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陀洹」——熄滅身見
書籍目錄
「須陀洹」——熄滅身見

「須陀洹」——熄滅身見

結、疑結、戒禁取結



Bg A7

   繫縛著我們的十種細微煩惱,第一是認為身是「自我」的「身見結」(Sakkaya-ditthi), 錯誤的誤解想像有個「我」,認為身體是「我」和「我所有」,這在四執取的主題中已講解過了。我們每一個人都如此的理解「我就是我」,正如笛卡兒的格言「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思」等。這錯誤的觀念我們也有,但是一般人的認識是除了身或心是「我」之外,再也沒有其他知識了。所以就錯誤的理解身和心是「我」、「我們」等,或更為嚴重的迷失,將物質的身體也認為是「我」,甚至將外界的物質當做是「我」,對那沒有生命的物質嗔怒,甚至捶打、丟棄。這就像有如撞到柱反而去責打柱子來消除仇恨的小孩一樣,這是一種本能的反應,即是基本的自覺有我,如此包袱越背越沈重,直到最後只跟隨著「自我」的感覺去做事,這稱為「身見結」。

  如此將能看出,每個人的心識中時常的認定有「我」,這就是能生存下去的基本條件,能在險境中鬥爭,尋找糧食或繁殖等。但這種「身見」是最粗糙的,是自私心,只顧自己。要超越世間,就必須要認識這世間最粗的煩惱,而且一定要將它熄滅。這身見結如果依照文字的翻譯為「我的身」,我們應該明白在這裡的「身」是包括心在內,但卻比較偏重「身」的部分,因為眾生們對身較為重視、較為認識,對身的執著也更重。身見結的「見」是見解或觀念,因此身見結為「見解中身是我所有」。我們可知道佛教是在指導我們認識日常中所有有關的事務,決不偏離此軌道,引導著我們學習、奉行,直到看出真相後捨棄這身見結。若誰想要戰勝世間,就得要先去這最根本的煩惱-身見結。

  第二個稱為「疑結」(Vicikiccha),疑結的產生是缺乏充足的知識,而演變成「疑惑」,捉拿不定,猶疑不決,沒有勇氣下定決心。而這裡的「疑」大多數都是針對有關脫離「苦」的行持;而較為低層次的,就是對於什麼是善業、什麼是惡業、什麼是公平的質疑。這裡所要講的疑是針對脫離苦的疑。有疑是因為不知曉,不能看清和對於無明、愚痴的認定有疑,他不能下決心在離苦的實踐上,如:這是否符合自己呢?自己能做到嗎?真的比其他更好嗎…..等等。其次是對於善業的疑,如:它確實是善業嗎?行善有善報嗎?有時則誤解所掌握到的煩惱也是善業、是好的;在法方面,則有時把「真理」 (真理是不思善不思惡) 當做是善業,甚至對於其它要解決的問題也存在著疑。

  「疑」的捉拿不定,猶豫不決,引申到宗教、文化、風俗、習慣或自己所掌握的各種理論。在佛教對於佛、法、僧也「疑」,對佛陀的疑:是對一個真正覺悟真理的人有疑,對於真正能脫離苦惱的人有疑。對法的疑:是對佛陀的教誨疑,或對追隨佛陀的教誨、修持真的能滅苦嗎?有疑。對僧伽的疑:是對這些滅苦的修行者產生懷疑,他是否能真正的實踐?認為在這世界上不可能有這麼超越的人。「疑」可包括一切疑,對法能熄滅苦的疑、對善業的疑、對風俗、文化、習慣的疑,甚至對自己正實踐的知識、理論都存疑。

  「疑」的主因是無明或不知曉,無明一起就產生欲望煩惱,然後欲望煩惱時常牽動心識,久而久之習已成性,趣向低劣。猶如魚兒已習慣住在水中,對於陸地一點常識也沒有,當談到陸地時,它就不相信,即使相信也只是一知半解,常在「疑」中。人們浮沈在這塵世或情欲中,已成習慣,正如那水中的魚兒,對那超越情欲或出世;是怎麼回事將不能理解,即使能理解的部份仍存著疑。如果我們用教育慣用的語言就是「低劣的感覺,已成為習性了」,至於那高超的感覺剛建立起來時,與低劣感之間的爭執也是疑。若心力不足,低劣的感受將會戰勝,我們必須要理解這疑和對善業的疑,這些受到錯誤的指導逐日增加的疑和與生俱來的疑,是怎樣存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呢?尤其是我們自己,更要清楚認識它,否則就看不出它的禍患,也沒有能力厭離它。若要捨棄就必須要觀照,直到看清這摻雜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疑」的禍害,直到能不再執著善業、公平、正確等。越能審察看清,就越能逐漸厭離。而能輕易的捨棄這把眾生繫縛著的煩惱。

  現在進入第三個細微的結,巴利文稱為「行持戒律和生活條規時抱著不正確的目標」。在四執取的講題裡已多次的提到這錯誤的行持「戒禁取結」(Silabata-praramasa)。簡單的說,就是對自己曾經將錯誤見的行持認為是最正確、最完善的。所誤解六處大部份都與宗教教理的行持有關,但也包含了宗教以外的事物:以錯誤的見解,執取的行持,如對於各種各樣的巫術特異的行為還有迷信,不必懷疑,這肯定是戒禁取結。如雖然是依據宗教典籍去做,但卻誤認能獲得神奇怪異的神通,能受到保護,這就是戒禁取結。如受持戒條或行持各種生活條規,是為了熄滅煩惱,但他卻相反的想產生神奇力量,而成為一個靈驗者,能有各種特殊神奇力以斷除煩惱等,執取這種行持即是戒禁取結。又如在奉行圓滿的增上學,但有錯誤的危機和無道理的執取,認為可獲得無比神力,這肯定是戒禁取結。

  那空有高深知識的人,也有很多抱著這種態度。若依據經文,「戒禁取結」的範圍是非常狹窄的。如外道們睡在荊棘上、學習牛、狗的行為,就可熄滅煩惱,若是按照這樣狹窄的方式,那一般人都沒有戒禁取結了,因為一般人都沒有牛狗的行為。盡管有佛陀的教誨,但由於錯誤的見解而執著為神異、靈驗之修行,還都是戒禁取結。但如仔細的審察,將會發現仍有很多人做著誤解和無道理的修行。比丘們甚至認為持戒可以升天、成天神等,這不但是戒禁取結,而且將會汙染了梵行。,因為佛教的戒條都是以熄滅身心的粗糙煩惱為目標,成為修定和觀慧的根基,怎會是為了要升或成為天神呢?因此當比丘們為了上天而嚴持戒律,那戒就汙染不清淨了。這就是由錯誤的見解而執取的修行,為一種染著執取。

  我們可看出以顛倒妄想去奉行佛教的布施、持戒、修定,一定是「戒禁取結」,更不必提那外道或巫術的行持了。但願各位能明白,即使你是佛教徒,只要有無明欲望的支配,錯誤的期望獲得靈驗的魔力,就將犯「戒禁取結」。甚至民間平時祭拜鬼神,也認為鬼神也能享用得到,而做這種善法拜祭儀式。若佛教徒以這種見解和感覺供養佛、菩薩,那真是百分之百的戒禁取;可以這麼說,一般的佛教徒都是在迷信和無因果道理中行持這傳統儀式,而被愚痴、迷信,被瘋狂的行為所汙染了,此為第三個煩惱。我們清楚看到導致這煩惱的原因是膽怯和恐懼,人們本來就喜歡怪誕的事物,由於社會錯誤的教導和訓練,所以每個人都不能避免這種狀況,但它是個敏感且富諷刺性的問題,在此不能給予太過詳盡的解說。各位運用這准則去思考本身要解決的問題,當能在明白和認識戒禁取之後,再盡力的拋開,放下它。

  若能真正而又絕對的熄滅前三結身,見結、疑結、戒禁取結,即可稱為第一階段的聖界 ——「須陀洹」(Sotapanna), 若已絕對的熄滅這三結,別把它當芝麻小事。因為嚴格一點說,還沒有熄滅這三結的人,即是野蠻人,有良好教育的人,就不應有三結,可是我們的教育卻存在這種現象,可見方向已經錯誤了。佛陀稱捨去三種煩惱的人為第一階段的聖人。如果還不能熄滅這三種煩惱的話,他還是一位愚痴的迷者,可以說他的眼睛還被濃厚的麈垢所遮掩著,他的慧眼被這濃厚的汙穢覆蓋著。當人們把這三種煩惱捨棄後,心識必將逐漸超越世間的繫縛,因為這三結把心和世間繫縛著,是愚痴覆蓋著眾生的心,繫縛著世間,一旦能解開這三結,也就是已解開第種遮蔽的煩惱,在一定的程度上已脫離世間,可說是第一個階段的聖果,意為「已進入涅槃流」。

Bg R

◎「身見——相信此身是「我」,認為身體是 「我的」。
◎「疑結」——最主要是對於脫離苦的行持不夠了解,沒有信心,仍有懷疑。
◎「戒禁取結」——對於行持、戒律或生活規範抱著不正確的目標。
◎能夠斷除這最初的三結,即能證初級的出世境界「須陀洹」。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