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爲五大惡,五痛五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所語如語,心口不轉,獨作諸善,不爲衆惡,身獨度脱,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爲五大善也。
前四惡,即身口七支,故經文説「端身正行」。第五惡,是意業,故經文很顯明的說「端身正念」。謂守口攝意身莫犯,不可有一念邪惡。因此,以五惡解為五戒,是不合經意的。「言行相副,所作至誠,所語如語,心口不轉。」這四句經文,是說身口意三業,都要以誠實為本,老實為要。修行在修心,修心在至下手。所以儒家的大學篇,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八條目,其中樞心要,就在誠意正心,與《本經》所說意旨相同。心口不轉,是心念與説話,完全一致,没有轉變,無口是心非的妄言。所語如語,是所講的要完全去做到,即經中說,「法隨法行」,如説修行,不是聞而不行,説而不做。所作至誠,是起心動念,及發語動身,凡所作為,都是至誠無偽,做個老實頭。言行相副,是一言一行,表裡相合,副者,符合也。又所言所行,必與斷惡行善相應。若是淨業行人,那他的一言一行,又必須與往生資糧,信、願、念、行四門符合。獨作諸善,身獨度脱。是説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不為衆惡,是説先從斷十惡做起,然後達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樣的話,便可獲得今世福報功德,來世生天享樂。若能修淨土法門,更可捨生此報身,往極樂世界,華開見佛悟無生,度脱二種生死,證入無住涅槃。
這一段經文,約理說:人能於《無量壽經》中,信受奉行,了知無量壽佛即真如法性、佛性。隨淨緣,如上卷之勝緣、勝願、勝行,則法爾圓成佛身淨土。隨染緣,如下卷之三毒五惡,則法爾變現三途六道。是故世尊為吾人當處指出,即在現實五濁惡世中,令吾人息染修淨,止惡行善,直探衣裡明珠,得證人人本具之自性彌陀,則得大自在大解脫,所謂度世泥洹之道。吾人苟能目擊道存,言前荐取,則不辜負世尊重重一再誨勉之悲心矣。
約事說:五惡五痛五燒,因果報應,如影隨形。若能斷惡修善,是為五大善,亦即十善業也。本經異譯本則云:「諸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者,雖不能大精進,禪定,持經戒,要當作善:一者不得殺生。二者不得竊盜。三者不得淫佚。四者不得誑欺。五者,不得飲酒。六者,不得兩舌。七者,不得惡口。八者,不得妄言。九者,不得嫉妒。十者,不得貪饕,不得慳惜,不得瞋恚,不得愚癡,不得隨心嗜欲,不得中悔,不得狐疑。當作孝順,至誠忠信,當信受佛經,當信作善後世得福。奉持如是之法,不虧失者,在心所願,可得往生阿彌陀佛國。」總而言之:去惡修善,即厭、欣二門,要以忘世、忘身、忘見;念佛、念法、念憎為究竟了義也。
《十善業道經》說:(一)離貪欲,可得五種自在: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四、王位自 在,珍奇好物,衆皆奉獻故。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慳嫉故。若能迴向無上菩提,得三界獨尊,應受一切人天供養。
(二)離瞋恚,可得八種喜悦心法:一、無損惱心。二、無瞋恙心。三、無諍訟心。 四、柔和質直心。五、得聖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樂衆生心。七、身相端嚴,衆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若能迴向無上菩提,得佛無礙心。
(三)離邪見,得成就十種功德:一、得真善意樂。二、深信因果,寧損身命,終不作惡。三、惟歸依佛,非餘天等。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凶疑網。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七、永離邪道,行於聖道 (恒生正見正信之家)。八、不起身見,捨諸惡業。九、得無礙見。十、不墮諸難(九横八難及一切災難)。若迴向無上菩提,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本節勸修十善,一再說明善惡因果,教誡斷惡修善,與《觀無量壽經》所說,當修三福同,此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故。如《十善業道經》結勸云:「此十善業,乃至能令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一切佛法皆得圓滿,是故汝等應勤修學。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花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長。此十善業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緣覺、菩薩、諸菩薩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對治五惡(十惡)之良藥,就是修十善。是故淨業行人,自行化他,必須以《本經》為準則,念佛與十善併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