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達真實義理
書籍目錄
第一部  道前基礎
第二部 共下士道
三、輕重差別
四、說明十善業
五、思維別業果
六、思維因果後如何正行
七、生起下士意樂的量
八、破除邪執分別
第三部 共中士道
四、分別思維六道痛苦
二、集業
三、死亡
四、結生
三、幾世圓滿
四、生起中士意樂的量
五、排除錯誤見解
六、抉擇能趨入解脫道的體性
四、如何對治煩惱
五、分別說明斷除煩惱
第四部 上士道
三、如何策發菩提心
四、略說七重因果
五、正式修習七重因果
六、寂天菩薩的自他相換教授
二、已得守護
三、還出方便
四、願心學處
三、解釋學處次第
三、差別
四、實際財施
五、意念財施
六、小結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五、總結六度
三、如何攝受眷屬
四、解說四攝
三、止觀雙修的道理
四、次第決定的道理
三、住所緣時如何修
四、住所緣後應該如何修
五、引生住心
六、成就奢摩他
二、抉擇補特伽羅無我
三、抉擇法無我
四、差別
五、止觀雙修
六、修習毘鉢舍那成就的標準
總結
二、金剛乘的修習方法
一、通達真實義理

一、通達真實義理


   獲得正奢摩他後,心安住無分別境,能隨心所欲修習所緣行相遠離沉沒,獲得明顯力及身心輕安的身樂心喜,雖然這已經有很多殊勝功德,卻不能就此滿足,應該進一步修空,引發無顛倒決定勝慧,也就是毘鉢舍那。外道也能達到禪定三摩地的境界,光修定,無法斷除煩惱種子,脫離三有輪迴。如《修次初篇》說,「獲得寂止後,心能堅固的緣念所緣境,接著應當以智慧觀察真實無我的道理,引發明顯的智慧光明,才能現證空性,永遠根除愚癡種子。不然就和外道一樣,僅僅靠著三摩地,根本無法徹底壞滅煩惱。」如經也說,「只修三摩地不能破壞我執,不能根除煩惱,最終又被煩惱染污,就像外道仙人增上行,雖有極高證量,仍墮入三惡道。」外道有一位叫做增上行的仙人,禪定功夫很好,可以久坐不起,修到有頂天的境界;因為入定太久,連老鼠都跑到他頭上做窩,他出定後發現頭上有老鼠窩,一時氣憤引發瞋心,因為這個瞋心而墮入三惡道。文中「只修三摩地」,是指已經獲得無分別、明顯等殊勝功德的妙三摩地,想想這麼高的境界,都無法斷除我執,應該進一步修證究竟法門;只要煩惱的根本我執不斷,終究會起煩惱,所以說「最後又被煩惱染污」。

    如何才能獲得究竟解脫?

   《修次初篇》引經說,「如果觀察無我法義……」,說明觀察無我義理,才能引發通達無我的空性智慧。又說,「這個因能得到涅槃果。」說明修習無我正見,才是獲得究竟果位的正因。又說,「其他因不可能獲得涅槃果。」說明只有無我慧,才能永斷輪迴根本。前面說過,外道仙人也修禪定、神通等法,因為缺乏無我正見,不管修到什麼境界,終究無法超越生死邊際。前面引大乘經典說,「不了解經典開示的真實義理,以修定功德爲滿足,由此產生修習甚深道的增上慢,反而障礙解脫,因此佛在經典開示『從他聽聞正法解脫生死』的密意。」必須依止善知識,聽聞無我法;這裡特別強調從他聽聞,以破除修定邪執。

   許多人認為不必依止善知識,不必思惟空性,只要靠自己修定就可以證得空性,這是不對的想法。在佛陀的教法中,有些直接開示無我義理,屬於道的主體;有些間接趣入無我義理,屬於道的支分。不論直接或間接,其目的都是為了引發眞實智慧,缺乏眞實智慧的光芒,不可能遣除無明愚癡的黑暗。單靠心一境性的奢摩他,不可能得到清淨智慧,不可能滅除愚癡黑暗,追求通達無我真實義理的解空智慧,是最真實究竟的法要。如《修次中篇》說,「成就奢摩他後,要修習毘鉢舍那。應當思惟,佛陀一切言教都是善說,或者直接開示真實義理,或者間接趣入真實義理。唯有通達了義教,才能畢竟遠離一切惡見邪網,以智慧光遮除無明暗。單靠奢摩他力量,既不能清淨智慧,也不能去除愚癡障蔽,更別想出離生死。因此我應該安住正奢摩他,以智慧追尋無我實義,千萬不要停在禪定快樂。何謂眞實義?就勝義而言,一切有事都是補特伽羅我 空及法我空。」真實義要靠般若度證得,其他五度沒有辦法。《修信大乘經》也說,「如果菩薩不依止智慧信解大乘,不管修什麼法,我絕不預言此人可以獲得解脫。」

   親近能正確解釋佛法扼要的智者,聽聞清淨無垢的了義教法,由聞慧及思慧引發通達眞實無我正見,是修毘鉢舍那不可或缺的正因資糧。不了解真實義理,不可能得到通達如所有性的毘鉢舍那。想要善巧抉擇正見,卻不依止定量大車軌解釋佛陀密意的論釋,就像盲人缺乏引導而步入險境。

   要依止哪些智者?

   回答,就是佛陀在顯經及密續授記,能正確闡釋甚深經義、開 顯聖教心要、遠離有無二邊,美名遍揚三界的「中道大車軌」龍樹菩薩,以龍樹菩薩著作的六大論著了解空性。提婆論師是龍樹菩薩的弟子,師徒二人是所有中觀師的準繩。佛護論師、清辯論師、月稱論師、靜命論師等中觀師又依止提婆論師,因此先賢一致尊稱龍樹父子是根本中觀師,其餘上述論師是隨持中觀師。阿底峽尊者承襲月稱論師,這本道次第傳承又遵循阿底峽尊者教法,所以將月稱 論師尊為定量師,月稱論師特別推崇佛護論師,能最圓滿解釋二聖 密意,這二位論師是解釋龍樹聖父子中觀思想的第一殊勝,也是本論抉擇聖者密意的根據。另外,本論又擷取清辯論師的精華,保留合理的部份,去除不合理的部份。

   想要通達實相,必須依賴佛陀教法。佛陀為了順應所化眾生的 根器和意樂,開示許多法要,有時採直接、有時採間接,有時講了義、有時講不了義,應該依止哪些教法?

   回答,依止了義教,才能通達實相。了義與不了義的判分,是就所詮的義理而安立。詮釋勝義諦,稱為了義;詮釋世俗諦,稱為不了義,如《無盡慧經》說,「宣說世俗諦的道理,稱為不了義經;宣說勝義諦的道理,稱爲了義經。開顯世俗法、自性等名言,屬於不了義經;開顯甚深難見、難以通達的空性義理,屬於了義經。」

   如何依止了義教,現證實性涅槃?獲得解脫?

   回答,想要洞澈薩迦耶見我執,必須靠智慧力,通達真實執著的我不存在,確定破除壞聚見。其次依佛陀正理觀察,了解執著有我的過患,確立無我定解,在這個基礎尋求解脫,整個過程就是證得涅槃寂靜不可或缺的方便。如《顯句論》說,「因煩惱而造業,因業而產生異熟身,因作者而產生補特伽羅,因造業而產生 ……

…… 以下內文,請看原書。

二、抉擇補特伽羅無我
三、抉擇法無我
四、差別
五、止觀雙修
六、修習毘鉢舍那成就的標準

書籍分類