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宗法義精要
根桑澤程仁波車 述
大福藏智慧劍 彙編
佛經上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是因爲六道取趣,都是有漏善惡所招致之苦果,我們幸得人身,有聽聞佛法修學之機會。但要思惟暇滿人身難得,不可放過。又恐壽命不能長保,此世不能久住,知死王之必至,當念一切其無常,觀六道無非是苦,信業果之不虛,明解脫之功德,希涅槃於大道。然學無師承,卽爲盲修,欲趣菩提正道,又非依止善知識開示正法,依敎起行,莫由成就也。此爲大、小、三乘、人、天所共依,若欲真實了知顯密性相一切法義,最初亦當依此教授,共所修學。今分爲八段說明如下:
1、思惟本體
總於未生八無暇中,能逢正法,修習有閒,是名爲暇。於此不能,是名八無暇處。無暇有八: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謂:於三途受苦,不得自在,不聞佛名。四、邊地。謂:如闡提,不辨善惡;又和黎面花賊常嗜殺人,亦有娶妻食母串習不良;或爲獵人,邪命養活,均難聞法。五、長壽天。謂:狀如昏沉,不知劫數,定力消失,瞋而下墮,有闡提心,是爲常見。六、無佛出世。謂無教法聞修也。七、諸根不具。謂騃癡聾啞,不聞佛法。八、邪見。印度外道執無三世,不信因果,以死卽休,是爲斷見。
佛在世時,善星比丘侍佛二十五年,唯見佛過,致生邪見,後於花圃中生墮餓鬼道。故雖値佛出世,亦無成就佛道希望,與無暇等無差別。又蓮花生大士在西藏時,以大乘法降伏外教,但不受佛法者仍多,亦無暇也。
2、思惟圓滿
圓滿有十,龍樹菩薩云:「自圓滿五,他圓滿五。」
自圓滿五者,謂:一、人中生。二、生於中國。三、諸根具足。四、無宿業顛倒,易得發心。五、正信。
讚歎人身者,以地獄、餓鬼、畜生,苦難自在,或如馬牛不能自禦冷熱。天、人、阿修羅,雖壽較長,或有享受,但不能受戒學法,故未若人身殊勝。中國者,有地方之中國,與佛法之中國的分別,南瞻部洲菩提道場,爲千佛成道莊嚴之地,歷劫不壞,本來稱爲佛法之中國(中土),但自外道侵入,人心陷溺,而佛法示衰,印度已成邊地,此地方之中國也。(佛經上所言之中國,不是指我們中華民族的中國,而是指印度金剛地爲中國。)
西藏自松眞剛波以觀自在化現,宏揚佛法,遣使入印學習梵文正草(正書梵天字、草書龍宮字也)。又創正草藏文,翻譯經論。後文成公主入藏,創建塔廟,造像供養,而八大菩薩,亦多示現應化。迨松眞剛波第五世孫持松德尊接王位,禮迎鄔金堪布蓮花生大士等善賢三藏一百八尊班智達,入藏宏法,建立桑野大寺等多數法幢。又羅乍瓦清波白若渣那等譯經三藏一百八尊入藏傳教,並廣譯經論,是時藏中已不啻當日之菩提道場矣!中雖偶經戰亂,改證一切,迄未衰失,且正自發皇光大而未有已,是爲佛法之中國。根不具者,不見佛之莊嚴,不聞佛之功德,信心難啓,遑言其他。無宿業顛倒者,自非邪命養活,如獵人等,身、口、意三門易得清淨,發心不難。正信者,遠離邪依邪見,知教證功德,皈投三寶,信心具足,此爲最要。上五關於自身,爲佛法順緣,爲自圓滿五。
他圓滿五者,謂:一、佛出世。二、說正法。三、教法住世。四、住法隨轉。五、得遇善知識攝受。
釋尊出世二十九年以前,六年苦行之中,如日初出無光。成道以後,爲一圓滿。梵天請轉法輪,爲二圓滿。佛法未滅以前,爲三圓滿。佛法未衰,講授大德慈力無邊,有持有說發心可學,爲四圓滿。得遇善知識,聞甚深道,爲五圓滿。此五屬於他人玉成之法緣,以是修學之助緣,故名他圓滿。
世界有成、住、壞、空四劫。住劫之中,佛未出世,喻爲黑闇時。現喜大劫中有三萬三千佛出世,此後無佛出世者百劫。又滿吉祥劫中有八十俱胝佛出世,此後百邊圍劫無佛出世。又俱賢劫中八十四俱胝佛出世,此後無佛出世者五百劫。又見喜劫中有八十俱胝佛出世,此後七百劫無佛出世。又俱喜劫中六萬佛出世,此後無佛出世者九百劫。正顯示無佛時多,現在爲賢劫,劫初海中見千朶千葉蓮,天人知爲千佛當出世矣!至人壽八萬歲時迦葉佛出世,人壽百歲時釋迦佛出世,此後若干年無佛出世,我們生賢劫中,值佛出世,正法長住,有持有說,可不深相慶幸耶?又常謂佛法難聞,況得聞密法及無上甚深者耶?蓮花生大士云:「往昔莊嚴劫有現生王佛出世,曾授密法,現在賢劫,釋迦佛出世,及未來一俱胝劫後,華嚴劫中,文殊生佛出世,均得聞密法,除此三劫之外,餘均無有密法。」
又佛在定中,與無佛同,釋尊成道時,本不說法,後由梵王等啓請,始轉法輪。印度有班智達名米底乍那(度耳)尊者,其母入日壽 (孤獨)地獄,在人家灶中。尊者以神通見之,願入其家爲牛工,薦度其母。阿底峽尊者知之,歎曰:「西藏人福薄,故此尊者只作一牛工而已!」正說衆生業重不遇佛法也。釋尊正法一千五百年,像法五百年,末法一萬年。過此無佛法住世,吾人當此末法之時,不知聞法修學,正如日出光明,無目不見也。亦如見大海,不食一滴,終不濟渴,是無明黑闇,乃難得光明湔除也。
般若經云:「非依善知識,無由成佛道。」謂:佛法八萬四千,若無師承,不得口訣,難期成就。阿底峽尊者入藏,有空、我、腫等三大弟子,一日問尊者曰:「如何成佛道?龍樹、月稱之述論孰重?」答:「以善知識口訣要緊。」又問:「何故?」答:「三藏盡通,仍非善知識不可,以人與法離開不得。」又問:「三門清淨,卽是口訣耶?」答:「尚不止此,須知清淨修人天福,爲此生來世,均不究竟,故應重在善知識口訣。」是殆讚歎發菩提心修無漏業也。
無垢光尊者論中有別說八無暇:一、對愛起貪,對仇起瞋,縱學佛法,終難成辦。二、愚癡無慧,不能深入法義。三、見戒不合,與佛法相背。蓮花生大士初入藏中云:「西藏見是龍樹,而戒不是,見戒相反,背道而馳。」四、修學不精進。五、雖修而感應未孚,病及違緣,不知懺悔,反疑佛法。六、願修學而自無主宰。七、因緣不具,勉強學佛,不爲解脫輪廻,或爲其他,不止無暇,且造業也。八、出家持戒清淨,但未知如法修行,而大德自詡,希圖名聞利養。又說:一、不和合伴侶,不思利他。二、性劣,雖遇善知識,剛強難化。三、於惡道及此世苦,不起恐怖心,不思救濟,厭離心弱也。四、於諸大德(如:蓮師、阿底峽尊者、宗喀巴大士等)言教,無尊重信仰心。五、三毒增上,三門(身、口、意三業)不清淨與佛法相背。六、於大法不知勝妙,無希求心。七、受戒不護,破犯無慚。八、破犯密戒,不發露懺悔。
如是當知,須具足十圓滿,離開八無暇等,方爲難得之人身,當時時觀察思惟,如已圓滿遠離,應生欣幸,精進修學,卽身成辦,若未離開,當清淨三門,勵令無失。不然者,縱遇善知識,開示修學,亦無義利,以在無暇中,終不免爲修學之障難也。
3、思惟喻義
既明衆無暇,十圓滿,更當思惟暇滿之大義。蓋不有此難得之人身,何以成就度生事業?譬如草地烹茶,非具水、火、石棉、茶葉、器具等因緣作用,不能圓滿。試問成佛作祖,從無始以來,千生百劫皆已無果空過,今欲一蹴得之,不當具足衆緣耶?緣具足已,最低限度也應念無常,觀六道苦,修人天乘等,惟非本法所尙,要入大乘,特別須修見定戒,由正皈依、發菩提心,了知惟佛能救,但憑此身,依怙三寶。若此者,雖身在家,已爲大乘佛子矣!
釋尊於湼槃經中,對阿難尊者說「人身難得」,有「盲龜值木」之喻。龍樹菩薩勸誡樂行國王書亦引此,勵其修學。另一喻云:「壁上撒豆,針尖著芥,如偶值者,尙較得人身爲易。」由此可知人身難得矣!
4、思惟數目差別
從數目差別上說地獄如晚星,餓鬼如晝星。以畜較人,亦如其例。善惡兩道,尤非比擬。又地獄中人如塵沙,人道如爪上泥。又如地上蟲類,試就一家論之,當知人與蟻之倍數,人身亦既難得矣!生中國者幾何?入佛子數者幾何?可信佛法難聞矣!蕩巴桑結云:「得人身空過,是誠可惜!發菩提心,守清淨戒,較得人王爲貴,得最上密法,受大灌頂,較金輪王爲榮。浪擲人身,如寶投水。」人身非幸運而得,從無始乃至今生,俱有因緣,如非善因決難成就。
彌拉日巴尊者云:「人身誠難得,得之造業則甚易而力大,業力所牽,此身中斷,殊大可惜!」當知以之修學無上道,其力量亦不小,上取下取,卽在一轉念間。因得人身,如得度苦海之船,然今生一失,下世得否?實無把握也。入佛子菩提行論(入行論,寂天菩薩造)云:「我此生不行持,未免枉得人身,要想永久受苦,與永久得樂,均視此身。」「景額哇格西,晝夜修學不寢,恐時間空過,阿底峽尊者之弟子某,勸其少休。格西答曰:『一思人身難得,卽不敢休息。』終身念不動明王咒九百萬遍。」其精勤策勵爲何如也?
巴祖仁波車求加持偈曰:「我得人身無義恒空過,我爲佛子未如教修學;彼諸暇滿精勤勵力者,願仗上師三寶共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