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香、味、觸、法
使眾生攀緣的四種煩惱:
欲取、見取、戒禁取、及
我語取(四執取)。
「欲取」(Kammupadana) 即對情欲的執著,是我們一般人所能了解的第一件事-對於貪愛、滿意的東西追求、糾纏,包括色、聲、香、味、觸中的任何一種。「色塵」就是對於那眼睛看到而滿意貪愛的形體;「聲塵」意思是那牽連著心的悅耳的聲音;「香塵」就是那香噴噴的氣息;「味塵」即是那美味可口的味道;「觸塵」即是身體的接觸。這五種心境所在處,是可以依照一般人所了解的,隨著自然的天性而感覺到津津有味或者好過癮的事情。但是依據佛教的理論將擴展到六種,那就是多加一個「法塵」,意思是出現在內心中情欲的感受,是過去、現在、未來牽連到的內心或外在的事情。無論是真實的或幻想的,當心識去感觸時,就會生起那津津有味、好過癮的感受。嬰兒出生第一次接觸到這六種外塵,便對這外塵生起「執取」。這執取就逐漸擴展直到現在。對於這滿意、愛戀的事物,有著頑固的執取,只有超越凡人的能力才能拔除。因此我們必須要有正確的知識並且正確地對待事物,這是一項重要問題,不然的話,這些對於情欲的染執,將會為世間帶來災害。希望我們能去審查那些被害的人,很自然地我們會看出他們被破壞主要的原因,是對於任何一種的情欲有所執取。如前面說過的,情欲在巴利文的含義比泰文的含義範圍更廣,泰文只是局限於異性之間的感觸罷了!
甚至連現今的哲學家 SIGMAND FREUD 都承認「這世上的人類,所做的任何事,純粹都是以這所謂的性欲為其主因」這個原理。如果觀察世上所有的生物便能看出這個題目事實上是最正確的真理,因為我們人類之所以會互相親愛、嗔恨、厭惡、妒忌、廝殺,甚至自殺也好,都必須在情欲的作用之下才能產生。不論是嗔恨或厭惡,都是因希望從另一方得到某種利益而發生間接或直接的沖突而引起的,越是深思就越能看出這真相。如果我們探尋下去,將會發現人類必須忙忙碌碌地做各種工作,在心靈深處隱藏著這貪愛,它是想要得到任何一種東西的根源。我們學習各種學識,以便有一份好的職業,工作上有了成就以後,就去追求那五塵「色、聲、香、味、觸」的享受,希望我們能深入的去思考,到底還有什麼比這更「糟」的!?甚至布施行善也是為了上天堂,原因也就是要求得任何一種情欲的「利益」。因此我才會把它安置在「世間」,別牽連到出世間,它們之間沒有任何瓜葛,比如出家精進地斷除煩惱,就不是以情欲為主因。除此之外,有些人出家是為了世間或他界的任何一種情欲,這也是有的,但它不是佛教。我們來談談間接的原因:因為這控製、蹂躝著世間的情欲令人深感厭惡、怖畏,為了找出那超越情欲的道路,我們才出家修持梵行。也可以這麼說:這種的出家,其主因間接也是來自情欲。但是總而言之,生物、人類和世間萬物的混亂不安,其中的主因都是來自情欲。
為什麼情欲有這麼強烈的力量?因為它是來自「欲取」,即是對情欲本身有著很牢固的執取,佛陀才說這是一個直接與世界有關的先決條件。「這個世界將會持續轉變、破壞、毀滅或是其他任何一種情形都一樣,主要的原因,必然是直接甚至全部都來自欲取。」我們應該審察思考看清自己,到底有些什麼樣的欲取呢?它什麼時候存有的?它是何其堅固?實際上,我們的性格是否能超越它,並放棄它呢?假如我們不依靠佛陀明覺的智慧,那又怎樣放棄執取呢?這所謂的欲取是那麼茫然無頭緒,它必須要以高層次的佛法來學習修行,才可放棄和斷除,不是靠普通的道德層次所能做到的。如果依照著世間上的常理,欲取卻相反地有著極大的利益;所謂的利益,就是欲取能使我們愛護家庭,很勤奮地尋找金錢財產、名譽地位等,這完全是由於執取的原故。如果以世間好的眼光來看,那可算是一種使我們人類進步、勤奮的力量;假如以「法」的眼光來看,另外能感受到在隱密之處所承受到的苦的折磨。因此,從佛法方面來講,我們必須要控製欲取,甚至到最後必須把它放棄並熄滅掉。至於我們能舍掉嗎?我們是否已決定要把它拋掉了?這是另外一件事。只是希望能徹底了解這第一個欲取,是佛教所立志要克服,並且最後把它舍掉的事情。
◎「欲取」——執取於色、聲、香、味、觸、法。
◎眾生能在世界上做事,全都來自愛欲的動力。
◎愛欲的作用禍害很大,因爲人們直接地就黏縛於愛欲。
◎衆生認為愛欲是好的,但就佛法來看,它是禍害,必須要完全斷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