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道
第二篇 大乘佛法的見、修、行

三乘道
第一篇概述了入門之道 —— 小乘,其目的是要使我們發現身處輪迴、尤其是在末法時期的處境,由生一種疲憊和厭惡感。第二篇則繼續界定對此情境的對治方法,即佛陀大乘法教的見、修、行。這可分兩個部分來詮釋:先是介於小乘與密乘之間的經乘,其次是善巧方便的不共道 —— 密咒乘。
皈依
正如我們所了解的,輪迴除苦之外無他,因此我們要下定決心從中解脫。然而,為了真正做到,我們需要幫助。明顯地,我們能獲得幫助的唯一希望,在於依止一位完全證悟、已自輪迴中全然解脫之人。這就是巴楚仁波切在此向佛陀悲心的化現 —— 觀世音菩薩祈請的原因:
22.
啊!吾唯一怙主慈悲藏,
根本上師護法觀世音!
語之精華妙法嘛呢咒;
從今無有他想唯依汝!
觀世音菩薩是一位完全證悟的佛,為了利益眾生而示現菩薩身。諸佛的本性同一,其悲心的化現便是觀世音菩薩。既是諸佛悲心的化現,觀世音菩薩也是一切諸佛菩薩的本源,因為慈悲是證悟成佛的最根本,觀世音菩薩便是悲心的本尊形相。觀世音是佛,觀世音是法,觀世音是僧;觀世音是上師,觀世音是本尊,觀世音是空行:觀世音是法身,觀世音是報身,觀世音是化身:觀世音是阿彌陀佛,觀世音是蓮師,觀世音是聖度母(Arya Tārā);總之,觀世音菩薩即是我們的根本上師。如同百川匯流於一座橋下,觀世音菩薩是諸佛的總集。接受他的加持,就是接受諸佛的加持;了悟他的本性,就是了悟諸佛的本性。
在此黑暗時代,觀世音菩薩化現為蓮師。由於他發願要特別利益這個時代的眾生,其智慧、悲心和力量比其他任何諸佛還要迅速。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無數:國王、善知識、凡夫、野生動物,甚至山、樹、橋等,任何能圓滿眾生需要的形相。即使是酷熱天氣裡吹過的一陣涼風,或病痛中片刻的舒暢,都是觀世音菩薩悲心的顯現。
同樣地,觀世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 唵嘛呢唄美吽(OM MANI PADME HUM),是諸佛慈悲智慧的音聲顯現。其中涵攝了佛所教授八萬四千法門的精義。在眾多不同的咒語中,如明咒、陀羅尼咒(dhāranis)、密咒 1,沒有一個比觀世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更殊勝。持誦這個一般所稱嘛呢(mani)咒語的大利益,在佛經和密續中一再被提及。據說,只持誦嘛呢咒一遍,就等於誦念佛陀所傳的十二分教 2。持誦六字大明咒即圓滿了菩薩的六度,並能穩固地杜絕任何投生六道的可能性。這是個簡單的修法,容易了解,所有人都能修持,也包含了佛法的要義。如果你把嘛呢咒當做快樂與痛苦時的皈依處,那麼觀世音菩薩將一直與你同在。你將不假造作地愈來愈虔誠,自然生起對大乘之道的所有了悟。
1・密咒:字義上是「保護心者」。有各種咒語,主要分為明咒、陀羅尼及密咒,分別相應於方便、智慧與無二自性。
2・十二分教:1)契經:佛經的主體,以章節排序經義之佛經。
2)應頌:原以細膩之韻文闡述佛法,今則以詩歌宣說之佛 經。
3)授記:對未來預言之佛經。
4)諷頌:以觸文撰寫之佛經。
5)自說:無人祈請,專為延續法教而闡述之佛經。
6)因緣:因某人不當行為後,做為戒律傳授而詳述法教之佛經。
7)譬喻:佛陀重述同時期其他人物舉止軼聞之佛經。
8)本事:和過去故事相關之佛經。
9)本生:佛陀過去累世為著菩薩時一系列故事之佛經。
10)方廣:極為詳盡闡述廣奧法教之佛經。
11)希有:闡述從未公開之神奇和特殊法教之佛經。
12)論議:精確設定律藏和經 藏教義之佛經。有對五蘊、五大、覺知主客體及其他輪迴法教的分類:對次第、道、三摩地和其他修道法教的宣講:以及對三身、五智及其他證果法教的列舉。
根據《寶篋經》3(Karandavyùha-sūtra)的記載,持誦一億遍嘛呢咒,你身上無數的活有機體將受到觀世音菩薩的加持:在死後,即使是屍體荼毘的煙,都能保護吸入者免於轉生三惡道。
3・《寶篋經》:有關觀世音菩薩之佛經:第一部傳入西藏的佛經,神奇地出現在拉托日矗贊王(King Lha-Thothori Nyentsen)的皇宮屋頂,是吐蕃王朝的第二十八代,時當西元四三三年。
縱使是此咒的某個字——唵、嘛或呢,都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能加持並使眾生解脫。據說,佛擁有超越任何眾生的非凡能力,像是能正確說出連續下了十二年的暴風雨裡共有多少雨滴,但即使是佛,也無法完全述說持誦一遍嘛呢咒所產生的功德。如果佛開始做這般闡述,即便將地球上的森林都製成紙,也不夠寫盡其中最微小部分的功德。
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能真正嚇退死神,但觀世音菩薩悲心的溫暖光亮,卻能完全祛除任何人在死神逼近時所感到的畏懼。這即是所謂的「無欺皈依處」。觀世音菩薩完全不受輪迴束縛,隨時都在幫助眾生,連最微細的動作 —— 一手勢、一眨眼,都具有幫我們自輪迴中解脫的力量。當我們藉持誦嘛呢咒來向他祈求時,不應該認為他在遙遠的淨土而聽不見,因為觀世音菩薩永遠在對他有信心的人身邊。
我們由於自身的障礙,無法到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普陀山親見觀世音薩。事實上,他的悲心不捨棄任何眾生,他不斷化現為最能利益眾生的任何形相,尤其是化身為偉大的善知識。所以我們應該堅信觀世音菩薩是無上的救怙主,他將解脫道示顯給一切眾生,實際上就是我們的根本上師。
觀世音菩薩悲心的甘霖無分別地遍灑在眾生界。但幸福的作物不會生長在信心種子枯萎的地方。缺乏信心,就是在他加持的暖陽下自我封閉,好比將自己關在暗室中。假如你有信心,在你與觀世音菩薩的加持之間,就沒有距離和遲滯。
釋尊的法教極深廣而不可思議。要通達所有教理,實是非常罕見和了不起的成就。但即便如此,仍然不足。除非我們真正實修這些法教,融入自心,獲得內在的了悟,否則任何所得都僅是學理,只會徒增自矜自是。
我們已經讀了很多書,也聽聞了很多法教,但對於眞正改變我們並沒有太多助益。把醫師處方放在床邊,並不會治好你的病。所以,將心轉向內在,深刻思索佛法的義涵,直到它浸潤整個生命為止。
這是為何巴楚仁波切說:
23.
所知僅解外相無裨益,
所作今生消逝無裨益,
所思儘皆迷妄無裨益,
是時持誦嘛呢有實益。
如同海浪般,此生的一切活動無盡地翻湧著,一波接著一波,到最後徒留空空的雙手。無數的念頭川流而過,每個念頭又湧生更多念頭,但它們只會增加迷惑與不滿。禪修法教的精義和持誦嘛呢,不是更好嗎?
我們現在正陷入習性的泥沼,被情欲的桎梏所困。我們既未完全解脫,也不夠堅強到有能力使眾生自輪迴中解脫。我們必須尋求幫助 —— 不只是某種幫助,而是觀世音菩薩無窮的幫助:
24.
真實不變皈依唯三寶;
三寶總集自性觀世音。
一心依止汝智無變異,
具信堅心持誦嘛呢咒。
向梵天或帝釋天等天神尋求依怙,並不能獲得真正的幫助,因為他們自身仍陷於輪迴之網。向世界上有權有勢的人或親友尋求庇佑,只能得到極有限的保護。山川、星辰或其他自然現象也無法提供真正的平安。這些都不是究竟的皈依處。如果你身繫牢獄而想獲釋,就必須求助於有能力解救你的人,而非其他囚犯。
為了能將我們自輪迴的漩渦中救出,我們尋求的皈依基礎必須是自身已全然解脫者。自輪迴的一切限制中解脫出來,圓滿究竟證悟的所有功德,擁有無限悲心可以滿足一切有情所需、並帶領他們直到成佛的皈依源只有一個:三寶。
三寶是佛、法、僧。佛是導師,示現四身 4 五智 5;法是道,是被傳授和了悟的法教;但是道上的友伴,是了解法義並終證解脫者。
4・四身:化身、報身、法身及 法界體性身(Sva-bhavikakaya,是前三者的融合)。
5・五智:描述五毒如何轉成五智,見原頌第 50偈至第 54偈。
透過對三寶的信心及虔誠心,我們將了悟他們並非三個分離的個體,而是代表佛陀悲心之觀世音菩薩的身、語、意。他的心是佛,他的語法,他的身是僧。縱使我們現在不能親見觀世音菩薩,但也應了知他的無量功德,一如佛經及密續所記載般。我們也當記住觀世音菩薩與傳授我們珍貴佛法的上師無二無別。深切感念這偉大的慈悲,向他祈請,並持誦六字大明咒,我們的一切業障和煩惱將毫無疑問地被一掃而空。屆時,我們將至觀世音菩薩淨土親見觀世音菩薩,他在那兒為菩薩眷眾轉大乘的法輪。
「皈依」是進入佛法之門,為三乘共法與一切修行的基礎。人們對輪迴的看法所生之皈依動機不盡相同。因害怕輪迴之苦,為了個人因素而皈依是較差的動機。最好的動機是希望自己能令一切眾生完全自輪迴痛苦中解脫,並使他們達到證悟的境界。以這種心念皈依,是大乘的見解。
如果要誠懇真實地皈依,就必須培養無可動搖的信心。信心是道上的核心要素,能使我們受到佛的加持。想要達到證悟卻沒有信心,就好像坐在面北的洞穴裡等候陽光的照拂一樣。
開展信心有四個階段:淨信(clear faith)、願信(longing faith)、篤信(confident faith)和不退轉信(irreversible faith)。當你開始認知到佛陀、觀世音菩薩及上師擁有多麼美好殊勝的功德時,你的心會變得非常清淨喜悅,這是「淨信」。當此淨信引發你想得到如觀世音菩薩般完美功德,並想到如果能具備這些功德,便能幫助無數眾生時,就會轉成「願信」。當你完全確知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實如佛陀所描述時,就成為「篤信」。最後,當信心成為自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犧牲生命也無法使你拋卻時,就是「不退轉信」。至此,無論你遇到什麼狀況,都會深具信心地想著:「觀世音菩薩,您知曉一切;無論發生什麼,我都全然仰仗您的智慧和慈悲。」自此,觀世音菩薩的加持及指引將永遠與你同在。毫無疑問地,僅是觀世音菩薩名號的音聲,都能使你免於墮入三惡道。真實無偽的皈依所需的,就是這種不退轉信。
俗云:「信心是解脫道上日夜前進的寶輪。」信心是七種高貴功德中最重要的一環。太陽的光芒普照各地,但只有透過放大鏡的聚光,才能把乾草點燃。同樣地,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平等地照亮一切眾生,但只有那些擁有如放大鏡般信心之人,才能引燃他的加持之火。
若僅為了此生,或只為了治癒你現有的疾病而皈依是短視近利的。你應發願為了一切眾生皆得成佛而皈依。無論處於順境或逆境,你都願以真誠的信心供養身、語、意予觀世音菩薩,全然依止他,這就是完全具義的皈依 —— 大乘的真實皈依。
皈依觀世音菩薩可依外、內、密三層面來說。在外的層面,觀世音菩薩是佛、法、僧三寶。在內的層面,他是上師、本尊和空行三根本。在密的層面,他是法身、報身、化身三身。因此皈依絕不只是一個前行或初學者的修行而已;事實上,皈依的深意涵蓋了直至成佛的完整修道。儘管有各種不同程度的皈依,但只要堅信上師與觀世音菩薩無二無別,是三寶一切面向的唯一精髓,依此信心持誦六字大明咒,便能圓滿一切的皈依。阿底峽尊者以無比的學養和證量,在北印度和東印度各地被尊稱為「第二佛」。他到西藏後,因為教授了太多次的皈依利益,於是大家開始稱他為「皈依班智達」。當他聽到弟子這般稱呼他時,他嘆道:「被這樣稱呼的確是一項榮譽,但還有什麼比皈依佛更殊勝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