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分差別
書籍目錄
第一部  道前基礎
第二部 共下士道
三、輕重差別
四、說明十善業
五、思維別業果
六、思維因果後如何正行
七、生起下士意樂的量
八、破除邪執分別
第三部 共中士道
四、分別思維六道痛苦
二、集業
三、死亡
四、結生
三、幾世圓滿
四、生起中士意樂的量
五、排除錯誤見解
六、抉擇能趨入解脫道的體性
四、如何對治煩惱
五、分別說明斷除煩惱
第四部 上士道
三、如何策發菩提心
四、略說七重因果
五、正式修習七重因果
六、寂天菩薩的自他相換教授
二、已得守護
三、還出方便
四、願心學處
三、解釋學處次第
三、差別
四、實際財施
五、意念財施
六、小結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五、總結六度
三、如何攝受眷屬
四、解說四攝
三、止觀雙修的道理
四、次第決定的道理
三、住所緣時如何修
四、住所緣後應該如何修
五、引生住心
六、成就奢摩他
二、抉擇補特伽羅無我
三、抉擇法無我
四、差別
五、止觀雙修
六、修習毘鉢舍那成就的標準
總結
二、金剛乘的修習方法
一、支分差別

一、支分差別


   第一支是無明,如《俱舍論》說,「無明就是非親、非實等。」

   無明就像怨敵、虛誑不實的事。無明不是遮蓋親友、諦實,和親友、諦實不同的東西,而是與親友、諦實完全相反的違逆品。無明不是「非明」,明以外的東西,也不是「沒有明」;無明和明,是正相違的對治品。法稱論師說,薩迦耶見等於無明,能對治無明的明,就是了解補特伽羅無我的智慧;與明相違的無明,就是有補特伽羅我執的薩迦耶見。

   無著與世親論師都主張,無明不等於薩迦耶見,薩迦耶見是對真實義的倒執邪解,無明是對真實義的愚昧無知,無知才算無明。不管對無明的解釋為何,基本上他們都同意無我智慧是對治無明的關鍵。《集論》說無明屬於無知,分為業果愚和真實義愚。業果愚是不知有業果,不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此恣意造作惡業,累積墮入惡趣的行支。真實義愚是不了解空性,不知諸法實相,因為對空性無知,即使行善,也只能累積往生善趣的行支,無法成為究竟的解脫道。

   第二支是,就是造業,分別為引生惡趣的非福業、引生欲界善趣的福業、引生上二界的不動業。

   第三支是,經典說有六識,最重要的是阿賴耶識,不承認賴耶識的宗派可以稱為意識。對業果無知,不知道惡業會導致苦苦的果報,於是任意造作增長惡業,由這個業果愚的習氣薰染今生的識,稱為因位識;然後這個因位識轉成投生到惡趣的識,稱為果位識。對無我真實義無知,錯將善趣的苦受當成樂受,於是造集福業及不動業,由這個真實義愚的習氣薰染今生的識,稱為因位識;然後這個因位識轉成投生到欲界及上二界善趣的識,稱為果位識。

   第四支是名色,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名,屬於非色;色蘊是色。無色界的眾生只有色的種子,沒有實際形色,等到將來受生他界,色的種子才會萌發產生實際形色;除此之外,其他界道在胎生的第一階段羯羅藍位就形成色蘊。

   第五支是六處,胎生結生時,識進入精血形成羯羅藍,產生身根和意根,之後與名色形成眼耳鼻舌四根。化生結生時,諸根一起成長,沒有先後次序。卵生或濕生的成長過程與胎生相同,只是住胎的情形不同,卵生住卵、濕生住濕氣,如《本地分》所說。名色一形成,就完成了身體的主體;六根一形成,就完成了身體的支分。換句話說,在六處階段,身體機能幾近完備,成為能受用者,六根可以受用六塵;但不算受用圓滿,因為後面還有境界受用(觸)及異熟受用(受)二個階段。無色界只有意根,沒有其他五根。

   第六支是,由根境識三者會遇和合假名為觸,產生喜歡、討厭、中庸三種境界。雖然說「以六根為緣」的生觸,其實包含了六境和六識。

   第七支是,由觸執取三種境界分別產生樂受、苦受和捨受。 
第八支是愛,包括不想失去樂受的「不離愛」及想避免苦受的 「乖離愛」。由受生愛,是指無明存在的情況下,由觸起受,由受起 愛;沒有無明,即使有感受,也不會再生愛支。觸屬於境界受用、受屬於異熟受用,同時具備才算受用圓滿。在欲界、色界、無色界,分別有欲界愛、色界愛、無色界愛。

   第九支是,對四種境;起四種意备貪念。欲取,對色聲等外在五欲塵。見取,薩迦耶見以外的惡見。戒禁取,惡戒和惡禁。我語取,即薩迦耶見。

   第十支是,過去行支在識支薰染習氣,然後透過愛支和取支潤發,成為引生後有的強大力量。雖然現在還處於因位階段,為了顯示這一支有能力引生來世,特別在因位假立一個果的名字。

   第十一支是,指識在濕卵胎化最初結生的第一剎那。

   第十二支是老死,老是諸成熟後轉為衰老的過程,死是諸蘊分散、息滅和捨棄。


 補特伽羅我執又稱人我執,以補特伽羅為所緣,執著自性實有:薩迦耶見又稱壞聚見,緣有薩迦耶見的自己為實有,若緣他人則為補特伽羅我執。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