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習止觀的功德及重要性
書籍目錄
第一部  道前基礎
第二部 共下士道
三、輕重差別
四、說明十善業
五、思維別業果
六、思維因果後如何正行
七、生起下士意樂的量
八、破除邪執分別
第三部 共中士道
四、分別思維六道痛苦
二、集業
三、死亡
四、結生
三、幾世圓滿
四、生起中士意樂的量
五、排除錯誤見解
六、抉擇能趨入解脫道的體性
四、如何對治煩惱
五、分別說明斷除煩惱
第四部 上士道
三、如何策發菩提心
四、略說七重因果
五、正式修習七重因果
六、寂天菩薩的自他相換教授
二、已得守護
三、還出方便
四、願心學處
三、解釋學處次第
三、差別
四、實際財施
五、意念財施
六、小結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五、總結六度
三、如何攝受眷屬
四、解說四攝
三、止觀雙修的道理
四、次第決定的道理
三、住所緣時如何修
四、住所緣後應該如何修
五、引生住心
六、成就奢摩他
二、抉擇補特伽羅無我
三、抉擇法無我
四、差別
五、止觀雙修
六、修習毘鉢舍那成就的標準
總結
二、金剛乘的修習方法
一、修習止觀的功德及重要性

一、修習止觀的功德及重要性


   如果有人說,止觀只有修所成功德,那現在又說「一切功德都是止觀的果實」是否合理?的確,真實止觀是指已經獲得修所成的功德,大小乘一切功德並非全部來自眞實止觀。應該說,凡是以善為所緣境達到專注一境的三摩地,都可以攝入止品;同理,凡是以智慧揀擇如所有性與盡所有性的善妙智慧,都可以攝入觀品。因此《解深密經》說「三乘一切功德都是止觀的果實」,並沒有錯;《修信大乘經》也說,「善男子!以此特殊法說明菩薩所要引發的大乘信解,都源自於無散亂心及思惟正法。」無散亂心,是指止品的心一境性;思惟正法,是指觀品的妙觀察慧。

   大小乘一切功德,都要靠觀察慧的思擇修、專注善所緣境的禪定功夫共同成辦,絕不是單靠修止或修觀一項可以做到。如《解深密經》說,「眾生被相縛及粗重縛困在輪迴裡,唯有勤修止觀,才能獲得解脫。」粗重,是指相續中能增強顛倒能力的習氣;相,是指耽著顛倒外境所產生的習氣,造成煩惱現行。《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說,由觀才能斷除相,由止才能斷除粗重縛。以上簡單說明止觀功德,要知道經典中凡是提到靜慮般若,就是指止觀。

   止觀涵攝一切禪定,譬如一棵枝葉茂密及長滿果實的樹,最重要的就是根,沒有根就沒有生命,枝葉和果實失去依處。同樣的,經典說大小乘有無數三摩地,歸納起來,能總攝一切要訣的就是止觀。如《解深密經》說,「依照佛陀所說,聲聞、菩薩、如來有無數殊勝禪定,不管數量品類有多少,一切都來自止觀。」想要修習禪定,不可能各種法門都做到,只要修習一切禪定的總持,即修習止觀二品就可以了。如《修次後篇》說,「雖然世尊會說菩薩有無量無邊種三摩地,不可能一一修習,勤修止觀,就能遍攝一切殊勝三摩地,應該闡述止觀雙運的法要。」《修次中篇》也說,「止觀涵攝一切禪定,瑜伽師要時時勤修。」


 相縛,以分別性為所緣行相,繫縛見分,不了解境相如夢如幻,使心無法自在,有煩惱障和所知障二種,又通我執和法執。粗重縛,心不堪能,剛強粗重,能繫縛有情於生死域,無法了解實相。就唯識宗觀點,相縛指妄執遍計執的自性、粗重縛指妄執依他起的自性。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