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釋四念處 (一~三)
總釋四念處 (一~三)

總釋四念處 (一~三)


Bg f47

  此次禪修我特別選擇講解《大念處經》1,巴利經藏中說明「四念處」的有二經,分別在《中部》與《長部》,因為《長部》中的內容比較詳細,所以稱為《大念處經》。《大念處經》歸納了佛教最重要的道理,是了解修行最重要的經典。希望大家在修行的過程中,能運用四念處的智慧,那麼所有的阻礙都會成為修行的助力,每個方法都能成為解脫的方法。


  在南傳佛教 2 沒有任何一部佛典,如《大念處經》般受到重視,就像北傳佛教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或《金剛經》。在南傳佛教,人們相信如果能學習、背誦、修習《大念處經》,功德大於修習其他經典,因為所有的佛法都包括在四念處中,如果能了解四念處的修行,就能了解真實的佛法。


  例如:在斯里蘭卡,很多居士有在家裡抄寫、背誦《大念處經》的習慣。寺廟也會搜集這些手抄的《大念處經》,有的已保存了三百年或五百年。佛教徒相信抄寫、背誦、修習四念處是最好的、最直接的修行法門,可了解真實的佛法,解脫輪迴的痛苦。
  《大念處經》的特色是佛陀直接闡述解脫之道,而其他的經典多半是隨緣教化,或依布施、


(1)  南傳巴利經藏中有兩經說明「四念處」的修習法;一經在《長部》第22 經(D.22),一經在《中部》第10 經(M.10)。兩經內容大致相同,不過《長部》第22 經在法念處對「四聖諦」有更詳細的解說;整部經的篇幅也較長,所以《長部》第22 經被稱為《大念處經》,《中部》第10經則稱《念處經》。北傳漢譯藏經中,《中阿含經》卷二十四第98 經《念處經》(《大正藏》冊1 ,頁582 中~584 中)、《增壹阿含經.壹入道品》第十二第1 經(《大正藏》冊2 ,頁568 上~569 中)、《雜阿含》第605~639 經(《大正藏》冊2 ,頁170 下~177中),有類似內容,但各經內容不如《大念處經》詳細完整。


(2)  南傳佛教:又稱南方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源於印度,其後向外傳播,分成兩大主流,流傳於東南亞一帶,包括斯里蘭卡、緬甸、泰國、高棉、寮國等地之佛教。南傳佛教之三藏以巴利文書寫。另一流,經中亞傳至中國、韓國、日本,及由尼泊爾傳入西藏、蒙古一帶,稱北傳佛教、北方佛教。南、北傳佛教在法服、戒律、典籍、學說、實踐等方面,各有偏重,也各有特色。參閱《佛光》「南傳佛教」,頁3750、「北傳佛教」,頁1586。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樓國劍磨瑟檀城中

  此經是佛陀住在拘樓國(Kuru)3 的劍磨瑟曇城(KammAsadhamma)時所開示的。劍磨瑟曇城外,有片水草豐足、景色宜人的大樹林,佛陀就住在那裡,而至城中托缽。
  拘樓國是個非常殊勝、具有福報的地方。此處臨近喜馬拉雅山,大樹成林,氣候涼爽,很適合修行。由於氣候宜人,物產富饒,居民豐衣足食、身心健康,歡喜布施修行,累積波羅蜜,且智慧力強,能接受深奧的教理。因此佛陀特別在此地教導四念處,闡述二十一種解脫的方法 4,使得一般老百姓、販夫走卒、農夫或未受教育的人,大家都努力修習四念處。


  註釋書 5 中說,連在河邊洗衣的婦女碰面時都會互相詢問對方:「你修什麼念處?」當回答是修那一念處時,會讚歎對方:「你能這樣修行,生命是多麼有意義呀!」如果回答是:「我沒有修任何念處」。對方會惋惜地說:「你沒有修法,這樣生命是多麼沒有意義呀!」連洗衣的婦女都會努力修行。所以,了解深奧佛法的條件是聞法,有聞法才能實踐法,實踐法才能解脫煩惱。因為拘樓國的人民聞法的條件圓滿具足,氣候適宜、物產豐饒,平時都已經聞法、修法,能了解最深的法,所以佛陀直接講說深奧的法,不講其他入門的準備。


  佛在拘樓國還開示很多深奧的經典,如《大因緣經》(MahAnidana sutta)6、《心材喻經(SAropama sutta)7 、《護國經》(RaTThapala sutta)8、《不動方便經》(AneñjasappAya sutta)9 等。所以要先豐衣足食,才能談到精神層面的提昇,中國古人也說:「倉廩足然後知榮辱,衣食足然後知廉恥。」譬如《法句經》記載,佛陀知道有位窮人的法緣成熟,已經具足開悟的條件,不過因為很窮困,正處於飢餓之中。佛陀就讓人先給他食物充飢,待他飽食之後,便對他開示佛法,窮人因而證得初果。所以, 佛陀說:

「飢餓最大病,諸行最大苦,如是實知已,涅槃無上樂。10

  拘樓國人不但自己修法,也會教導其他眾生,國裡的其他動物也都深受利益。註釋書裡提到一隻小鸚鵡的故事:拘樓國有位居士養了一隻小鸚鵡,有天他要遠行,就託寺裡的比丘尼照顧小鸚鵡。比丘尼稱小鸚鵡為護佛(Buddharakkhita),比丘尼很慈悲,照顧牠時,也教牠法的作意,以免牠浪費生命。比丘尼每天教牠念「a t t h iatthi」,亦即「有、有」。「有」指有身體、心、肉、骨,就是沒有「我」。


  有天一隻老鷹從空中飛來撲向牠,牠在鳥籠裡不斷地大叫,比丘尼們聞聲將老鷹趕走,牠因而獲救,比丘尼們問牠:「當老鷹撲向你時,你心裡想到什麼?」牠回答:「我沒有想什麼,只有想到『一堆骨頭』,『一堆骨頭』(aTThi-puñja)!」為何想的是「骨頭」?可能是牠平時都努力修四念處,未想到自己,所以內心並不害怕。比丘尼們很高興,祝福牠說:「這個『有』已經成為你未來涅槃的緣。」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拘樓國人不但能修法利益自己,甚至也澤及其他動物,教牠們修四念處來脫離苦迫。


(3)  根據一些學者的考證,拘樓國即今印度首都新德里。
(4)  二十一種解脫方法是身念處十四種方法:(一)安般念;(二)四種威儀;(三)四種正知;(四)不淨觀;(五)四界分別觀;(六)~(十四)是墓園九相。受的九種要素與心的十九種要素,各算一種方法,法念處有五種方法,合計《大念處經》共闡述二十一種解脫的方法。


(5)《大念處經》的註釋書: SumaGgala VilAsinI Volume III MahASatipaTThAna Sutta VaNNanA(《長部》註釋書三《吉祥悅意.大念處經》PTS, 1971)。註釋書的內容一般認為源自最早期的佛教。巴利三藏原始的古老註釋書,在公元四世紀左右便失傳。現在的版本是根據斯里蘭卡所找到的辛哈利語(Sinhalese)的早期譯本,由覺音尊者(Buddhaghosa)重譯回巴利文。Nyanaponika Thera,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Kandy , 1992 , p.10。


(6)  D.15 ,相當於北傳《長.第13 大緣方便經》,《大正藏》冊1 ,頁60上、《中.第97大因經》,《大正藏》冊1, 頁578中。
(7) 南傳有兩經:《心材喻大經》(M.29)與《心材喻小經》(M.30);北傳無。
(8)  M.82 ,相當於北傳《中.第132 賴吒●羅經》,《大正藏》冊1 ,頁623上。
(9)  M.106 ,相當於北傳《中.第75 淨不動道經》,《大正藏》冊1 ,頁542中。
(10)  參見《法句經》(南傳)203偈(Dh.203)

  《大念處經》一開始,佛對諸比丘說:「此是唯一之道」(ekAyana-magga)11 就字面意義而言有「一行道」、「一乘道」的意思,指四念處的修行是「一乘道」,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加行 12 可以使我們實踐涅槃(nibbAna)13 。所有的善法、法門都包括在內,了解四念處才能了解「無我」,了解「無我」才能體證涅槃。


  ekAyana-magga 一詞在註釋書舉出多種解釋:(一)它是單一的道路,不分岐的路,循此路可達解脫。(二)獨自行走之路,無有同伴。(三)此是「那個人的路」,「那個人」意指「佛陀」,亦即這條路是佛陀發現的。(四)此是「唯一的路」,它只導向唯一的目的地──涅槃。所以它可以譯為「唯一的路」、「單一的路」、「無比的路」、「直接的路」。除了這一條路以外,沒有其他的途徑可以實踐涅槃。


  四念處的每個方法都包括止觀 14 的修學,修習四念處即是修習止觀,止觀成就則四念處成就,止觀不成就則四念處不成就。就止觀的修行而言,止觀是四念處的加行;就四念處而言,四念處是實現涅槃的加行。有四念處才會有涅槃的經驗,若無四念處就無涅槃的經驗。了解四念處,修行止觀的條件才可能成熟,才可能深入法的境界。所以,四念處的修行和止觀的修行,兩者是無法分開的,止觀和四念處讓我們實踐無為法 15 的境界。


  為何說四念處讓我們實踐無為法的境界呢?因為了解無為法即了解中道 16,中道就是八正道,而四念處與八正道是不能分開的,四念處是了解八正道的法門 17,是八正道最重要的加行,若無四念處的加行,則無法實現八正道,便無法了解中道、無為法,終究無法解脫苦,以實踐出家修行的目標。所以,要清楚了解這其中的關聯。中道是八正道,八正道是靠四念處的修行才能成熟,所以四念處是八正道很重要的資糧。如果沒有四念處的修行,則八正道不能成熟,我們便無法入涅槃的境界。


(11) “ekAyana-magga”是複合詞,“eka”是「一」、「單一」、「唯一」。“ayana”是「行路」、「目的」、「往來」。“magga”是「道路」。漢譯相關經文之譯詞中,《雜》譯為「有一乘道」(《大正藏》
冊2 ,頁139 上、頁171 上、頁322 上);《中》譯作「有一道」(《大正藏》冊1 ,頁582 中);《增壹》譯作「一入道」(《大正藏》冊2 ,頁568上);《別譯雜阿含經》譯作「唯有一道」(《大正藏》冊2 ,頁410中)。大多數英譯為「唯一之道」如Soma Thera, The Way ofMindfulness, p.17. USilananda,Four Foundations Mindfulness, p.2.譯為“the only way”, Nyanaponika Thera,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p.14. 譯為“the sole way”, Sann Lwin, Great Discourseon Steadfast Mindfulness, p.1.譯為“the one and only way”。就文獻角度言,南傳經典中的“ekAyana-magga”是對四念處的專稱,沒有其他修行法被稱為“ekAyana-magga”,因此以「唯一之道」來特稱四念處的崇高立場,是可以理解的。參閱何孟玲,〈《中部.念處經》四念處禪修方法之研究〉,華梵碩士論文,頁30。


(12)  加行:即加功用行,為了成就涅槃所做的一切努力。
(13) “nibbAna”源自動詞“nibbAti”,意為「被吹滅」、「被熄滅」,佛教以它表示熄滅了世間貪、瞋、癡之火,或去除了渴愛的糾纏。涅槃乃佛教終極的實踐目的,分為有餘涅槃與無餘涅槃,前者是雖斷煩惱,仍有五蘊之依身;後者煩惱滅盡,五蘊亦滅盡無餘。參閱《佛光》「涅槃」,頁4149。


(14) 「止」為“samatha”(奢摩他),「觀」為“vipassanA”(毘婆舍那)之意譯。「止」是藉專注特定對象(所緣、目標),止息一切妄念、煩惱,達心一境性的禪定。「觀」是以智慧觀照此一特定對象的自相,可由特相、作用、現起、近因四方面觀察;觀照共相,一切法皆有無常、苦、無我的特質。由止培養定,由觀開展慧;以定伏煩惱,用慧斷煩惱。有定力,才能看清楚所緣,修真實觀,斷除煩惱。止與觀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相輔相成以完成解脫。參閱《佛光》「止觀」,頁1476。


註(15)  「無為」是「有為」的對稱,指非因緣所造作,離生滅變化之法。原係涅槃的異名,後世更於涅槃外立種種無為,於是產生三無為、六無為、九無為諸說。參閱《佛光》「無為」,頁5112。
(16)  中道:離開二邊之邪執、極端,不偏於任何一方的觀點、方法。中道係佛教的根本立場。因八正道的實踐是遠離樂欲及苦行等偏頗的生活態度,由此得以完成智慧,趣入涅槃,故稱八正道為中道,乃實踐上的中道。若正確理解緣起的真理,因而遠離常見與斷見,或有見與無見等偏頗之看法,住於中道正見,此為思想上的中道。參閱《佛光》「中道」,頁1030。


(17)  念處之道是八聖道分中的前行道,此前行道是唯一的道路。此道路成就世間八正道,圓滿出世間八正道,實現涅槃。《無礙解道》:「八支道中勝,四諦理中勝,離欲(涅槃)法中勝,此實唯一道,清淨諸知見,汝等順此行,降魔滅眾苦。」參閱MSV, p.745 、帕奧禪師講述,《正念之道》(高雄市:淨心文教基金會,民90),頁37。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