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和釋論講過各種善知識類型,這裡講的善知識,特別針對能把三士道當成基礎,引導弟子漸次進入大乘的上師。《經莊嚴論》說,「善知識具有調伏(戒)、靜(定)、近靜(慧)、德壇(上師優於弟子)、具勤(精進利他)、教富饒(教的功德)、善達實性 (殊勝慧學)、具巧說、悲體、離厭等十種德相,就是應該依止的上 師。」我們應該依止具有這十種德相的善知識,為什麼?如果自己 沒有調伏,不可能調伏別人。上師引領弟子走向解脫,要先調伏自心煩惱。怎樣才算調伏?如果只是隨便修一修,升起一點相似證量,這不過是假相,根本沒有用。必須依照佛陀教法,以戒定慧三 學調伏自心,也就是調伏、靜、近靜三個條件。
1.調伏:指增上戒學;《別解脫經》說,「心像野馬奔馳不定難以制伏,如果用帶刺的馬銜,就能加以控制,馬銜就是別解脫戒。」《分別阿笈摩經》說,「戒,是未調伏眾生的馬銜。」馴馬師以上好馬銜駕馭野馬,五根像野馬一樣逐境轉動,完全沒有靜止的時候,造作惡業前,就要立刻制止。以戒律調伏心馬,就能自然趨向正道。
2.寂靜:指增上定學;靠著正念正知的功夫進退取捨,隨時思惟 善惡差別、觀察心性是否踰越,使心趨向寂靜安住。
3.近靜:指增上慧學;由增上定學引發輕安,使身心具堪能性,安住在善所緣不散亂,再藉由思擇慧的功夫觀察真實義理,才能獲得增上慧學的功德。
4.教富:指博學多聞,廣泛涉獵三藏經典;僅僅具備三學證德還不夠,必須進一步成就教德。種敦巴說,「大乘善知識講解經論時,能讓弟子生起無量知見;行持時,能讓弟子生起證教功德,又能應機說法,選擇適合弟子的法類。」
5.通達實性:指殊勝慧學;特指通達無我真實義理的智慧,如果不能直接現證空性(現量證得),至少也要透過正理思惟法義證得空性(比量證得)。
6.德增:指具備教證二種功德的上師,如果他的程度和弟子差不多,甚至比弟子差,就不算圓滿,必須優於弟子才行。《親友集》說,「依止比弟子差的上師,弟子反而退步;依止和弟子程度相當的上師,弟子不會進步;依止比弟子好的上師,弟子會進步,應該依止程度更高的上師。遇到具有三學清淨的上師,又能親近承事,弟子才有青出於藍的機會。」如樸窮瓦②說,「每次聽聞聖者的傳記,我總是以極仰慕的心態向上瞻視。」又如塔乙說,「熱振寺的長老們,都是我學習的目標。」說明師尊要有讓人渴望瞻仰的品德。
續讀下文 ……
續讀下文 ……
前面六點是上師本身要具備的德相,其餘四點是爲了攝受眾生而要具備的德相。如經說,「佛陀無法像水洗污垢一樣,滌除眾生的罪業無法像手拔芒刺一樣,根治眾生的痛苦;也不能像左右手交換物品一樣,將自證功德轉移給眾生。只能透過開示法性真諦,引導眾生自己修行,才有解脫的機會。」除了爲眾生宣說真實無欺 的道理,幫助眾生脫離苦海,哪裡有以水洗罪這等事情?
爲了攝受弟子,上師要具備四種德相。
1.具巧說:知道眾生的根器和因緣,才能按步就班善巧引導,使法義深植弟子心中。
2.悲愍:上師說法的動機要清淨,不是爲了利養恭敬,而是出於慈悲。如博朵瓦告訴僅哦瓦③,「黎摩子!不管說法幾次,我從不奢求一句讚美,每次都是因爲想到眾生痛苦,受悲心驅動而說法。」
3.具精勤:積極努力實踐利他事業。
4.離厭患:不管重覆多少次、說幾遍,都不會疲倦厭煩,能忍受說法的辛苦。
具備十種德相,稱爲上品上師。博朵瓦說,「十種德相中,以具備三學、通達實性、悲愍心最重要。我的上師嚮導滾既不多聞,也不耐勞,又不善言辭,不說應酬話;但是他具有這五項功德,凡是到他面前求法,都可以獲得大利。另一位上師嚀敦也不善言辭,甚至連講些祝願的話,大家都聽不懂,但是他也具備這五項功德,所以他的弟子收獲很大。」具備戒、定、慧、慈悲心、通達實性五種德相,稱爲中品上師。
不應該依止的上師是指自己沒興趣修,只是口頭上稱讚學處的優點,藉以謀取生活資具,這種人根本沒有資格當上師。就像有人讚美檀香具有某種妙用,想賺取生活費,等到真的有人問他是否有貨可賣,他卻回答沒有,前面的讚美等於空話。
《三摩地王經》說,「末法時期大部份比丘不能好好守戒,雖 然知道多聞,也知道戒律的優點,甚至會讚美戒律,但流於光說不練。」除了戒學,定慧及解脫等法也是如此。又說,「有人四處推銷某種栴檀妙香,形容它的味道芬芳濃郁。等到有人想向他買,他卻回答,我只是靠讚美檀香謀生,手上也沒有這種檀香。這和末法時期出現許多不精進實修,只會口頭讚美戒律的出家眾一樣。」其餘三種德性也是如此,必須言行合一。
上師是成就的根本,想要證得解脫,應該尋訪具格上師,因此要先了解具格上師的條件。至於想要成爲他人的依止處,更要掌握十種德行,期勉自己成爲具格。由於現在時運不佳,要找到完全具備十種或五種德相的上師已經很難了,遇不到怎麼辦?《妙臂請問經》說,「缺少一個輪子的車,就算有馬也拉不動。缺乏上師指導,絕對不可能成就。善知識的條件,包括具有智慧、形貌端正、品性潔淨、種性高貴、專注正法、辯才無礙、勇猛堅定、五根調順、言語柔和、能布施、有悲心、能忍耐飢渴等苦惱、不侍奉外道、精進善法、知報恩、敬信三寶等。末法時期要找到完美的上師,幾乎很困難,實務上只要有上述二分之一、四分之一或八分之就可以依止他。」《博朵瓦語錄》也有類似的講法,不過每個德相難易不同,權數也不同,起碼要達到八分之一。
③ 懂哦瓦(1038~1103),種敦巴三大弟子之一,精通密法具有神通,二十歲在熱振寺依止種敦巴,事師甚勤,人稱僅哦瓦(意為侍奉),黎摩子是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