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本身是不假外求的。外在塵境印在你腦子裡的那個,是虛幻的,它是無常法,而現在的存在才是真實的。
一般學佛人都含糊籠統地帶過去,一聽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把塵境通通否認掉了,然而塵境是存在的啊!世間一切有為法,指的是在我們腦子裡的那些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關鍵在這裡啊!
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於法界無不周遍。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讚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讚歎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一段乍看之下,會覺得跟前面第一大願所講的一樣。我們先看第一大願後面一句:「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這句話是講時間跟空間。在《華嚴經》裡,時間跟空間的關係經常出現。
時空是一個座標,它的真實性,在知識領域裡非常受肯定。但佛法卻告訴我們,時、空是完全虛幻的。假如以邏輯學來論,佛法跟哲學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對時空的肯定與否。佛法本身徹底否認了時空的真實性,而大腦的知識邏輯推理,卻假設時空是真實的。時空的理論,縱然寫一本數十萬言的書,恐怕也說不清楚。這是人類根本性的問題,大腦認為時間是存在的,其實時間只是一種相對關係,因為有前有後,次第感便產生了;有今天就一定有昨天?如果沒有今天,怎麼會有明天?
如果你隨時活在當下,哪會有過去、現在與未來之分?可是這點我們很難體會。
爸爸生在我之前,兒子則在我之後出生,這前後的關係很清楚啊!大腦取向的思惟模式是以現有的、從你出生以後叫爸爸媽媽,開始認識的所有聲音、顏色與形狀,乃至你念書時所累積的種種社會知識 …… 這些都是你全部的邏輯與知識推理的背景基礎。一個人聰明才智的高低,就看他基礎知識延伸得廣不廣。時間,是這一切延伸的二大基礎之一,此外,就是空間了。
我們都以自身為中心,所以你會發現每個民族都自認是天地宇宙的中心,所以中國稱自己為「中國」。生活環境之於每一個人,也是如此。譬如你剛到某個城市,也會想找個中心點,也許是車站或者機場,再不然就是下榻的飯店。有了中心點,才能藉以認識周遭的環境。這就是大腦的運作基礎,而這個基礎的大小,就看你記憶的多少。你能記得快又多,而且反應正確,那才叫聰明嘛!如果還能往更多別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去延伸推理,那更是天才了。
然而這種推理傾向的大腦思惟模式,卻是單行道。每個人就他所拿到的東西、心裡所記憶的資料,以及知識的多寡跟種類,進行他認為合理的推論,但每個人的答案就是不一樣!因為大家堅持自己的,所以衝突就產生了。為什麼說:「不要執著!」因為一執著,衝突就容易產生,甚至愈演愈烈。我們都根據自己的基礎去推理,但是當我們的文化背景各不搭調時,這種情況更嚴重。
我們必須尊重彼此的記憶,尊重彼此的推理,民族間要這樣,個人也要這樣。譬如兩個人結婚,其實是兩個不同世界的結合。你家跟我家,彼此成長的背景不同,尤其在這新舊交替的時代,有進步型的、有保守型的,背景大相逕庭的兩個人相處在一起,定然很痛苦,因為彼此意識形態不同,所思惟的推理和結論也不一樣。那要如何相處呢?就是包容,必須要接納完全不同的意見。
單從「意見」來說,可能還不覺得怎樣,可是如果從吃的方面來看,馬上就有切身之感了。他說臭豆腐很好吃,你卻認為那個味道很要命。聽說湖南人比四川人更愛吃辣,碰到不吃辣的台灣人,其中一個肯定要受罪了。吃辣的人你不讓他吃辣,他覺得索然無味;不吃辣的人你要他吃辣,他難以下嚥。其實這都是文化背景的不同所惹出來的。我們的腦筋屬於大腦思惟模式的一種運作,它需要時間、空間作為舞台,才能發展。我們所看到世間所有的哲學、科學,通通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
佛法為我們揭露「空性」!連時間、空間都空掉了?不是說證得空性的人他就沒有時間與空間,而是他沒有時空的意識形態。在他的生命因素裡,已經沒有時空的包袱,不受時空的約束。
你知道嗎?在世間法中一定有時空,因為你有習氣。可是一個行者啊,他卻可以超越時空。你要了解,這裡為什麼跟我們談到時空的問題?以因地來說,因地的人修行一定離不開時空,我們都是因地的人,也必定離不開時空。所以他告訴你,假如用大腦來運作,那就要達到極限,就是我們講的極大、極大的邊際!
這個極大的邊際,就無限來講,卻還只是個小數。從無限來看,這有限的極大.只是無限當中的小數。所以他必須把這個基礎單位先點出來,才來講「窮未來際,相續不斷」,這是就時間上來講,先就未來際講,因為過去就過去了。「盡於法界」,這是指空間無不周遍啊!
〈梵行品〉裡面有一段話,為時空的問題作了很好的注解:
如是觀已,於身無所取,於修無所著,於法無所住。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空寂。無作業者,無受報者。此世不移動,彼世不改變。
時間事實上就是這樣,「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空寂」,所以時間毫無意義啊!大腦看的事實,其實完全是虛幻的。對於慣用大腦運作的人來講,這可能會有點不太能契入。記得有一次,某位澳洲的外國朋友來到道場,習慣上我們都泡最好的茶招待來客。那茶香噴噴的,他聞了半天似乎沒感覺,喝了以後還覺得不對勁,因為他希望加糖加奶精。我們告訴他,這茶就得這樣喝,而且這還是最頂極的茶喔!以一個喝慣奶茶咖啡的洋人來看,他沒那個經驗,所以品味不出來。
我們都習慣用腦筋去想,這叫用大腦,一旦不讓各位用大腦思惟,你便難以體會。要能懂得體會,那就像喝茶一樣,必須先喝掉五斤以後,大概才會知道怎麼品味。你沒達到這個量,還真的是很難品味得出來;更何況是叫你不用大腦思惟,那剛開始就更難了。
當初我發現這一點時,真是覺得不可思議!這樣的現象擺在眼前,廣大群眾卻都不知道。我很驚訝,也很慶幸,更是猶豫,猶豫著是否要把這個道理說出來?到底大家能不能接受?真的,當我開始講不用大腦思惟、不用大腦來解決煩腦或解決事情的時候,在台灣幾乎造成一股騷動。怎麼可能呢?叫他不要用大腦,可是他回去還是用大腦想了一整晚,然後說:「這絕對不可能!」然而答案確實是肯定的,只是我們很難做到。
這時間、空間,它是大腦思惟運作的基本條件,少了它們,大腦就無法運作思考。但是生命的領域中,根本沒有這種狀況。只因我們都活在大腦活動的範圍裡,所以也就一直無法了解生命的真相。
你看蚊子停在牆面上,為何不會掉下來?它的腳有吸盤,這好像解釋腦得通。那毛毛蟲能夠倒掛在樹葉下啃葉子吃,也是因為它有吸盤?你會這樣解釋,自是無可厚非。我們人由於血壓的關係,一倒掛就頭暈,除非是運動健將,否則一般人子過度充血會受不了。而生命在運作時,很多並不是可以這樣解釋通的。這蚊子、毛毛蟲小小的生命,因為本身沒有時空的觀念,所以也沒有倒掛就頭暈的問題,它腦子不因此而充血,所以再怎麼倒掛都不要緊,它所顯現的生命狀態就是如此啊!
就生命來說,人類實在遭受了很大的汙染。我們總是推崇知識教育,然而從生命的領域來講,知識填充的本身便是生命的最大汙染源,它使生命的本質逐漸喪失。稍微留意一下,五、六歲以前的孩子所保有的那種純真,就很接近生命原來的狀態。
孩子愈小,愈接近生命的原狀,所以縱然他犯錯,我們也不忍苛責。他年紀愈大,你反而愈不能原諒他,為了適應你,他只好一直調整,其實這就是汙染哪!他不調整便是不乖,朽木不可雕,於是你硬要雕到滿意為止;這塊布原本不可染,你卻硬要染,結果染上一堆毒素。愈難馴服的野馬,愈是展現它原來的生命力。同樣地,愈是純真的孩子,也愈難以調服、愈難以被污染!你看那野狗,要跟它溝通很 難,而家犬為什麼叫家犬,因為污染很聽話,喪失了生命的原狀。
由此來看我們的生命,有時覺得很慶幸,有時也不免感到悲哀,我們被汙染得一塌糊塗,卻還自詡為萬物之靈。在所有動物當中,人類是最容易被汙染的。一般而言,西方人大概十六或十八歲就算成年了,換句話說,到這個年紀以後就能獨立。我們中國人大概到了二十歲,都還被保護著,這樣的生命很脆弱。從另一面來看,二十年的保護其實就是二十年的汙染啊!
時空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講,一向是很嚴重的考驗。這裡要再次提醒各位,識性發達是一種汙染,但識性在生活中卻有其不得不然的特性喔!我們學佛是要學會用根性,但根性不可能用啊!所以別動不動就拿佛法這些高明的言辭來搪塞,我們應該用佛法的架構與理論,來導引自己原來所受的知識教育。
知識教育雖然是一種汙染,但必要時也可以選擇性的應用。譬如不傷害眾生,用為生活的基本原則是必要的,你不能推說這是知識。你說開車時跟別人開同一邊.就是被汙染,所以偏偏要開到另一邊,這會發生車禍啊!所以一定得按標準來。但是我們要如何確知何時才不用識性呢?除了傷害眾生以外,最重要的,就是不用知識來逼迫自己。
我們追求世間的理想與目標原本無可厚非,問題是,在某些地方我們往往會面臨福報的臨界點,那時就可能會逼迫自己;可是已到達飽和點了,怎麼辦?一個有智慧的人,這時會懂得急流勇退,退一步海闊天空,充滿幸福。愚癡的人卻不服輸,他認為人定勝天,所以要硬闖,但是福報不夠,往往弄得檣桅傾折,遍體鱗傷。
很多人在事業上付出一切,他衝過去了,但身體和家庭也出了狀況,這樣的成功有意義嗎?所以要從總體來看,總體的福報到了某個節骨眼,你會發現,這個地方才多賺一點,那個地方就出事,倒不如不賺,因為沒意義啊!很多人賺了錢,回家卻跟太太吵架,賺得愈多,吵得愈厲害!你怪太太說,我賺這麼多為什麼還跟我吵?那是福報不夠,因為你把所有的時間通通花在外面了。這個問題一般人很難體會,尤其以男性沙文主義為中心的家庭,更為麻煩。
任何人都一樣,福報到達臨界點時,當然不見得會直接折斷啦,但總不免有個漏洞什麼的。如果福報還未到達飽和點,便會像小孩子般一直成長。他的能力只能讀到高中,你卻硬要他上大學,他縱然勉強讀了大學,卻可能很容易出問題,因為他能力不及嘛!他可以出社會工作啊,為什麼非得逼他讀大學不可呢?
可是大腦不這樣想,大腦只知道一味往前衝,到了這站就應該再到下一站,一站追一站,永遠沒完沒了。大腦的這種思惟推理是很僵化、很直線進行的,它無法退一步想。而生命的本質卻會告訴你,這裡就好,不用再爭了,該你的跑不掉,即使跑掉了,它還會從別的地方補過來;不該你的,你硬是爭到,最後它一樣會從別處溜掉。
我們說社會的生活是知識的運用,以我們的現況而言,知識當然都應該好好運用,可是如果你懂得收斂啊,這收斂便是一種根性的運作。這是很微細的一種運作,要個案來處理,在這裡,我們只能夠簡單告訴各位這樣一個原則性。
第二個講到「如是」。「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讚乃盡」,時空的狀況就像這樣子;「如是」,意即「就像這樣子」。這地方是運用大腦的情況來講的;像時空這樣能夠窮盡,眾生、眾生業與眾生煩惱都能窮盡,我對自性的讚歎也才有結束。但實際上這虛空界,乃至煩惱和業,都是無盡的,所以我的讚歎也無有窮盡。這是從可思可議的立場來論。
此處有兩點要談,第一點,它把時空提出來,然後說時空是虛幻的。這是談可盡不可盡的問題,各位要知道,這屬於大腦的思惟推理,但由大腦推理的東西終究是虛幻的。我想到一片葉子,那葉子其實是虛幻的,因為大腦裡頭不可能真的有一片葉子在裡面;假如有,你馬上得送醫院急救了,對不對?釋迦牟尼佛真的是好厲害,只要大腦裡頭浮現的,他說,皆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都是個影子,都是虛幻的呀!
你可能會記起某一朵花,花是真實的,花是塵境,當然是真實的,而大腦裡的花卻是假的。但是大腦裡頭可以有無盡的花影,你知道嗎?你去找農業專家、園藝專家,什麼花他都記起來,那是花影,他印進了腦子裡。記憶本身所記住的只是影子,它無法補捉住真實的實體。
而佛法告訴我們一個基本原則:「不假外求」。記住,生命的本身是不假外求的。外在塵境印在你腦子裡的那個,是虛幻的,它是無常法,而現在的存在才是真實的。這個理論需要花很長的時間說明與體會。我們一般學佛人都含糊籠統地帶過去,一聽到「世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把塵境通通否認掉了,然而塵境是存在的啊!世間一切有為法,是在我們腦子裡的那些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關鍵在這裡啊!
塵境,你看花是花,佛來看也是花,總不至於佛來看就變成草?除非我們眼睛「脫窗」出了毛病,否則塵境裡同樣一個東西,怎麼會一看變成兩種東西?不可能嘛!花,是塵境沒錯,可是這花在佛陀的腦子裡不留印象啊!我們則是通通印進去了,麻煩也在這裡。當佛陀講花的時候,我們聽到聲塵,然後就從阿賴耶識裡釣索出來跟它相應,於是就猛點頭:「對對對!那朵花我看過。」結果你拿的是阿賴耶識裡記憶的虛幻,來跟佛陀所講的相應;而佛陀則是從從薩婆若海流出的,是從「生命能量」裡頭流露出來的;生命能量啊,那是無限的!
這當中就有一個問題了,佛陀講花的時候,其實不是講花了,他是在講生命的芬芳。那是迥然不同的境界,所以他講「芬陀利華」或「優曇華」,這翻成中文,其實就叫白蓮花、黃蓮花或紅蓮花、青蓮花等等。這些都在於表達特殊的意義,所以大乘經典不翻成什麼什麼色的蓮花,為什麼?因為這樣一翻,你又執著了。就好像我這樣背都背不起來,你就不容易去執著了。
那你要記它什麼?記它所代表的意義,它的真正意涵就在於「四無量心」;這四種花,其實代表了慈、悲、喜、捨。至於哪個代表慈,哪個代表悲,就不用太在意了。只要記得,身為凡夫,我們應該怎樣如蓮花一般地綻放顏色、吐露芬芳,那樣去發慈悲喜捨心,來攝受眾生。
青蓮花代表什麼,紅蓮花又表示什麼?這在很多大德的注解裡當然會提到,我一看到這些,會很快放過去,因為記不起來,記它也沒有意義。當然,假如是以作學問為目標的話,那就另當別論。佛陀談到這些花的時候,所表達的是一種生命所展現的狀況。而到了我們的知識領域裡,便完全走樣了:「嗯!這芬陀利華是普賢菩薩手上拿的那一朵;這個什麼摩訶優曇華的,是大勢至菩薩手上拿的那一朵。」我們當然可以這樣記起來,可是那又怎樣?那叫著相!
佛陀透過這個相,透過這個語言要表達的是,生命應該如何生活,這一點才真正至關緊要。經典這地方,透過時空的這種表達方法也一樣。它是讓我們先肯定那個有限的是如何的虛幻,因為這有限是我們每個人最容易接觸到和理解的,然後進一步就要以這個有限為基礎,去明瞭無限。
我高中有個同學考上哲學系,老家住在山邊。有一次放假我到他家去。他爸爸是位老農夫,問他:「你讀那個哲學到底是什麼?」我那同學一副講了你也不懂的態度,就跟爸爸敷衍說:「反正哲學家就是你說對,我就說錯,你說錯,我就說對。」他不說還好,這一說他爸爸更糊塗了。耶!剛好一根扁擔在旁邊,他問老爸:「這是什麼?」「扁擔呀!」「我說這不是扁擔!」他順著剛剛的語言模式講下去,卻把所有的理論說明通通省略掉了。他爸爸氣起來說道:「明明是扁擔,你還說不是?」「你說是,我就說不是啊!」「既然你說不是,那我拿它打你,看你痛不 痛!」結果他爸爸扁擔拿起來就朝他打下去。
他本來必須說明的是一種理論的意涵,可是他想,反正不管怎麼解釋,老爸一定聽不懂,所以就隨便說說,以為這樣可以唬過去。沒想到爸爸雖然是個農夫,對事情卻是很清楚的。那扁擔打下去,他還一直喊痛,老爸說:「會痛喔?還唬我!」
這說明了一件事,我們的意向和表達,對方不見得能接受。就如同經典此處要表達時空的問題,為什麼不直說它是虛幻的,而要這樣繞彎去講。這是經典特殊的語言模式,它像講寓言故事那般,一路輕鬆交代下來,而不用一則一則的理論說明,跟我們剛剛看的那段經文講理論的方式不一樣。這就是一種生命的展現,所以說,《華嚴經》的語言模式其實有好幾套。
這裡告訴我們,生命的表現就是這個樣子,有限的東西便是如此。有限的,我們容易理解,所以先由此下手。那它怎麼引導你從有限轉入無限呢?基本上,它講虛空界、眾生界、眾生業、眾生煩惱的這個部分,都先假設有限,等有限的部分講完,它話鋒一轉便告訴你,其實它們都是無限的。這是經典語言運用的一種特色。
這佛經裡頭其實是告訴我們,以一個存在於這世間卻不知為何而生存的人來講,這種境界、這種理論是事實存在的。我們每天這樣生活,衣食不虞匱乏,也不受天災人禍等恐懼的逼迫,這不就是極樂世界!然而即使是這樣的世界,也只不過是北俱盧洲;我們就有一點偏北,這就類似北俱盧洲啊!福報很大、環境很安祥很穩定,但是呢?人性的覺醒不夠。在這樣一個環境中,這叫極大,是有限的極大。而當它要突破這種有限的極大,轉變成無限的時候,勢必得作一個明確的表達。所以,他告訴我們,我們所說的無限好像可以窮盡,事實上卻是不可能窮盡的。
我們的人生這樣子生活,原本「好像」是對的,可是當真相被揭開,發現事實並非如此的時候,那就麻煩啦!說是「好像」,其實根本就是不對啦!佛法要你在這個節骨眼去體會事實並非自己所想像的那樣,這時候就實在很難了,這就要發菩提心才有可能講得通。在《華嚴經》的基本理論裡,不能喪失菩提心。一個人發了菩提心,可是他忘失了菩提心,這時即使行一切善業,也都形同魔業了,更何況我們連菩提心都還沒有發。
菩提心是什麼?菩提就是覺悟,即是從人生當中徹底警覺:「我這樣生活幾十年下來,到底對不對?有沒有意義?」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呀?從這個地方覺醒過來,你會去找尋人生真正的價值與歸宿。你不一定要透過佛教,但是佛教的教義基本上來說,當然是最究竟的,這一點絕對可以肯定。可是傳播這教義的人,很多是不究竟、有所偏差的。
有此一說,《楞嚴經》是法滅之前第一部被毀的經典,對不對?大家大概都聽過這種說法。有人說,法要滅的時候,不論你怎麼印《楞嚴經》,它就是印不出來。難道是機器壞了嗎?不是!是我們把楞嚴的教義給扭曲了。《楞嚴經》的教義最容易被曲解,如今還沒毀就有人開始挖它樹根、扯它後腿,怎麼毀呢?首先就說這部經是偽造的。儘管有很多大德出來極力辯護,但《楞嚴經》可真是毀掉一大半了。
我記得有位年青的比丘希望跟著我,要我支持他的研究。我問他要研究什麼?他說《楞嚴經》。喔,很好!開智慧是楞嚴。他說:「破魔顯正是楞嚴!」我說:「很好,那你這輩子我就要對你負責了,我只有一個條件,你決不能退心。」他也答應了。他說回去整理一下東西就來,結果一去不回。三年後,我有一次碰到他,問他怎麼回事?他說道:「唉!經過各方求證,《楞嚴經》是偽經嘛!」這不就完了?完全毀了!何必擔心印不出來,像這種情況,就算印得出來也沒有用啊!它已經被毀了嘛!一個原本那麼堅決想要研究楞嚴的人,就這樣被那些雜訊給淹沒了。這種雜訊,充斥在我們整個佛教界,這叫獅子身中蟲啊!
那些群魔亂舞的魔,就寄生在佛法裡面,「啊!大乘不是佛說的啦!」像這樣,佛法被否定到最後,肯定化為烏有。一群人否認這邊,另一群人否認那邊,到最後兩敗俱傷,玉石俱焚。一個教派或教義之所以毀敗,絕對是栽在自己人手裡的。天主教不就是因為基督教另起爐灶而去掉了大半江山嗎?那些基督教徒原本都是天主教徒啊!我們佛教也一樣,大乘、小乘、密乘 ······ 一路分下來,如果再分裂、再攻詰,到最後便什麼都不剩。
其實萬變不離其宗,我們應當了解佛法的真實義在哪裡?這時發菩提心就顯得非常重要了。菩提心怎麼發?就從人生這部分開始去覺醒!信什麼教都一樣,只要你能真正肯定追求人生止於至善的這個目標(雖然那個目標是什麼,我不清楚),你下輩子肯定會是個佛教徒,而且會是很精進的修行者。
這輩子從相上來看,很難說,常常要名師,結果找來找去就出問題。我們不論斷別人的是非,只提醒你,要認清實質性的問題 —— 菩提心是什麼?就從這個人生裡徹底的覺醒過來。從這地方來看啊,你的生命就是無限的。
我們第一堂課就跟各位強調過,用大腦的人啊,都是把生命的重點放在色身上面,即追求財、色、名、食、睡這些東西,我們則是要把生命的重點放在「法身」上。「法身」是什麼?就是追求生命的真相!什麼是生命真相?人生的目的與奮鬥的方向嗎?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也是五個嗎?色身三昧來講,財色名食睡也是其中之一嗎?法身五個,那五個是什麼?你就簡單區分一下,然後一直把心放在這裡,不要用邏輯思考,慢慢去感受就好,提起疑情慢慢去參。
那麼色身這個部分呢?就隨順世間嘛!有福報可以做或擁有,並不為過。不要穿得漂亮一點,吃好一點,就以為很罪過。再不然就是買漂亮的大別墅,睡覺舖厚床,嘴巴卻說:「我們要苦行!」這樣的人,真搞不懂他腦筋在想什麼?這些都不對。我們不是說廣修福田嗎?你既然種了福田,就一定有福報,福報既然來了,就不要有罪惡感嘛,這是辛苦修來的啊!重點是,你明不明白它的真正意義與價值?不要糊里糊塗!
我們要明白,東西來,可以就用,因為不是搶來的,是一種正常的擁有,那就把它運用到最具價值和意義的地方。怎麽用好呢?就把人生的重點放在「法身」上。色身方面物質的擁有並不為過,但沒有也不打緊,都平等嘛,在色身方面不要太計較,要計較的是「法身」的部分,把心安住在此。
法身自然成長茁壯,就不會去在意色身了。但是也千萬不要虐待色身喔!不能連吃都吃不飽,好像窮得要命,一天只吃一餐。一天吃一餐的情況,是因為我們修行是 Full Time 的、全天候的,針對修行想要精進的時候,你沒時間吃飯。專心修法,當然可能只吃一餐,可是如果常常吃不飽,沒辦法好好精進,到處溜達化緣,那也不對了。所以我們要懂得色身、法身方面的安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