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頌〉.功德迴向
書籍目錄
第一篇 末法時期的過患
第二篇 大乘佛法的見、修、行
第三篇 決心出離輪廻
〈結頌〉.功德迴向

〈結頌〉.功德迴向

Bg i9

  在此法教的第一篇中指出,末法時期的人們受到行為和煩惱左右而墮落的程度,顯示世俗生活的毫無意義,並描述人們為了追求快樂所引致的毀滅性後果。根據佛陀初轉法輪的教授,如果你清楚了知輪迴布滿了痛苦,那麼出離輪迴的決心就會在心中屹立不搖,成為修行佛法的基石。為了使人們轉心向法,巴楚仁波切表達了他對輪迴所感受到的種種哀傷與厭倦。



  巴楚仁波切譴責黑暗時期人們混亂和虛矯的行為,不是出於憎恨,而是為了發露和糾正己過。他也希望藉著表白來鼓勵他人,從這時代的妄念中覺醒,並了悟佛法才是唯一解脫之路。


  因此,第一篇背後的用意是要我們轉迷惑之心向法。但巴楚仁波切隨後也補充道,如果讀者已超越了我們這個扭曲的時代,得到對佛經和密續中見、修、行的具足信心和成就,心裡總是存著利他的勝念,並成功地將佛法的精華融入世間俗事中,那麼巴楚仁波切要為他冒味提出這些無關建言致歉。



  小乘、大乘、金剛乘所有法教的根本架構都在解釋見、修、行。巴楚仁波切謙虛地否認他對這三者有任何內證。實際上,他已經徹底修習,融會了龍欽巴尊者和吉美林巴尊者的大圓滿「父子」傳承。他已經達到完全證悟,並帶給眾生不可思議的利益。在這個論偈中,他無誤地陳述了佛法修道的要點:如何認清妄念,擺脫它的控制,最後轉妄為智。



  思惟輪迴無盡的苦楚,將使你對這麼多的苦感到悲傷和厭惡。這種感受將發展為想要從中完全解脫的強烈欲望。決心捨棄輪迴會引導你得到這樣的結論:你能為己、為他人所做的最好之事,就是修持佛法。你可能已經立下了諸多目標,但現在為了自己好,你必須決定哪一樣才是最重要和最迫切的。如果你將佛法視為最重要之事,將會明白修行佛法是不能延擱,稍候再做的。世上有多少人會在下一個鐘頭死去?你能確定自己不會是其中之一嗎?在任何情形下,可以確定的是,不論你能活多久,浪費時間是不會從中得到任何東西的。



  在一位弟子不斷祈請之下,巴楚仁波切在札卡策佳(Trakar Tsegyal)寫下此頌。“札卡策佳” 是位於東藏康區白岩勝利峰的一處洞穴,離西藏和中國古邊界的康定(打箭爐,Datsedo) 不遠。在這個有著高聳白皚峭壁的美麗地方,有很多天然洞穴,巴楚仁波切和五個弟子在此閉關。他也在這裡給了許多教授,此頌即是其一,是他禪定證量的結晶。


  阿布・沙波(Apu Hralpo)是巴楚仁波切廣為人知的名字。在東藏俚語裡,「阿布」是一個尊稱。根據文字書寫的傳統,阿布也可詮釋為「阿」和「布」兩個字的組合。「阿」象徵無生的空性,而「布」意指「兒子」,表示巴楚仁波切對所有眾生的愛,宛如對親生孩子一樣。因為他對一切眾生的偉大慈心和悲心,他也常被稱做「仁慈的阿布」。


  巴楚仁波切則說自己是阿布・沙波,以謔稱阿布這個尊稱。「沙波」的意思是某人穿著破舊衣裳 —— 大多時候他的確如此。事實上,巴楚仁波切可說是一個已經完全把妄念這塊布撕成碎片的人,不再把主、客體當做實存之物。誠如當時的成就者,也是巴楚仁波弟子的堪布賢嘎 (Khenpo Shenga) 所形容的:「巴楚仁波切已用智慧火焚盡五毒了。」



  巴楚仁波切為自己絮絮叨叨這未經修飾的論頌而致歉,好似彈著一把破舊老琴般咿呀不成調。但仁波切仍堅持下去,是因為他的語意皆忠於佛陀的法教,沒有任何錯誤。因此他講述的內容值得諦聽,值得學習和付諸實修。前面詳述的三部分若具有任何功德的話,仁波切願將此功德迴向一切眾生,願眾生能遵循菩薩道而證得觀世音菩薩的殊勝境界。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