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目錄
上篇 人生之夢的剖析
第一章 人生如夢
第三章 人生之夢的剖析(一)
第四章 人生之夢的剖析(二)
第五章 人生之夢的剖析(三)
下篇 苦的解脫
第七章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第八章 人生解脫,主宰在我
一、信仰與解脫

一、信仰與解脫



Bg B83

   對於信仰問題,佛教首先是通過「皈依」來解決的。「皈依」是指身心的歸順依附。一個人身心所歸順依附的對象,就是他的信仰。佛教提倡「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佛、法、僧又稱「三寶」,是佛教的信仰對象。《大乘義章》說:


   皈依不能僅僅是形式上的,而應眞正對皈依的對象深信不疑。皈依不同於拜師結友,皈依的對象是佛教眞理,是佛法,是佛法的覺悟者、掌握者、體現者,而不是某個特定的法師禪友。郄超在《奉法要》中對佛教的三皈依,做了這樣的解釋:


   皈依「三寶」具體的意思是甚麼呢?

   皈依佛,就是皈依智者、覺者。「佛」,以漢文解釋,是「覺者」的意思;以巴利文解釋是「智者」、「覺者」的意思。所以,皈依佛並不是指皈依哪一個具體的佛,而是指皈依智者、覺者。


   「智者」是指甚麼樣的人呢?在佛教看來,「智者」就是指已經徹底了悟苦、集、滅、道「四諦」之理的人。一般的人,雖身在眾苦之中,卻不知是苦,反以爲是樂,故對自己的所欲所得津津樂道。人們既不知人生是苦,也就不會去追問苦從何來,不去探究人生的本質與根由,從而就更不會知道真正的人生正道是甚麼,眞正的人生歸宿又該是甚麼。總之,不悟苦、集、滅、道「四諦」之理的人,總是生活在一片迷茫、一片渾沌之中,轉眼之間,就糊裏糊塗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這樣的人,佛教認爲是愚者。在它看來,我們大多數眾生都是愚者。而智者則不同,他對人生諸苦不僅瞭若指掌,而且有深刻的體驗與認識。同樣一種生活,別人感到是樂,他卻感到是苦,知道樂中有苦。


   譬如,對於人的誕生,別人認爲是喜事樂事,因爲人們祇看到「生」本身,而沒有看到與「生」而來的種種痛苦。智者則不然,他不僅看到了人之「生」,而且也看到了與「生」俱來的老、病、死這些由自然規律所造成的人生之苦,以及即將領受的由社會生活所帶來的種種苦難。所以,對於「生」這同一人生現象,愚者認爲是樂,智者認爲是苦。


   又如,對於親人、情人、友人間的相聚,一般人也都認爲是樂,所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連孔聖人都這麼看,何況是一般的人呢?但在眞正的智者看來,親人、情人、友人間的相聚,固然是件樂事,但相聚之後,緊跟著而來的就是離別,而離別是令人痛苦的;並且,親人、情人、友人之間,總是聚少離多,也就是樂少苦多,所以從根本上說,這種相聚是苦的。佛教認爲,能這樣看問題,就是智者。


   不僅如此,智者既能了知人生是苦,又能探究人生之苦的根源,知道這是由「無明」、「貪愛」之所致。他既能知曉人生痛苦之源,就能尋找到滅苦之道,從而也就能走向無苦之境。這樣的人就是智者。這種對人生的本質和歸趣即對苦、集、滅、道,「四諦」之理,有著徹底了悟的智者,就是佛。我們要樹立信仰,首先就必須信仰這樣的的人,因爲他是苦海慈航中的指南針,可以把我們的人生之舟,引向一個離苦得樂的海岸,可以引導我們走向解脫,走向新生。


   所謂「覺者」又是指誰呢?同樣,佛教所說的「覺者」,也不是指具體的某一個人,而不有著光明智慧和覺性的人。這種人既能自覺,又能覺他,他像一盞明燈,能夠衝破人生道路上的種種黑暗,照亮人生之旅中的每一段歷程,引導人們走向正確的目標。我們要樹立信仰,就必須信仰這樣的人。


   在實際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目標,如果這一目標不是智者、覺者而是愚者、迷者,那麼,我們就會在人生苦海中愈陷愈深,甚至永無超脫之日。這種情形在歷史上並不少見。過去有不少達官貴人,都信仰神仙方士所鼓吹的長生不老之術,結果,他們不僅未能長生不老,反而比一般人老得更快,死得更慘,歷史上不少皇帝都是因服丹藥而遭慘死的。別的不說,即使是一代明君唐太宗,在晚年亦於此誤入歧途。唐太宗在中年以前,並不信仰此道,相反,他對此持懷疑的態度。他曾歷數秦皇、漢武在這一問題上的失誤:



   然而遺憾的是,唐太宗未能一直保持這一清醒頭腦,到了晚年,他對神仙方術由否定轉爲肯定,並進而發展到信仰,甚至還信仰到迷戀的地步。他曾將一名活到一百零三歲的道術之士甄權封爲大夫,又將洞庭山道士胡隱遙詔入内殿,問長生之道。他不僅迷戀我國的土方術,而且還相信外國的洋方術。但唐太宗信仰長生術的結果又怎麼樣呢?史載,他服了不少丹藥,結果卻中毒而死。


   佛陀也正是針對當時古印度不少人在信仰問題上存在著種種謬見,故在人生解脫問題上強調要皈依佛,也就是皈依了悟人生之理、有著光明智慧的智者和覺者。


   智者與覺者並不是外在偶像,佛也非偶像。有些人好像對佛的信仰很虔誠,一看到佛像就燒香禮拜,或是口口聲聲念佛;但他並不眞正知道「佛」是甚麼,他所信仰的祇是佛的偶像,甚至塑像,而不是佛的智慧與覺性。他的身心一輩子都崇拜佛像,卻把佛的智慧與覺性拋在一邊。這樣,雖然他的信仰很虔誠,卻依然沒有得到智慧與覺性的指引,他的人生方向仍是迷茫的,他的人生道路仍是黑暗的。這樣的人就不是在眞正信仰佛、皈依佛。對佛的皈依信仰應是內在的,要皈依他的內在智慧與覺性,而非外在偶像,要把他的智慧與覺性變成自己的人生指南。

   皈依「法」,就是指對佛法有著堅定的信仰,深信不疑。有人認爲,能夠確信三藏經典中,一切教義和高僧大德所說的一切法,就是皈依法。其實並非這麼簡單。從內心信仰一切佛法,這祇是皈依法的第一步。佛經上將「法」譬喻爲「藥」,意即它能醫治世間諸苦。知道此藥,相信它能醫治諸苦,這祇是治病除苦的第一步,更重要的還是要去嚐此藥、服此藥。知藥信藥是前提、是基礎;沒有這一步,就根本不知道用甚麼方法去治病除苦。但若僅僅是知藥信藥,則病苦依然不能得到醫治。祇有嚐藥服藥,纔能最終達到治病除苦的目的。這嚐藥服藥,就是指親身證悟佛法所說的一切道理,親身體驗自己所受的種種痛苦,親身感悟自己所受諸苦是來源於自己的無明貪愛。


   譬如對於佛教的「三法印」,首先當然是要知道「三法印」指的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知道:

 一、諸行無常:是指世界萬有變化無常。
 二、諸法無我:是指一切現象乃是因緣聚合而成,沒有獨立的實體與主宰。
 三、涅槃寂靜:是指超脱生死輪迴,進入涅槃境界。


   其次是要相信這些都是眞理,並且是檢驗其他一切言論是否符合佛教眞理的標準。但是,僅僅是知道這些、相信這些還遠遠不夠,還要進一步去證悟、體驗這一佛法的真理性,要從自己的環境、自己本身及自己所見所聞的一切現象入手,去親證這些現象的無常性、無我性,進而從這種無常無我的感覺中,感悟到世間一切的空幻性,然後再從心靈上超脫這些空幻現象的繫縛,在此基礎上體驗到現世涅槃的寂靜性,並在精神上達到無煩惱、無痛苦的涅槃寂靜境界。這纔是眞正的皈依法。

   皈依「僧」,也不僅僅是指皈依某某法師。「僧」的定義是指已經下定決心沿著佛所指引的道路走的一切聖人。這些人能嚴格遵守佛教戒律,直截了當地滅苦,過著正道的生活,向著涅槃境界邁進。這些人已認清人生的本質,已明瞭煩惱的根源,因而決心把這一根源拔去,得到人生的解脫。這就是「僧」的含義。皈依僧就是要皈依僧人所走的解脫正道,皈依僧人消滅無明、解脫痛苦的決心,就是要像得道高僧那樣,生活在不讓煩惱孳生的心境中。


   總之,「三皈依」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佛教信仰問題。佛教認爲,它所讚賞的智慧覺性、它所建立的思想教義,它所揭示的人生眞諦、它所指明的生活道路,是唯一可以幫助人們超脫人生之苦的良醫妙藥,眾生要想從人生之苦中解脫出來,就必須對這一良醫妙藥深信不疑,並進而接受這一良醫妙藥的醫治,親自就醫服藥,按照良醫提出的方式生活。


   信仰是與信心信念聯繫在一起的,信仰對象原是一種外在的東西,它必須化爲內在的信心信念,纔能真正對自己的人生旅程起指路與引路的作用。所以,佛教後來又將佛、法、僧三寶解釋為「自性三寶」,認爲三寶不是別的,就是自己的自性,就是自心自性中的成佛之因即佛性。我國禪宗六祖惠能根據佛、法、僧三寶的特點,對「三皈依」做了新的理解。他說:


   歸(皈)依覺,兩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淨,眾中尊。從今日去,稱覺為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若修此行,是自歸依。凡夫不會,從日至夜,受三歸戒。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皈?言卻成妄。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今既自悟,各須歸依自心三寶,内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也。


   這一解釋將外在信仰變成了內在信心與信念,將他律轉化成自律。

 ・皈依佛就是皈依自性中的覺性,不生邪見,不起迷念,不著貪欲,不為財色所迷,要遠離痛苦與煩惱的根源 —— 無明、貪愛。
 ・皈依法,就是要皈依心中的正念正見,以正念正見袪除迷念邪見,消滅貪愛、執著之心。 
 .皈依僧,則是要皈依自己那一顆清淨之心,使其不為塵勞、愛欲所染。


   所以,皈依三寶就是要皈依自心中的覺性、正念與淨心;信仰佛、法、僧就是要相信自己有覺性、有正念、有淨心,然後在這覺性、正念、淨心的引導下,去行走人生之路。在這裏,佛、法、僧已不是外在的偶像與目標,而是內心的信心與信念。佛是誰?佛就是在可能性上能徹底了悟苦、集、滅、道「四諦」之理、有著光明智慧與覺性的我們自己;法是甚麼?法就是在徹底認識人生之苦的基礎上,祛除苦因,挖出苦根,離邪歸正,而後所得的正念之見;僧又是何人?僧就是決心沿著佛所指引的道路行走、離邪去染而後復現的那顆清淨之心。因此,皈依三寶,說到底,就是要樹立信心,確立定能解脫的信念。有信仰,有信心,有信念,纔談得上解脫。

   與三皈依相聯繫,佛教也把信仰問題表述爲「信根」與「信力」。「信根」與「信力」都是「四諦」中屬於「道諦」的内容,是人生解脫之道的重要部分,它所要解決的就是關於信仰以及維繫、支持信仰的力量問題。

   「信根」是佛法中的「五根」之一,指的是對佛教的堅定信仰。「五根」是五種能產生一切善法、獲得人生解脫的內在條件,「五根」之首便是「信根」,可見信仰問題被佛教看做是人生解脫的首要和關鍵問題。佛教認爲,信仰應是内在的,它是人生解脫的内在原因與條件。


   人要想從生死苦海中解脫出來,首先就必須有解脫的願望、欲求與信心,他要不斷地對自己說:「人生之海太苦了,我想跳出去!我要跳出去!我能跳出去!」他一直有這樣堅定的信念,這個信念一直鼓勵他說:「我想解脫!我要解脫!我能解脫!」內心有了這樣的願望、欲求與信心,就是有了「信根」,它是解脫成佛的首要條件。

   「信力」是佛法中的「五力」之一,它是維繫、支撐人生信仰,使人生信念變爲現實,從而實現人生解脫的力量。信力是由信根所產生的,但它產生之後又反過來增益信根、穩固信根,並促使信根由內心狀態一步步變爲修持實踐,支持信根由願望、欲求、決心變爲現實。人生少不了信仰,但信仰不是空中樓閣,它要有力量去支撐、去維繫。


   沒有力量的信仰是蒼白無力的,它經不起一點風吹雨打。祇有始終都有一種力量支撐著、推動著,這信仰纔能一天天鞏固,一天天引導人們走向目標。而祇有向著正確的目標前進,人生纔有解脫的希望。所以,佛教把信仰以及維繫信仰的力量,看做是人生解脫的關鍵因素。


   信力從哪裏來?必須從信心中來、從信念中來。一個人如果整天意志消沈,無精打彩,總是對自己說:「我不行,我不行,我不行!」那麼,他就不會有力量,他整個生命都缺乏活力,從肌肉到靈魂都是軟綿綿的,又哪來的信力?相反,一個人祇要充滿自信,一直認爲:「我行,我行,我行!」他纔有生命的活力,有活力的生命纔能長出力量,而這生命的力量又會反過來增加他的自信。所以,信根生出信力,信力鞏固信根;信心生出力量,力量增益信心。一個人的精神狀態若是進入了這種良性循環,他就有了超脫生死苦海,到達解脫之岸的希望。


   信仰是與世界觀聯繫在一起的。信仰昭示了人生的總方向、總目標,這一方向與目標的確定是由一定的思想觀念指引與指導的,沒有思想觀念的指引與指導的信仰是盲目的、缺乏理性的,它往往會將人引入歧途。祇有在正確的思想觀念的指引與指導下所確立的信仰,其方向與目標纔會正確。這裏所說思想觀念是指總的、根本性的思想、觀念、原則,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世界觀。佛教稱正確的世界觀爲「正觀」,與信仰一樣,正觀也被佛教看做是人生解脫的前提與關鍵。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