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開示

今天我要為大家介紹安般念的修習方法,安般念是佛教特有的修行方法,安般念是最好的所緣,修習安般念可以培育定力,開展智慧,達到解脫。
雖然剛開始修安般念的時候,是強調止的鍛練,培養定力。不過我們要知道,安般念包含止與觀兩個部份,止與觀的過程是不能嚴格分開的。如果我們能入安般念的修行,對止與觀兩者的體會越深,越能成就安般念的修行。所以要了解安般念的修行是一個不斷的過程,如果持續用功,能成就止,在止的階段有相應的所緣和對治。如果用安般念系統的修習四念處的過程,能夠成就觀,在觀時也有相應的所緣和對治,安般念可以修到最高成就,一直到涅槃。實現涅槃時,安般念的修行才算成熟。
接著我要介紹修習安般念的要點:
(一)身體坐正,保持自然,全身放鬆
身體放鬆,頭腦想的也都放鬆,才能夠實現深的定,在打坐之前先作意放鬆身體,從頭到腳一部份一部份放鬆全身,感覺到身體接觸坐墊或地板,如果放鬆一定可以感受到骨頭的硬、肉的軟,觀察身體從上面到下面,下面到上面,那裡有緊張,要作意放鬆。
身體放鬆不是彎腰駝背,背部要直,讓脊椎骨,節節相接。打坐時要特別注意我們的背直不直,背直,心會警惕,保持警覺,如果心沒有警惕,就無法不斷的專注在所緣。修定的要點 —— 不用勉強,不用力氣,自然注意所緣,能自然注意的條件,要先調自己的身心放鬆。
(二)專注在穩定的所緣
確定自己身心放鬆後,嚐試覺知由鼻孔進出的氣息;應將注意力放在呼吸與皮膚的接觸點,習慣專注在一點,不要隨呼吸進出體內或體外,就像守門人,只是固定在城門口檢查來往的人。只要知道呼吸的出入,修安般念實現禪定,只要注意呼吸而已,不要注意息的自相與共相,如:呼吸有熱、有冷、有粗、有硬(自相),或注意呼吸不斷剎那、剎那生滅的逼迫(共相)。自相、共相的覺知是屬於觀的部份。
如果能瞭解觸點,在注意所緣的時候,可以漸漸清楚知道所緣入息、出息,長的息、短的息,也可以很清楚看到每一個呼吸的進出過程,從開始到結束。在這個觸點上,呼吸會愈來愈流暢、微細,觀呼吸的心也會愈來愈微細、敏感,因心的品質是靠他的所緣,以此敏感的心去覺照、出離自己所生起種種的煩惱,用自己修行的經驗瞭解修行的過程,如果我們沒有修行,就無法看清楚我們心裡面所有不同樣的煩惱,覺照、克服這些煩惱就是修行的過程。
(三)具足正念
可能有些修行者會無法覺察自己的呼吸,或許是因為呼吸微細,或許正念和專注力不夠,不能覺察呼吸。這時候不要緊張、頹喪,或故意加重呼吸讓它變得明顯。應當以平靜警覺的心,將心保持在觸點上,並且知道自己還在呼吸。只要耐心的保持正念,漸漸的便能覺察呼吸。
我們可以由三個方面知道呼吸:
一、是因為「觸」,因為氣息與皮膚接觸,我們知道有呼吸;
二、是因為「受」,因為氣息與皮膚接觸後,有感受出現,讓我們能覺知呼吸;
三、是因為「念」,因為具念,心能面對所緣,念念分明而不流失。
因此,我們知道有呼吸。有人「觸」強,有人「受」明顯,有人具足「念」。如果「觸」與「受」不明顯時,就加強「念」。這三方面中「念」是最重要的,因為修習的過程中呼吸會越來越微細、不明顯,需具足正念才能覺知。因此,保持清明的正念是很重要的,具足正念便能覺知呼吸。
(四)藉著不斷的練習來熟悉所緣
如果心生起妄想時,不要理會它,將心悄悄的引導回來,呼吸是心的家,記得將心帶回家。如果妄想多、心一直遊盪不想回家,可以用「數息法」,幫助心守在家中、守在呼吸。在五到十之間選一個數目字,然後固定數到那個數目字。例如你選擇數到十,一吸一呼默數「一」,再一吸一呼默數「二」⋯⋯ 一直數到十,一再的重覆。
數息時,注意力在呼吸,不再數目字;因為數目字只是幫助心安住在呼吸的工具而已。當你的心平靜穩定,可以安在呼吸上時,便放下數字,只是覺知呼吸。以快樂的心情修行,用「願自己快樂,一切眾生快樂」的態度,保持自然的呼吸,注意我們的所緣。念念在呼吸上,培養敏感的心,來出離煩惱。
(五)習慣修行,持續的覺知呼吸
保持自然的呼吸,持續不斷的覺知呼吸,無論身體處在何種姿勢,日常生活中的任何時候都持續地覺知呼吸,讓覺知呼吸變成習慣,變成自然的修行。不要去想呼吸以外的其他所緣,讓修行間斷的時間越短越好,從清晨醒來至晚間睡覺為止,時時刻刻安住於呼吸。如此,便能以安般念來成就修行。
修習安般念所產生的定力是寧靜且殊勝的,是精純不雜的安樂住處。希望大家以至誠恭敬的心,及堅忍不拔的毅力修習,祝福大家修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