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論》之疑
《淨土論》之疑

《淨土論》之疑

Bg h54

  《淨土論》三卷,是初唐「迦才大師」所撰,大師於貞觀年間住長安弘法寺。卷下第七,以彌陀淨土與兜率淨土,作不實比較。原文如下:






  迦才法師之十種論義,仔細分析,不無明顯的偏心而錯誤。

  首先有關「兜率構空而立」之問題,兜率雖是六欲天中之空居天,水火可滅。内院淨土,三災不侵,尤其是四千年後,天眾同赴龍華三會,個個皆得法眼。這種比較實無意義,其次「由有女人故名為穢」。


  《上生經》全卷,說明往生後皆為善男子,現男子身相,無記述男女間的感情問題,穢從何來?尤其兜率淨土寶女、天女、玉女等皆是化身女眾,有菩薩的莊嚴身相,不是外院之福報女眾,所以所以不可用穢來形容她們。至於下面所舉例十點,再作仔細分析。


  第一點:「兜率男女雜居」。在群體社會,男女有序者,以雜居來形容就不太恰當,何況兜率內院是淨土,淨土就是清淨梵行國土,迦才法師以雜居形容實在太過份。


  第二點:「兜率有心上欲,染著境界」。任何一位有學位的菩薩,皆在精進中漸漸清淨八識習染,除非是妙覺佛陀。十方淨土眾生那一位無染著心,不然三品九生怎分,極樂世界眾生,也是因位修行,無心上欲者果德已圓,這種比較正確嗎?


  第三點:「兜率處所是退」。這是違反經義,前面述過。
第四點、「兜率有中夭」,上生經並沒有說明。這種肯定說法,不知出何經典?兜率天壽四千,極樂無量是事實,不過以此論優劣有欠考慮。因爲四千年後,彌勒菩薩要來人間開龍華三會,而兜率天人跟隨他下生人間,受彌勒佛教化而證法眼智。「極樂壽命無量阿僧祇劫」,眾生欲得同等壽命者,必與彌陀同等願力。不是心裡一片空白,能坐享其成求生極樂眾生,總是要了解信、願、行的重要性。


  極樂世界壽命無量,可一直修到補處,如果是真的,是違背菩薩娑婆世界度眾生的精神。相反的,兜率天人是「不厭生死樂生天者」,在有限的生命内,出生入死,往返娑婆,倒駕慈航救度眾生,這種精神勝前精神,論優劣者,熟優熟劣?作者何必強詞。


第五點:「兜率有三性」善、惡、無記性,是沒錯。西方極樂世界,除非是「西方三聖」無三性,其他眾生那一位無「三性」。〈唯識論〉說「我法二執,必至金剛無間道才能淨盡。」難道西方眾生個個「八識」清淨了,如果是這樣,品位何分?


  至於「惡心墮地獄」,也是斷章取義,如果是兜率外院天人是沒話說,內院淨土天人,命終隨彌勒下生人間,赴龍華三會授記。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詞。


  第六點:「兜率三受互起」。我還是認為未必然,外院是福報天所受者「樂受」,除非是福報盡現五衰相,才有苦受。兜率淨土是聞法修行聖地。《上生經》說:「兜率陀天,十善報應勝妙福處,我住世一小劫中,廣說一生補處菩薩報應及十善果者,不能窮盡。」尤其是天人個個「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種境界天人,怎可說他「三受互起」。(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如果真的「三受互起」也是求之不得,因為聖地有諸大菩薩,從旁關懷、指導、說法、教育,正好迴光返照,參悟「三受是空」,「清淨受因種子」,豈不妙哉。  


  極樂世界有優點也有缺點,娑婆世界有缺點也有優點,雖然極樂世界「無諸惡大如毛髮」,可是娑婆世界修行一日,勝過極樂世界一百年。如《大阿彌陀經》說:「佛言:汝等當自端身,當自端心,耳目鼻口手足,皆當自端束檢中外,無隨嗜欲益作諸善,當布恩施德不犯道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展轉復相教化,使彼為德立善,慈心正意齋戒清淨,如是一晝夜,勝於阿彌陀佛剎中為善百歲。


  第七點:「兜率令人放逸」。關於這一點,我也有意見。兜率淨土是知足天,是「十善報應勝妙福處」,個個「堅固不退轉於無上妙道」,怎會放逸。


  第八點:「兜率天人受生後,在父母膝上。」也是故意歪曲。外院受生在父母膝上。兜率淨土的天人,和西方極樂天人一樣,同是蓮花化身。《上生經》說:「即得往生兜率陀天,於蓮花上結跏趺坐。」還有「百千天子作天伎樂,持天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以散其上。


  第九點:「兜率淨土唯佛菩薩說法」。這句違背經文的話,不讀上生經的人可能相信,其實,兜率淨土和西方極樂一樣,只是沒有水鳥說法。其他有瓔珞說法,樹生果說法,七寶行樹說法,天女歌詠說法,雨滴說法等。


  第十點:「往生兜率淨土不一定得聖果,往生西方者一定成佛。」這種比較未免太離譜,往生兜率者不只得聖果,將來必定成佛無疑,甚至比往生西方淨土的眾生,比較快速成佛。如何肯定往生者必定成佛?


  《上生經》說:「與諸天子,各坐華座,晝夜六時,常說不退轉地法輪之行,經一時中,成就五百億天子,令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第一次肯定成佛無疑。


  「當得生於兜率天上,值遇彌勒,亦隨彌勒下閻浮提,第一聞法於未來世值遇賢劫一切諸佛。於星宿劫,亦得值遇諸佛世尊,於諸佛世尊前受菩提記。」第二次肯定成佛無疑。


  「值遇彌勒,頭面禮敬,未舉頭頃,便得聞法,即於無上道得不退轉。於未來世,得值恆河沙等諸佛如來。」第三次肯定成佛無疑。「若有歸依彌勒菩薩者,當知是人,於無上道得不退轉,彌勒菩薩成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時。如此行人見佛光明即得授記。」第四次肯定成佛無疑。


  《下生經》說:「彌勒佛住世六萬歲,憐憫眾生,令得法眼。」法眼已是地上菩薩境界。第五次肯定成佛無疑。


  迦才法師在上述十點的後面,又借題發揮往生之難易,勉強提出七點理由,他認為往生兜率淨土,比往生西方淨土難。迦才法師七點兜率成見,常照也不得不舉反證辯白。他說:




  以上迦才法師七點論述,不無貶值兜率淨土殊勝,有失論師之客觀立場。
  第一點:「天難人易」的問題,在六道眾生中,天道眾生貪享福。不易度,三惡道眾生多苦難度,唯人道眾生有苦有樂,樂中易迷,苦中易覺悟,所以佛度眾生注重人間。可是將極樂世界當作人間淨土,是否正確,其實完全錯誤,因為極樂世界無三惡道苦,是彌陀報土,實質佛國。所謂「人易」即有偏差。


  再說人道眾生,往生兜率淨土者,為生死解脫而去,非因天福去,豈有難度之事。兜率雖然不是佛報土,可是內院結構、性質和西方極樂相差有限。而所謂「天難」,有故意貶損心態。


  第二點:「極樂但持五戒,即得往生。兜率具修十善,方得上生。」其實《觀經》所說,不是持五戒,便得往生。《觀經》:「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與諸比丘……。」經中說明,不只持五戒 還要修行諸戒,無眾過患,才得中品上生位,得阿羅漢道。迦才法師為了討好眾生,隨意斷章取義,如果但持五戒而不能往生者誰負責任。尤其是「修行諸戒,無眾過患」範圍廣泛,豈可不深入探討,又故意闡義,更重要的還要「眾善迴向願生西方」而後仰賴「阿彌陀佛引」,並非持戒即能往生。


  所謂「兜率具修十善,方得往生。」實不能明白迦才法師肯定這句話的標準。
 《上生經》說:「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迴向,願生彌勒前者。」所謂「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與前所說一日「受八戒齋」功德迴向,或「淨土佛七」功德迴向,應該不會錯誤。其實經文所說,還有更方便之法。


  第三點:「極樂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兜率具施戒修三種,始得上生。」迦才法師把十念看得太簡單,也不說明得十念往生對象。《觀經》說:「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 …… 教令念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經中所說要「至心」「具足十念」。至於「十念」的實際,古德各有不同的見解。何況這是為惡人在臨命終願意懺悔的眾生設想,平時該修不修的人不在此限。所以說,不能把十念南無阿彌陀佛認爲太簡單,也要有好因緣,爲什麼?


  首先探討眾生死亡前百態:死亡時中陰身離軀體,好像龜身脫殼,非常痛苦,痛苦中無能念佛。還有左例問題發生:
(1)受火焚、水溺者只有求生意志,不能安靜念佛。
(2)受地震土埋者無機會念佛。
(3)路中事故死亡者無機會念佛。


(4)死亡前昏沉者,怎能念佛。
(5)死亡前住院,加護病房急救,痛苦中無能念佛。
(6)死亡前業障纏身,看種種惡相,在恐怖中無能念佛。
(7)死亡前種種病痛,無能念佛。


(8)死亡前地獄相現,因恐怖無能念佛。
(9)死亡前怨親現前,瞋恨心起,無心念佛。
(10)死亡前親情罣礙,無心念佛。
(11)出死亡前財物罣礙,無心念佛。


(12)生死亡前恐怖死亡,無心念佛。
(13)死亡前兒女爭奪遺產,怨歎心起,無心念佛。
(14)死亡後處理不當,亦難往生極樂
(15)死亡後喪葬不當,亦難往生極樂。


  所以說,十念不易。佛子如果歸依後,無心聞佛法,以便解放心靈上的煩惱、執著,到時萬緣放不下,怎能往生極樂。更要禮佛、守戒、懺悔、迴向,舒解往世業障,才能安安靜靜,受龍天護法,菩薩接引含笑西歸。如果佛子將此十念,看得太容易者,進修中自然鬆懈,到時難免隨業去。何況彌陀本願「十念接引」條件,是附帶不作五逆罪,不誹謗正法。其實「事易懈怠成就難,事難精進成就易」。佛子不可自誤,以免臨命終一字「阿」也阿不出聲。


  兜率淨土之往生條件,不一定要具備〔施〕〔戒〕〔修〕。此三德能具備者,當然是最好。
 《上生經》說:「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諸禁戒,造眾惡業,聞是菩薩大悲名字,五體投地誠心懺悔,是諸惡業速得清淨。未來世中諸眾生等,聞是菩薩大悲名稱,造立形像。彌勒菩薩放眉間白毫大人相光,來迎此人。」這是給「造諸惡業」的眾生一線生機。


  「若有得聞彌勒菩薩摩訶薩名者,聞已歡喜恭敬禮拜,此人命終,如彈指頃即得往生。
 「若有歸依彌勒菩薩者,當知是人於無上道,得不退轉。」這是最簡單的條件即得往生。迦才法師所說「施戒修」是嚴重的錯誤。


  第四點:「自力、他力」的分别。迦才法師認為往生西方極樂者,但靠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即能往生,如果求生兜率必靠自力,他認爲,彌勒佛沒發願,要給眾生接引到兜率淨土。迦才法師這種說法,不無誹謗佛法之嫌疑。淨土宗諸經疏說:欲求生淨土者,必具足信、願、行三條件的心理和修持,不然的話六道眾生,早被彌陀接引完了。


  經中說:「佛有三不能:一、不能盡三界。二、不能度無緣。三、不能滅定業。」能得佛度者,必靠自己功力(自力)。當然要依經教進修,而後漸漸增上佛緣,得佛、菩薩加被(他力)
  能明白淨土殊勝,彌陀願力者,來自經中開示,如果無緣、無心看經,怎能了解彌陀四十八大願度衆生。最好别一知半解,得全解者應該至心精進,才能安心得接引而往生彌陀淨土。所謂「信、願、行」别看得太簡單。


  「:不是口頭上的信仰,也不是淺薄的信心,淺薄信心必受環境
變化而動搖。是要深信,信得真實。信彌陀願力不假;信淨土法門方便妥當;信釋尊言教十二部尊經,卷卷圓滿;信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信六道輪迴生死苦報,皆為吾心所造;信貪瞋痴是眾罪之源;信菩提之法,才是大覺悟證涅槃之道。如是深信才能穩定這個出離心,因為求生西方極樂,沒強烈出離心,恐難達成願望。


  「:既有堅定的信心,更要發願,願就是希望義。「願」不只是願意去,或願受接引,必與彌陀願心同等,所以必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發願後才能盡心盡力修持。淨土法門,雖是解脫中最方便法門,可是「願心」不能無。


  「:既然發願,更要真實修行 修行,不然成為空願。所謂「行」者必量己力。以個人修持方面,必要專持彌陀聖號,朝夕禮佛,佛前懺悔,修持得心淨業障除。如是在定靜中得見彌陀,往生時彌陀接引。其他尚要持戒、修定,讀誦大乘經,以助功果早日完成。


  《彌陀經》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從利他方面,必要積極弘揚如來正教,行六波羅蜜,救度群迷,同證菩提。從信願行中,符合彌陀心願,量力盡心,時至必蒙受彌陀、觀音,勢至接引。無論自度或度人,往生彌陀淨土,必有真信、真願、真行。「信」與「願」是自心力,「行」是自身力。有身心精進不計功果的義務,而後才有往生極樂國土權利。不量力好好修持,憑什麼去那安祥清淨國土。就是能夠帶業往生。死亡剎那也要有能力伏業,一生中無自力功修持,到時業力勝願力,臨命終十聲「南無阿彌陀佛」也難,迦才法師言說恐誤修道眾。


  往生兜率淨土,是否唯靠自力是否唯靠自力,不得他力之助?其實不然。 
 《上生經》說:「若有得聞彌勒菩薩摩訶薩名者,聞已歡喜恭敬禮拜,此人命終,如彈指頃,即得往生。」歡喜禮拜即能往生淨土,是修持中最輕鬆的功行,若非彌勒 薩的佛力攝受,那有這麼容易的事。


  《上生經》:「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諸禁戒,造眾惡業,聞是菩薩大悲名字,五體投地誠心懺悔。此人命欲終時,彌勒菩薩放眉間白毫大人相光,與諸天子雨曼陀羅華,來迎此人,此人須臾即得往生。」此二段經文,是最好明證。其實諸淨土往生者,須要自力也要他力,懺悔、歡喜、恭敬、禮拜是「自力」,而後感動彌勒菩薩,放光接引是「他力」。


  第五點:「有善知識和無善知識」的差别。迦才法師所說極樂國土有觀世音和大勢至二位菩薩接引,兜率無這二菩薩接引,所以必要自己上進,其實不然。兜率淨土除了彌勒本尊放光接引,還有「法華林菩薩、大妙相菩薩」共為「彌勒三尊」。尚有他方諸大菩薩,以及五百億天子,同是接引眾生的神聖。


  第六點:「經論勸說往生多少」分別,迦才法師認為勸眾生往生西方淨土的經論多,勸眾生往生兜率淨土經論少。這種以數量多少來判定優劣,是犯了嚴重錯誤,在戰地以兵員數量,而決斷勝負者,是一位沒水準戰將,因爲兵員貴精不重量,相信迦才法師明白這點道理。


  第七點:「看古來大德趣向多少」之差别。迦才法師認為自古以來求生「西方」者多;求生「兜率」者少,來論斷往生難易。這種論調和第六點,以同樣手法做比較,也犯同樣錯誤。
  常照也以歷史看修行者,求生二處淨土的多少做個比較,但不以此作往生難易的論斷,時期因素,眾生因緣會改變,如果胡亂肯定,對未來很難交待。


  佛法傳入中國,乃東漢明帝時代(公元六七年)。淨土宗發揚時期是四世紀末,東晉太元十年(公元三八五年)。此年道安法師發揚「兜率淨土」法門,以皈依彌勒,求未來往生兜率內院為主。道安法師徒弟慧遠,弘揚西方淨土,是為蓮宗初祖。經典中記載,慧遠法師眾多弟子中,只有一三六大眾往生西方極樂。


  東晉隆安二年(公元三九八年)法顯法師天竺取經,十三年後回國著作「法顯傳」一卷。內中記載!初踏上北天竺時,有一小國名「陀歷」,國內修行者皆修彌勒淨土。陀歷國有一尊彌勒聖像高八丈,每遇齋日彌勒聖像自然發光,因此,引起鄰近國王皆來供養。彌勒聖像的由來,由一位羅漢,以神通力帶一位雕刻師,上兜率陀天觀彌勒菩薩高度色貌,而後刻木作像,前後上去三次雕刻才完成。


  法顯順嶺西南行,很多土族自雕彌勒聖像朝拜,法顯訪問一些土人,才知道立聖像風氣,自佛陀涅槃後三百年至今。此地盛傳,未來彌勒大士繼承釋迦,傳授三寶到此地,所以才有結彌勒因緣的風氣。傳記說明:法顯到師子國時,聽一位天竺道人,說明賢劫千佛共用一鉢,並說明彌勒下生初轉法輪,三會龍華度釋迦佛遺法中弟子,並度與彌勒有緣的人。


  在傳記中可明白,佛陀涅槃三、四百年後開始,「彌勒思想」在印度,最少興盛有八百年之久,迦才法師以漢地比較盛行西方淨土,就斷定往生難易之差别,這也是不智之作為。
  佛法最注重「因緣法」,今日沒有,未來不一定沒有,佛法各宗信仰,在區域性有盛有衰,歷歷可見。何況在《大寶積經》、《維摩詰經》,佛陀交待很清楚,末法時代彌勒是護持三寶聖者。時間是佛陀滅度後五百歲。在末法時期彌勒思想才開始盛行。


  《大寶積經摩訶迦葉會》:「摩訶迦葉白佛言:『當來末世後五百歲,有相似沙門,身被袈裟,毀滅如來無量阿僧祗劫,所修集阿耨惡多羅三藐三菩提三菩提。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汝莫以此問於如來,何以故?迦葉,彼愚痴人實有過惡,如來不說,以惡欲故,其心妄執邪行諂曲 …… 迦葉,當來末世後五百歲,有諸眾生,具足善根其心清淨,能報佛恩,守護吾法。


  『世尊,此彌勒菩薩俱在此會,如來付之,於當來世後五百歲法欲滅時,如來無量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悉能守護,流演廣說。何以故?世尊,此彌勒菩薩,於當來世,當證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爾時世尊,即伸右手,以摩彌勒菩薩摩訶薩頂,作如是言:『彌勒,我付囑汝,當來末世,後五百歲,正法滅時,汝當守護佛、法、僧寶,莫令斷絕』。


  《維摩經》囑累品:「於是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我今以是無量億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付囑於汝,如是輩經,於佛滅後末世之中,汝等當以神力,廣宣流布於閻浮提,無令斷絕。
  彌勒菩薩聞說是已,白佛言:『世尊,若未來世,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當令手得如是等經,與其念力,使受持讀誦,為他廣說。世尊!若後末世,有能受持讀誦,為他說者,當知是彌勒神力之所建立』。


  今為世尊之末法時代,也是彌勒菩薩護持三寶之期,佛弟子如果對於彌勒菩薩有關之經論法義,產生懷疑,或妄加評斷,實是不智之舉。然而此三論之作者,發出誤差疑論後,一千幾百年來,使兜率淨土蒙受很多不白之冤,也害了很多後世說法者,不探討便隨其論調,錯說兜率的不足和不是,也誤了很多末法眾生,錯過很多好因緣。


  其實,彌勒淨土,不是以天上淨土爲思想重心,最重要是實現人間淨土,是積極推行地球上,大同盛世的實現,所以求生兜率淨土的眾生,是不畏生死的菩薩眾生,將來隨彌勒再度娑婆,一齊淨化人間,在迴向偈中明確發心:

 願生兜率淨土中,蓮開即見慈尊容。
 悟徹緣生第一義,誓隨彌勒演真宗。


  最後還有一些事實須要再強調,有關書中人物的出生時間:
 〉法顯傳的作者 —— 法顯大師,西域取經回國是後秦弘始十二年(西元四一O年)。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的譯者——沮渠京聲,匈奴人,封安陽侯,劉宋元嘉十六年(西元四三九年)渡流沙遊學西域,回國後從事譯經工作,一生中譯經十六部十七卷。


 〉道綽大師是淨土宗第二祖,生於西梁大定八年(西元五六二年)卒於唐貞觀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年)
 〉迦才是唐代僧人,貞觀年間住長安弘法寺,修淨土法門,著往生論三卷,其他不詳。

  論時間,三位大師該有看過上下經和法顯傳,為什麼作不實報導?實在令人費解。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