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頂禮
正文由頂禮「南無 世自在王」(Namo Lokeshvaraya)開始。
這句梵文的意思是「頂禮宇宙無上聖王」,意即頂禮最偉大的觀世音菩薩(Avalokiteshvara,或藏文的 Chenrezi)。
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廣被一切眾生,從平民到國王,從聲聞、緣覺到所有的十地菩薩 1。觀世音菩薩體現了無別於廣大佛心的大悲心。悲心在佛陀的法教中具有如此的核心地位,是因為一切深廣的菩薩道都是從悲心所生;悲心也是覺悟的本心。在世俗諦的層面,觀世音菩薩是諸佛的心子,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示現十地大菩薩之相。就勝義諦而言,他是諸佛、諸佛淨土和此劫一切轉輪聖王化現的根基。因此,他被尊稱為「宇宙無上聖王」,意指他不僅是世間所謂的君王,更是佛法之王、悲智(悲心與智慧)之尊,完全脫離輪迴三界 2,永遠超越生、老、病、死。為了滿足眾生所有的需求,他化身無數,從國君到平民、動物。他示現圓滿的解脫來利益一切眾生。
1・聲聞:字義為「聽聞者」,聽聞佛法並依法修持者。
緣覺(辟支佛):字義為「自為佛者」,終生在道上精進而未有上師指導者。
此二者與阿羅漢,意指「殺賊者」——即消滅煩惱敵障者——皆屬小乘僧衆,其目的皆為自求解說,菩薩則發願救度輪廻中一切眾生,因為利他、勇敢的發心,使菩薩歷經大乘十地、終證得圓滿究竟之佛果。
2・輪廻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乃輪迴中三種主要生存狀態:
1)欲界:由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組成,皆具強烈煩惱。
2)色界:由較高的天神組成,因前世福報或禪定修持而得生此界。
3)無色界:由天神所成,但不同於色界之天神,其無形色:依三摩地(禪定)之別而有四天。
雖然上二界的壽命從人類的標準看來極為長壽,也沒有欲界所見的煩惱,但仍受到無明的擺佈,因他們尚未去除有「我」的謬誤。即使其粗重煩惱暫被壓抑,但煩惱習氣還未能以 “無我觀” 根除,所以色界、無色界的天神仍會再度墮入下三道的劇苦中。唯有證悟空性、徹底遣除煩惱後,才能明心見性而從輪迴中解脫。
這是一開始即以大虔誠心向觀世音菩薩頂禮的原因。接著是更擴大的頂禮:
1.
若汝聖名甘露點滴耳,
生生世世必得聞法音,
盈滿稀有殊勝三寶名,
祈願吉祥安樂普遍布!
在此將頂禮的範圍擴展至佛、法、僧三寶。三寶之名說起來極容易,卻擁有加持一切有情的無限力量,將其自輪迴中救拔出來。這些名字猶如天界的無死瓊漿甘露(amrita),一滴便足以慰解輪迴的劇苦。僅是聽聞三寶之名,便種下了解脫的種子,來生必降生在有佛法傳布的地方,能夠踏上成佛之道。
我們應視佛為老師,法為道路,僧是道上的友伴。
在勝義諦,即法身的層面上,佛心如虛空般遍知,如實了知每件事。在報身的層面上,佛語超越了生死,持續不斷地傳法:在化身的層面上,為了讓我們這樣的凡夫能理解佛法,佛身化現為釋迦牟尼佛,也就是賢劫出世千佛中的第四佛。
釋迦牟尼佛誕生在印度,是釋迦族淨飯王和摩耶王后所生的悉達多太子。年輕時,他享盡王室生活的一切歡愉,後來毅然拋棄俗務,奉行六年的禁欲苦行。最後他苦修也摒棄了,在菩提樹下的金剛座 3(Vajrasana)證得究竟的證悟。為了利益眾生弘法四十年,最後當眾生的福報已盡,他示現大寂靜的無餘涅槃 4(parinirvana)。
3・金剛座:印度的「金剛座」,在今日比哈爾省(Bihar)的菩提迦耶(Bodh-Gaya)。
4・涅槃:佛為了教化眾生、尤其為彰顯無常而示寂。依密咒乘所說,佛或成就上師的肉身雖滅,其心卻融入遍布之法身中,故其加持更勝以往。
佛陀以其全知力,看出教導對象中各種不同的習性和傾向。為了讓每個眾生都有達到證悟的方法,他開演了八萬四千種法門。這些教授 —— 法,就是第二珍寶。
佛陀三個時期的教授被稱為三轉法輪。初轉法輪在鹿野苑(Varanasi),教導小乘、大乘共通的四聖諦。二轉法輪在靈鷲山(Rajagriha),闡明大乘的勝義諦法教 —— 即離於一切相並超越所有概念的真理。這些教授皆涵攝在《般若波羅蜜多經》(Prajñapāramita Sūtra)的十萬偈頌中。三轉法輪發生在幾個不同的時間和地點,主要傳授金剛乘的究竟法教。
佛法包含了教法(Dharma of Transmission)及證法(Dharma of Realization)。教法是經、律、論三藏中佛陀所說的話語:證法是對法教的實證,透過戒、定、慧的修習而來。
第三寶是僧伽(Sarngha),藏文的音譯是根敦(Gendun),意指「善德的群體」。傳統上,菩薩是大乘的僧伽,聲聞、緣覺是小乘的僧伽。但一般而言,所有聽聞佛法、思惟佛法及修行佛法的人就是僧伽。
三寶是無上皈依處,是所有佛法修持的基礎。頂禮三寶亦即同時頂禮了一切上師、佛和菩薩。
作者著偈之發心
巴楚仁波切視三寶為最尊貴的導師,他的心浸潤在佛法中而過著圓滿清淨的生活,因此他的教授是全然純淨與信實的,寫作此偈頌乃發自一片悲心,沒有任何的自傲和驕慢。他很謙遜地說:
2.
彷彿入秋時節之柿果,
若干內猶青澀外似熟,
吾貌佛法行者狀如是,
心法不一斯法難高妙。
當夏季入秋時,柿子各有不同的成熟階段。有些柿子看似成熟了,但內部仍然青澀。這就好比有些人擺出一副佛法修行典範的模樣,內心卻充滿染污的想法,滿腦子都在想著如何累積財富、舉行村莊的大法會以沽名釣譽。反之,有些柿子看似青嫩,內裡卻已經成熟。這就像有些人雖然表現得像無知卑下的乞丐,卻已完全脫離輪廻俗慮,具足信心,達到真正的禪修體驗和了悟。
另一些柿子不論外、內都青澀不成熟,就像那些未會進入佛法的人,對佛法一竅不通,也毫無信心可言。最後,有些柿子外觀和內部都已成熟。他們如同偉大的菩薩,內在充滿智慧和慈悲,外在則示現無盡的利生行為。事實上,巴楚仁波切無疑就是這些完美的菩薩之一。蔣揚・欽哲旺波 1(Jamyang Khyentse Wangpo) 會如此頌揚他:
敬祈無畏法王吉美秋吉旺波尊 2;
外相乃寂天菩薩,
內相為大成就者夏瓦雷巴 3(Shavaripa),
究竟本性即苦自解脫 4(Spontaneous Liberation of Suffering)。
1.蔣揚欽哲旺波:持明吉美林巴的語化身(譯注:蔣揚欽哲旺波應是吉美林巴尊者的身仕身,其語化身為巴楚仁波切,意化身為多欽哲仁波切),與巴楚仁波切同時期,是當時最偉大的上師之一。他曾遍遊西藏十三年,以便受持許多迄今未斷但瀕臨消逝之傳承的珍貴教法。他也在禪定中由過去各大師授法而延續了許多早已失傳的傳承。法王欽哲旺波將這些法教和其他重要法教整理成《五大伏藏》(The Five Great Treasures)。他有五個主要化身,包括蔣揚欽哲卻吉羅卓(1893-1959)和頂果欽哲法王,他們利生弘法的事業遍滿、永不止息。
2・鄔金吉美秋吉旺波:巴楚仁波切的名字。
3・夏瓦雷巴:印度大成就者之曾化身為獵人。
4・苦自解脫(sdug-bengal rang-grol):觀世音菩薩名號之一。
這絕非只是表面的稱讚。如巴楚仁波切的生平故事所顯示的,任何他所想、所說或所做,完全符合佛法。正因如此,才讓他有這般謙讓的說辭。
任何想教授佛法的人,必先使佛法成為他生命的主體;若只是複述教法是無益的,就像一個耳聾的音樂家演奏樂曲,不管曲調多美,自己都無法聽聞。領受教法時,我們的動機應該是真誠發願,願自身能如法實修;如果我們只想嘗試學得一些東西,以便教導他人,就像乞丐演奏音樂是為了牟利,以這種心態去接受教法,於己於人都毫無意義。同樣地,為了自己的名聲和地位而蒐集佛法知識,也是錯誤的。如俗諺所說:「知識愈多,驕慢愈大;離家鄉愈遠,離誠實愈遠。」在我們內蘊的煩惱尙未調伏之前,又如何去利他呢?這就像身無分文的乞丐高談要餵飽整座村莊,只不過是個笑話而已。為了確保別人真正的福祉,我們必先使自己完善直到一如巴楚仁波切般。他謙稱自己對佛法毫無了悟,整個人卻飽含了佛法的要義。
3.
如是因汝善士勤勸請,
不忍殷殷之故坦言道。
於此末法時期非常理,
心無諂曲敬獻此密意。
如果你指出某人的錯誤,即便他是你的子女或學生,也會很生氣。如果你奉承他,即使稱讚的是他沒有的特質,他也會很開心。如同諺語所說:「縱使雷聲大作,終究只是噪音。」如果人們老是贊同,諂媚我們,我們會覺得很舒服沒錯,但對培養修行者的特質卻毫無幫助。真正最能幫助我們的,是要能指出我們的過失,指示正確的對治方法。黃金經過不斷地錘煉,才愈見精純。同樣地,不斷認清自己的過錯,並運用上師的教示,才能將自己的負面品性轉趨解脫道上。
當一個惹麻煩的人被揪出來以後,整座村子才會恢復寧靜;相同地,當一位真正慈悲的老師揭露我們的過失,使我們了知並杜絕這些過患後,祥和才會回到我們身上。在此,巴楚仁波切一如在其名著《普賢上師言教》5(Kunzang La-me Shelung)中坦言不諱般,直搗我們各種過患的核心,以便引領我們走上正確之路。但他只闡述佛法的精義,因為我們不需要知道太多細節。我們真正需要的,是邁向成佛的心法。
5・《普賢上師言教》:巴楚仁波切之名著,以其著稱之生動風格和豐富多彩的軼事,來闡 述共通的佛法修持和不共的龍欽心髓前行法。此書英譯版為《我完美上師之言》(The words of My Perfect Teacher)。
在這些偈頌中,巴楚仁波切表示,雖然他沒有任何偉大的證悟,但若至少能鼓舞我們下定決心脫離輪迴,激起慈悲心,也就不枉撰寫此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