從大通如來,出家作沙彌,於八萬四千劫,為四部衆,廣説分别法華經。十六菩薩沙彌,一一皆度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衆生,現皆成佛。還有《方等總持經》説:無垢燄稱起王如來時,淨命比丘,即彌陀前身,總持諸大乘經十四億部。另有《觀佛三昧經》説:過去空王佛時,有四比丘,空中教令觀佛,得念佛三昧,第三比丘即是彌陀。
如上所舉,可知彌陀因地,由本願力,起諸勝行,無量億劫,行菩薩道,成就福慧二嚴,依正殊勝,自利利他,功德難思,行山願海,無量無盡,實歎莫能窮。我們最要注意的:即是彌陀德號 —— 無量。諸佛與衆生的不同,便是無量與有量。無我即無量,有我即有量。因此念佛必須有‘’無我觀‘’,絕不讓我見我執我貪我愛等,盤據心中。所以我說,念佛必須有空靈明淨的意境,靠得穩,作得主,防得嚴,念得老實。才不致於一面念佛,一面我貪我愛,到頭來依然生死輪迴,頭出頭没。我們要學彌陀因地,不是貪享彌陀的依正果報,而求往生。深厭自我,而廣修福慧。悲愍衆生,而多行方便。以彌陀因地,作為自己的警勉與考驗,激勵與鞭策。從念佛與十善,自行與化他中,把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彌陀願海,法藏典範,才不會愧對彌陀,愧對法藏;也才不愧對諸佛,愧對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