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生的因果鏈條
書籍目錄
上篇 人生之夢的剖析
第一章 人生如夢
第三章 人生之夢的剖析(一)
第四章 人生之夢的剖析(二)
第五章 人生之夢的剖析(三)
下篇 苦的解脫
第七章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第八章 人生解脫,主宰在我
一、人生的因果鏈條

一、人生的因果鏈條



Bg B77

   我在第四章介紹了佛教的緣起論,緣起論的特點是強調:

 ・任何事物的產生都有一定的原因。
 ・任何原因的存在也都必然會導致相應的結果。

   也就是說,佛教的緣起論是與因果論緊密相聯的。


   因果規律是佛教用來說明宇宙間一切事物與現象,包括人生現象之間相互聯繫的基本規律。佛教認爲,任何事物與現象的產生,都有一定的條件,其中的主要條件就叫做「因」。任何「因」都會引起相應的「果」,有因必有果,有果自有因,這是一條鐵的法則。人類自然生命的夭壽長短,社會境遇的富貴窮達,都是受這一法則支配的,都是這一法則產生作用的結果。對於這一法則,佛教做了非常細緻而又深入的分析,它所說的因果論,並不僅僅是對人生之苦因與苦果的說明,而是適用於對宇宙間一切現象之關係的分析。我們要從狹義上瞭解佛教人生哲學中的因果論,就不能不首先從廣義上瞭解它的宇宙論上的普遍含義。


   佛教對於「因」的分析,有所說「六因」與「十因」之說。

   「六因」說是由《俱舍論》提出來的,它將事物間的原因歸納爲六種,具體是指:

 一、能作因:也稱無礙因,這是指某物生起時,凡是不對其發生阻礙作用的一切事物均為此物的能作因。
   〔能作因〕有兩種:
 1・是起幫助作用的,如土地對草木的生起有幫助作用,則土地就是草木的能作用。
 2・是消極地不障礙果的生起的原因,這叫隨作因,如虛空對萬物的生起不起障礙作用,則虛空就為萬物的隨作因。


 二、俱有因:也稱共有因或共生因,指互為依存條件的事物相互構成彼此產生與存在的原因。
   〔俱有因〕也有兩種:
 1・互為果俱有因。
 2・同一果俱有因。


   前者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事物互爲因,互爲果,如地、水、火、風四大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生起不同的物質現象,其中一大爲因,其他三大就爲果;反之,其他三大爲因,則此一大就爲果。
   後者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事物相互依持,同得一果,如三根木杖相互依持而得站立,則三根木杖即互爲俱有因。


   三、同類因:亦稱自分因或自種因,這是指同類事物構成這一類事物的因,因與果相似相近,屬於同一類。這裏特指道德屬性的同類,如善念可進一步產生善念,惡念亦可進一步產生惡念,因與果在性質上屬於同類,則稱前者為後者的同類因。
   四、相應因:這是指一種認識發生時,認識主體和認識活動必同時相應而起,相互依存,有主體必有活動,有活動必有主體。


   五、遍行因:這特指能遍行於一切「染污法」的煩惱而言,如無明、邪見、疑惑等,它們勢力強盛,是普遍地生起一切煩惱的原因。
   六、異熟因:亦叫報因,特指能招致三世苦樂果報的善惡業因,「異熟」指的就是果報,如惡因生苦果,以致在地獄或餓鬼道受生;善因生樂果,可以在人間或天上受生。

   「十因」說出自《成唯識論》等佛典,它們指的是:

   一、隨說因:這是指對任何事物的認識都是先有「名」(名稱)而後有「想」(思想),有「想」就有「語」(說明事物的相狀),有「語」就有「言」(把對事物的認識表達出來);這裏的「名」、「想」、「語」就是「言」的隨說因。有的經典又解釋為,宇宙間任何事物都依賴於名、想、言、說,那麼,名、想、言、說即為事物的隨說因。


   二、觀待因:「觀待」指相對性、條件性。相對某物來說,能引起其一定要求或受用的條件,即為觀待因,如人饑則欲食,渴則欲飲,此饑渴即為飲食的觀待因。
   三、牽引因:這特指種子能生自果的作用,即種子能「牽引」自身最後成熟為自己的果實,如「無明」能牽引出眾生的生、老、病、死諸苦,則「無明」就是眾生之生、老、病、死諸苦的原因。


   四、生起因:指種子現時即具有生果的作用,如麥種現時即具有生出麥芽麥苗的作用,則麥種即為麥芽麥苗的生起因。
   五、攝受因:指種子形成「自果」的過程中所依賴的除自身以外的其他條件,如植物的生起除需物種以外,還需土、水、肥,則土、水、肥即為物種的攝受因。
   六、引發因:指種子生出芽,芽長成莖葉,莖葉開花結果,順序增長,輾轉相續。


   七、定異因:指不同的原因必然產生不同的結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八、同事因:這是指在上述七因中,除隨説因以外的其他諸因共同形成同一結果。 
   九、相違因:指在生起結果的過程中起阻礙作用的因素。
   十、不相違因:指在生起形成結果的過程中不起阻礙作用的因素。

   與對「因」詳加分別相對應,佛教對「果」也做了分門別類的研究,提出了「五果」說。
   《俱舍論》等佛典講「六因」能生「五果」,《成唯識論》等講「十因」能生「五果」。「五果」具是指:


   一、異熟果:也叫報果,這是指由「異熟因」所生的果。《成唯唯論》對此果的定義是:「謂有漏善及不善法,所招自相續異熟生無記。」即是指眾生前生做下的善惡行為所招致的苦樂等果報。此果與因既不同時,也不相隨,而且性質也不同,前生是道德性的善惡(因),後世是實體性的善惡(果)。例如,某人前生行善,後世變為天或人;前生行惡,後世變為餓鬼或畜牲等。這就是異熟果。


   二、等流果:《俱舍論》解釋說 果似因為「等」,果從因為「流」。也就是說,先前之善惡生起後起之善惡,後起之果與前行之因在道德性質上相同或相似,此即是等流果。如遍行因是一切煩惱的原因,由此因所生起的果也是煩惱;先前曾殺生,後世必短命等。


   三、離繫果:也叫解脫果。「繫」指煩惱的繫縛,離繫果即指由修習佛教真理、斷絕一切煩惱而得到的最高結果 —- 涅槃。
四、士用果:「士」指人,「用」指作用、造作。士用果是指人們使用各種工具所造作的各種事情、所得的結果。


   五、增上果:「增上」即增進助長,增上果是指除上述四果以外的一切結果。此果是與前文所述「增上緣」相對應的,一切具有影響力或不起阻礙作用的原因都是增上緣,這種因緣的結果便是增上果。此果範圍最大。由於由因緣和合而成的任何事物都對其他事物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或者反過來說,任何事物都要受到其他事物的影響,故任何事物除自身以外,都既是增上緣,也是增上果。

   上述由「六因」、「十因」和「五果」所構成的因果關係是廣義上的,它涉及到了宇宙間一切現象之間的關係,肯定了任何事物之間都有一根相互聯繫的紐帶,不是這根紐帶,就是那根紐帶。


   狹義的因果則是指人生中的因果。佛教狹義上的因果論是側重從人的心理、行爲、語言等方面分析人生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繫,這一理論的具體内容是與佛教另一理論即「業報」論緊密相聯的,故詳細內容在下一問題中一併敍述,這裏祇介紹其大概。




   人生的過程就是一系列因果相續的過程,積下此因,必得此果;積下彼因,必得彼果,因與果環環相扣,節節相通,由此而構成了人生的因果鏈條。世俗人的人生之所以是痛苦的,原因之一就是由於人們無法脫離這一因果鏈條。而世俗人所陷入的因果鏈條又是由一系列惡因與苦果所構成的,這就決定了他們若不能解脫,就永遠祇能在這一鏈條中輪迴,不斷地積惡因,又不斷地得苦果;不斷地嚐苦果,又不斷地做惡因,惡性循環,往返不已;


   現在,我試舉佛經中記載的一個惡因招苦果的故事來說明這一問題。這故事說的是:

   釋迦牟尼佛有一個弟弟,名叫難陀羅,他生性風流,終日沈溺於女色之中。他有個美豔的妃子,名叫孫陀利姬。恰巧這孫陀利姬也是天生一副輕薄性,他倆正好色味相投,整天沈溺於色慾之中,無法自拔。


   釋迦牟尼佛成就佛道以後,曾經勸告這位弟弟,要他拔出慾河,勤修佛法,超脫輪迴。可是難陀羅根本不屑於此,說他寧願天天伴美妃,夜夜摟麗人,而不願在木魚聲中和青燈之下去度過那寂寥的人生長夜。他還洋洋得意地指著他的美妃孫陀利姬問佛陀:「佛陀,你看這是甚麼?」

   佛陀說:「這是一個不祥之物。」


   難陀羅聽後自然十分氣惱,不願再理兄長。佛陀也覺得他這個弟弟色慾太重一時難以勸導,祇恐將來要自食苦果。果然不出所料,若干年後的一天晚上,佛陀正在祗園精舍裏說法,忽然有兩隻小豬闖了進來。它們張著一張饑餓的嘴,到處找東西吃,吃飽了就哼哼嘰嘰地叫個不停,整天在泥水裏打滾,甚至在眾目睽睽之下發洩淫慾。祗園精舍的僧人們對此非常厭惡,要將這兩隻有辱佛門清規的孽畜趕出去。可是佛陀卻從牠們身上看到了兩張熟悉的面孔,便不禁傷感地說:「渾渾噩噩,業障眾生,五陰熾盛,迷惑不醒,脫離了苦海,又跳 進了苦海。」他不忍心將牠們趕出去,又讓牠們在精舍裏呆了八年之久。最後,這兩隻豬老死於此。當眾生在掩埋其屍體時,纔分別在牠們身上發現了兩個名字:難陀羅、孫陀利姬!


   這個故事也許並非實有其事,其主旨不過是要說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相報,分毫不差;眾生所遭受的一切苦難都源出於自己過去所做的惡事,故不可怨天,不可尤人,而是咎由自取。
   那麼,「因」是如何導致「果」的呢?要釐清這一個問題,就必須瞭解佛教的業報論。它指出,「因」正是在「業力」的作用下而導致「果報」的。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