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書籍目錄
【附錄】

【附錄】



學習

聖諦編譯組 王靜蓉

   涅槃。是捏塑怎麼樣的一個杯盤呢?對一般人來說,涅槃二字充滿了美感,極緻的美感,著名舞蹈家林懷民因見其字美而引發靈感編了支叫涅槃的舞碼;浪漫的現代詩人亦將它化爲寫詩的素材,想像延伸它。而在我們的學佛界,大家都謹慎地不敢提這兩個字,「境界太高了」,「太究竟了」,不要提,一提,動則得咎,要惹來一場滔滔辯論呢!

   涅槃那麼美嗎?令人思維起佛陀入滅時的優美身姿,微閉雙眼,吉祥臥,寂靜清涼的森林裡一點聲響也沒有,只有神聖莊嚴。那是唯一的涅槃嗎?如果眞是那麼玄妙而不可知,就不是佛陀爲我們宣說滅苦之道的用意了!

   佛陀曾經強調,他所說的法僅如手上的泥沙那麼多而已,「僅僅足以滅苦」罷了。佛法的開端的確是爲離苦得樂而設,當越來越多人加入宣揚佛法、傳遞眞理的行列後,尤其,是佛法到了中國,經過中國文化的吸收消化,增添了許多豐富多彩的光芒—— 因而使得身在民國的我們面對浩瀚的三藏十二部,時而發現這個法門殊勝,時而感覺那個法門究竟;時而發現這部經的理路高妙寬闊,時而又讀到另一部經對人生實相析理精微,讀時感動,淚水不斷湧出。重要的是,在閱讀外在經典的同時別忘了生命時光有限,也要趕緊閱讀內在經典啊!
   內在的經典即是我們身心的因緣法,即是用隱形的文字刻寫著苦集滅道的實相的肉軀。不要疏忽了這部經啊,它是自家寶藏。
   佛法從印度北傳至中國,呈現了許多般若智慧,歷代高僧大德們無不詳說那光明境界,令我們讀之心生嚮往,法喜充滿;往往我們就誤以爲:我們自己就是那佛菩薩化身,已經止熄了苦惱,身心已純然無礙。可是,當我們離開書本或法會時,在日常的行住坐臥間,獨對身心窘狀,不免有疑,弄不懂「解」與「行」之間的差距,只是不斷地敦勉自己:還要精進!還要精進!並生出無限的懺悔心。

   我們所親愛的北傳佛法開展了許許多多豐麗的姿貌,許多的慈悲方便,但也容易流於執著形式的缺點 —— 因爲,讀經、念咒、拜佛、供佛、虔誠並不就等於是學到了佛法,如能穿透這些形式而體會到它實質的意義,開啓智慧,滅除煩惱,才是接近佛陀原始的意思。當我們接觸佛法一段時日後,很有需要自省:我的習性是否得到一個程度的轉化呢?

   轉化自我習性的方法。不妨試試南傳佛法。佛法自印度到了東南亞國家,到了今日,固然存在著各種修行派別,但在這些修行法中,有些智慧高超的覺者,他們體會的法,用而究竟,我們知道的如泰國的佛使比丘、阿姜查、楊達法師、法燈法師(後兩位法師曾經到過台灣)等。尤其是佛使比丘,他將佛所宣說的法,以明晰的系統表達出來,台灣讀者可讀到的有「菩提樹的心木」、「人類手册」、「何來宗教」、「一問一智慧」及「解脫自在園十年」等書。

   南傳原始佛法,所側重的正是「僅足以滅苦」的部份,可以這麼做比喩:南傳佛法有如濃縮原汁,北傳佛法則如當代流行飲料。南傳佛法濃實有原味,直接面對生命中的苦因;北傳佛法有許多樣貌,可以接引不同根機的人,但是,往往也加了許多香味和化學原料,喝了並不對身體直接有益,只是清涼美味罷了。但,不論是南是北,是何種法門,人身的基本組合一樣,苦質一樣,皆是五蘊和合,都要面對從苦步向不苦(無苦)的道路。

   涅槃,就是無苦的狀態,就是心性的本來面目。我們的心總不外處在兩種狀況中;涅槃與輪迴。當我們的心念有著貪愛、欲望,就有執著和苦集,就會在輾轉反覆的輪迴中,無法了了分明自己的心念。這種忐忐忑忑的、心緒七上八下的面目,並非心性的本來面目。若我們處於這種狀況,正是體會苦、集、滅、道的機會,這時,不妨好好品嚐箇中滋味,先把心念的錄影帶停格、倒帶,看看苦如何集成,集成的模樣多麼焦著,多麼進退不得。如何能夠停滅呢?就是從「道」的發現中,去了解屬於自己身心的因緣法。

   離開輪迴的方法是斷除「我」、「我所」。即是捨離一切自我感,因有「我」的感覺時,煩惱便會生起,有種種的分別、得失。而以「法」的感覺爲皈依,便能脫離自身對無常、苦的無奈和悲哀感。

泰國的法燈法師把斷除我、我所的方法列爲八項完整的原則:

1、SUNYATA BUDDHO 空・佛陀(覺悟・悅樂的人)
   太好了!今天我們還有生命。我們將盡最大的能力來覆行爲人的責任。對於每一件事情,都必須盡最大的努力,但是卻不希望從哪一個人身上得到任何利益,就算是一句短短的「謝謝你」,也不企求,因爲這就是法 —— 大自然的力量 (權力)

2、SUNYATA BUDDH 空・佛陀(覺悟・悅樂的人)
   我們的生命必定會老、會病、會死,這是肯定的。將會是怎樣的病法?怎樣的死法?在什麼時候?在哪裡?來吧!我們已經準備好了。無論怎樣,我們都不會因此而苦惱,因爲生命不是屬於我們的,卻是法—— 大自然的。

3、SUNYATA BUDDH 空・佛陀(覺悟·悅樂的人)
   我們身邊一切事物,從至親到一切的財物,終有一天會遠離消失。若是這樣的發生了,我們將不會因此而苦惱,因爲這不是我們的,而是法——大自然的。

4、SUNYATA BUDDH 空 ・佛陀(覺悟·悅樂的人)
   不論我們在做什麼事,我們將會面對三種人,他說我們好;他說我們不好;他對我們不感興趣,我們將不會爲此而爭吵、反抗或動搖。他說我們好,也是他的對;他說我們不好,也是他的對;他對我們不感興趣,也是他的對。我們將不此而苦惱,因爲這不是屬於我們的,但卻是屬於法 —— 大自然的。

5、SUNYATA BUDDH 空・佛陀(覺悟·悅樂的人)
   願將這個肉身,以及一切的成就,都轉讓給法 —— 大自然。我們將不企求擁有什麼,也將不企求成爲什麼,不論是此生或來生,都不企求得到什麼,因爲一切都是屬於法——大自然的。

6、SUNYATA BUDDH 空・佛陀(覺悟·悅樂的人)
   每一個生命,都有苦惱。我們將不增加苦惱和罪惡給每一個生命(衆生)。不論是他罵我們,指責我們,毀謗或破壞我們;捶打我們;甚至殺了我們,也請吧!我們將不回報,因爲報仇的行爲,比做的行爲還要壞兩倍;因爲佛說:我們的一切善行都迴向於一切生命(眾生)。不論活著的或已死的,願他們每一個人都快樂吧!

7、SUNYATA BUDDH 空・佛陀(覺悟・悅樂的人)
   對於「法」一定要聽信、刻苦耐勞、不可固執。(信受奉行)

8、SUNYATA BUDDH 空‧佛陀(覺悟・悅樂的人)
   「生」的不是我、「生」的只是法。因爲沒有「我」,只有無常、苦、無我。無始無終的生滅,我們「不要了」。
   這八項法,大自然的因緣法則,您若簡單看過,會覺得他說的只是平常之理,可是,再深思吧,深沈地體會它之後,會發現凡夫很難完全做到。若做得到即是究竟滅苦,即已斷除我、我所,已身在涅槃的寂靜安樂之中。
   這八項法則是進入空性的秘訣,雖是秘訣,卻並不能一步登天,不是藥到病除,必須依循法的原則在生活中信受奉行(法則七)。我們可以將空。佛陀的原則,以「做好責任」爲核心整理如下:

責任

   對這空性眞理的肯定之前提是切切實實地肯定「生滅」是法,生滅的不是我。先把我的感覺排除,才能平順地實踐這進入空性的原則,才能離苦。

   排除「我」的感覺自然不是易事,但是爲了脫離流轉生滅絕對值得努力。如何排除我的感覺呢?去不斷地體會「無我」,觀照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身心的覺受,外在的情境都在不斷的變滅中,要抓住「我」、執著「我」,真的是苦。不如把我的感覺放掉吧,皈依「法,大自然」這對父母,讓父母去安排!
   法,誰做誰得,外在的討論再多再精彩都不如實際一做。如果,可以認清法的道路,就能得到眞正的涅槃;如果仍一直有形式的束縛,不能直接入法。要得到眞正的解脫便難囉!
   眞正的空性是內心沒有煩惱的狀態。SUNYATA BUDDHO 空。佛陀的八大原則可以提供邁向空性的道路。當生命中的涅槃一直在增加,輪迴在減輕,便是走在眞正的道路了!

   涅槃二字在現時的台灣的確被權威化了。原來在古印度,涅槃只是一句普遍於生活的話語。人們說茶涼了,會說「這茶涅槃了」,說一隻椅子朽壞,不能使用了,會說「這張椅子涅槃了。」涅槃二字於印度當地是那麼尋常啊,當然,涅槃的意義主要是在於生命的 —— 當心中之貪、瞋、癡火熄滅了,即是處於涅槃境地。
   心火的涅槃分爲兩種,一爲「有餘涅槃」,指熱惱之火正在冷卻中但溫度未完全冷卻下來。是沒有了貪、瞋,仍有分別心的狀態。
   另一爲貪、瞋、癡火完完全全止熄,眞正地涼了。
   處在涅槃境地的身心是非因緣法的,突破了因緣法則。因爲他做任何事都具有正念,有正念就不被外在事物所阻撓,因此就有正定和正精進。這般寂靜、清淨、光明的心境才是心性的本來面目罷。

   認識一些泰國法師。他們在台北山間有座清淨的道場,遠離市區。也遠離人煙,在所喜愛的大自然住下。在泰國,他們喜歡過傘下的生活,夜來的時候在傘下靜坐,夜深的時候,就於大自然裡睡眠,大自然的清新和韻律自會滋潤他們的身心。
   一次,我來到法師們山中的道場。進入後,正頂禮佛陀和他所俱足的法,禮拜中,我。
   那兩歲的女兒在身邊嚷嚷,拉扯我的衣裳:「媽媽,妳看,妳看!」
   禮拜中,我轉身一那是在門口前庭處,一位年輕的沙彌正在踱步,庭外則是煙雨濛濛。
   女兒是對沙彌的裝扮和年輕產生好奇了!那沙彌神情寧靜輕安,好似什麼事也不會驚擾他,在這靜靜的山中道場,他正在體會法的潤澤。
   那日,大部份的法師都外出了,只留下極少的比丘。我和女兒在微雨中翻看法師們在泰國道場所拍的照片。
   泰國的環境比起台灣是樸素多了,他們在泰北辦了座育幼院,收留自幼兒至少年,這些孩子們自食其力,割草、做手工以生產生活之所需。有張照片,是少年們立於烈日的草原上,草高及胸,極待割除,草迎風搖擺,迎向樸素的大地。
   那刻我有些感觸:樸素的法來自樸素的大地,雖然,今日台灣的環境繁複,孩子們物質都富足,但內心樸素的本質卻欠缺體會的時機,也是一樁可惜。
   大環境可以不同,就如人間的因緣有不同,但是,佛性無南北,對於苦集滅道的體會應該是四海一家的。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